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板书).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41864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板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板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板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板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板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板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板书).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板书)教学目的要求:1、深刻理解和把握改革的实践基础;2、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基本特点;3、改革的主要内容;4、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1、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2、“三个有利于”标准3、正确理解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板书)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一)

2、 改革的历史进程(板书)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

3、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二)改革的范围(板书)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目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

4、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三)“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板书)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鲜明地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在改革的进程中,他从不同角度反复阐明了这一观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它归结为生产力标准,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

5、,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板书)“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注意

6、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可是,在这方面“左”的思想很顽固,经常挑起“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既是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也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论社会主义,就会重新导致“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1991年,当社会上出现第一次反改革浪潮的时候,解放日报连续发表了四篇署名皇浦平的文章:改革开放需要新思想、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和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7、,尤其是前三篇,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刻,对冲破“姓资”“姓社”之束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这些文章的发表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不少报纸杂志集中火力发起了批判,北京一大报发表了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评论员文章,全国绝大多数报纸都加以转载。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发表,引导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改革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2006年, “主流经济学家”被媒体批为“集体失语”,而“非主流经济学家”的“反思改革”观点在2005年上半年开始流传,争论陷入前所未有的复杂境