外来务工人员 学困生转化.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42163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来务工人员 学困生转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外来务工人员 学困生转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外来务工人员 学困生转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外来务工人员 学困生转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外来务工人员 学困生转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来务工人员 学困生转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来务工人员 学困生转化.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转化难的案例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多了一部分特殊群体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由于地区、语言、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差异,导致学困现象严重,转化这部分学困生也成为困扰城区小学教师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这部分学困生转化难的原因,便于教师在操作中能正视困难,酌情开展转化工作,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现象有所改变。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学困生;转化难的因素。 近年来,学习困难学生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据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流动儿童,他们身上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如何转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成为教育工作者谈论最多

2、的话题,也是每位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教师在实施转化这部分学困生的过程中举步为艰,收获甚微。到底难在什么地方,笔者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转化难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学困生自身原因是转化难的根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改变学困现状的源动力。哲学中讲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也说明了这一点。许多学困生在改变自己学困现状时有转变的自信心,但经受不住挫折的考验,也有的因为知识链脱节严重,在转化过程中无力主导学习,只能被家长、老师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又会恢复学困状态。1、有转变的自信心,但经受不住挫折的考验 【案例】刚接手一个新班,第一次摸底考试,其中

3、就有一个叫做刘国一的学生三门功课均不及格,以后接触了一段时间,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但是由于以前一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又不认真听讲,知识学的快,忘的也快,基础知识很不扎实,导致成绩差,而且经常不完成作业,几乎每次都是班里后几名。每个刚接手这个班级的老师,对搞好该生的成绩都信心十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都纷纷选择放弃。寻求原因,发现孩子每接触一个新的任课老师,在老师的说教之下,都能信誓旦旦的表示要好好学习,争取提高成绩。一旦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就会退缩,又恢复从前的习惯和样子了,这也使得帮助他树立信心的老师倍感心寒。分析思考:学困生在转化初期,由于受教师和家长的鼓励,对自己改变

4、学困现状的信心很高,但这种信心有时只是 “三分钟”热度,在真正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学习基础差、意志力薄弱,又没有树立对学习坚强的信念,一旦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就会打退堂鼓,失去了继续转变的信心,而此时,如果家长和教师没有密切关注学困生的心理波动的话,容易使他们重新封闭自己的心灵,退回到原来的位置。2、知识链的脱节严重,无力主导学习。【案例】孙洋同学很小就随父母来带连云港,母亲在超市做收银员,父亲在一个银行做电工,平时父母上班时间比较长,无暇顾及孙洋的学习和生活,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请爷爷奶奶来照顾。但孩子在出现问题后,不知该采取什么教育方式,只好一个劲儿地批评打骂,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低,家庭缺乏辅导

5、的条件。孩子在家表现为不爱说话,好面子,有自尊心,胆小,自制力较差。在学校里行为较懒散,上课经常开小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要么不做、漏做,要么瞎做。自卑心理严重,导致在学习和活动中缺乏信心,学习动机随之减弱,失意感增强。调查该生的学习档案,发现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就经常不及格,到五年级就只能考几分了。由于知识链脱节严重,老师有转化该生的想法,却不知从哪里抓起,而学生更无力主导学习,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分析思考学困生多数产生于三、四年级,因为一、二年级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到了三、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所学的知识也有了较大的跨越。而此时,如果学生的身心未能

6、调节好,处于落后状态,就会导致被动学习,长久以往形成学困。到了五、六年级再来转化,学生的知识链脱节就严重了,仅靠自己的知识水平是无法把拉下的知识补上的,而家长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只能靠教师,导致转化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自己只能被动的接受转化学习,等到拉下的知识补上,学习没有困难了,才能发挥自己主动学习的权力,这样的学生的被动转化起来就比较困难。二、家庭不良因素成为阻碍学困生转化的重要原因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地方,更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大部分家长在对待学困生转化的态度方面是积极的,但由于家长对待孩子的期望值、家庭环境及文化水平等特殊原因又使得家庭教育在转变学困生的过程中处于瘫痪状态。1

7、、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案例】吉利为转学生,家庭条件差,靠父亲打临工维持一家人生计,家中还有一弟弟,妈妈爱打麻将,父母有重男轻女思想,也不指望她在学习上能有什么出息,只要认识字,能买卖东西就可以。她在班级里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但不爱和人交流,学习习惯非常不理想,上课不知道听讲,一个人就在下面默默的玩,学习用具经常是要用什么就没有什么,由于父母灌输的思想,和自己不重视学习的态度导致该学生很不爱学习,基础知识相当薄弱,经常不做功课,学困现象严重。老师与家长沟通多次,力求取得家长的配合,但家长都没有任何行动。只有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辅导和教育,但孩子的自制力是有限的,还需要大人的监

8、督,所以转化效果并不很好。分析思考在农村的很多地方,生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即使这些人员来到大城市,也不例外,依旧重男轻女,希望家中的男孩子能多学些知识,将来光宗耀祖,而女孩反正长大要嫁人的,不想多花钱,为别人做嫁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女孩子早就有了学习好不好都无所谓,反正父母也没对自己抱多大希望的思想。缺少了学习的目标,成绩当然就不行了。转化这样的学困生,必须从其父母的思想上转变观念,而现在的农村持有这样观点的人还有一部分,仅靠老师的力量转化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2、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要求不严【案例】王玉亮,男孩,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学困生,教过他的老师无不为之头痛。开学一周,这个男

9、孩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发现他行为习惯差:上课随便讲话,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不认真,还经常拖欠作业,并喜欢撒谎、骂人、打架。我还发现正因为他有这么多缺点,很多学生不喜欢和他玩,老师也看不起,经常批评他,使他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帮一个大型家电买场负责送货,文化程度不高。由于以前有过四个小孩出生时因疾病夭折了,而后连续生了三个女孩,直到第四个才生了王玉亮,可想而知,这个家庭中每个成员对王玉亮有多溺爱。用孩子父亲的一句话说:“孩子长这么大,没打骂过一次,要什么给什么。”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要想改变该学生的学困生现状,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取得孩子父母的配合,

10、从学校到家庭,双管齐下,努力转化该学生,后来找家长谈了几次心,希望家长在家能严格要求孩子,但最终发现家长恨不下心来,孩子依旧小错不断。分析思考这样的孩子智力正常,只是从小娇生惯养。从不懂得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家长对孩子溺爱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孩子行为的放纵,当孩子还不能用自己的判断力辨别行为的对与错时,家长又没有适当加以引导,导致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上怕吃苦,不动脑筋思考问题,经常不写作业。转化这样的学困生,就必须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往往在转化工作中,由于家长心疼孩子学习太辛苦了,今天的事可以留一些到明天做,导致孩子觉得任何事都可以有商量的余地,不必百分之一百的投入,使得转化

11、工作异常艰巨。 3、家长职业的特殊性及家庭居住环境不容乐观【案例】朱涛,男孩,给我印象最深刻地是笑起来有两个甜甜的小酒窝,可学习就没那么讨人喜了,每次考试三门主课均不及格,还喜欢和校外青年玩。细细观察:发现朱涛脑子不笨,也没有坏心眼,就是贪玩,不喜欢写作业,才导致成绩不好。家访后知道他的父母租住在新浦,开了一家面食加工店,平时忙于生计,没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虽然这样,我还是采取一些措施:包括让家长尽量抽时间来接孩子,以断绝他与校外青年玩的机会,并每天督促好孩子的学习。为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我在课上密切关注该生,课后利用一切时间补习基础知识。朱涛也很努力的改变自己。但后来我发现孩子连续几天作业

12、又不完成了,于是我又进行了家访,结果让我非常震惊。他的父母竟然到墟沟去做面食了,因为没来得及帮孩子转学,只能先把他留在新浦,而且是一个人住在招待所,一日三餐均在外面买吃。我当时就打了电话给他父母,很是气愤。后来的一段时间,我每天都把孩子送到招待所,但离开之后,不知孩子会干什么!学习劲头时好时坏,学困生现状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一直到孩子转学为止。分析思考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大部分属于社会的最低层,不仅收入低,而且为了生计在外奔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很多时候,孩子由于自制能力差,在家学习无人监督,导致作业质量差或不完成,这是形成学困生的直接诱因。而为了生活的需要,家长也不会因为要腾出时间

13、监督孩子的学习而轻易放弃所从事的职业,导致家长无力配合教师转化学困生。 家庭居住环境差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的家庭现象,除了很少一部分有固定住所外,大部分都租房住,还有一部分居无定所,时常搬迁。笔者走访中看到有部分家庭一家几口人租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吃喝拉撒都在这里解决。很多时候,家长们也想为自己孩子改变学困出点力,但生活的艰辛使家长无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只能黯然落泪。三、 学校和教师方面也有不利于学困生转化的因素学校评价观念和教师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影响学困生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1、转化动机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案例】陆欢同学两年前随父母一

14、起进城,父母开了个小店,以卖鱼丸鱼面为生,家里还有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而父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由于家庭人口多,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大多数时间花在经营生意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乎不过问,因而该生的学习差。而他就读的学校是一所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成绩,学校每学期的教学计划都要求班级学生期末考试优秀率达到规定的任务,这又增加了陆欢同学的心理负担。再加上教师在授课时,针对的是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进行讲授,忽视了像陆欢这样的学困生,课后教师也没有及时地对他进行个别辅导,结果造成了差距越来越大,使得该学生的学困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 分析思考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还在作用着学

15、校的评价观念,导致学校的评价方式单一。学校依然把学习成绩视为评价学生,评价老师的首要标准,教师则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在此观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把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不看学生的自信心是否增强,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如果一个学困生虽然在语、数、英方面没有得到提高,但在自己感兴趣的其它特长方面有所发展了,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也应理解为孩子的转变,而不能盲目的否定孩子教育的失败。2、与家长沟通少,过渡依赖家庭教育【案例】苏悦同学不善言语,数学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语文成绩不理想,考试多次不及格,尤其是字写得不规范,作文中错字多,语句不通顺,在班里,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不愿和

16、同学们交往,有时老师找她谈话,了解情况,大多是问得多,答得少,经常是完不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厌烦学习。老师多次打电话和家访,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但由于家长工作忙,承诺老师的话一次一次失言,最后该老师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才要求家长在家做好孩子学习的监督工作,结果家长都不管这事,那老师还费什么心呢,干脆也选择放弃算了。分析思考许多教师因为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有应付各级各类竞赛、评比,下班到家还要处理家务,因此造成课外辅导时间不足,也不能抽时间定期家访与家长交流,只能通过电话沟通,效果当然不如实地、面对面交流来得好。还有部分教师过渡依赖家庭教育的力量,认为家庭教育在学困生转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却没有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特殊性,一旦家长监督不到位时,教师就失去转化学困生的信心,甚至放弃转化工作。有部分教师就流露这样一种情绪:孩子又不是我家的,你们家长都不尽责任,我们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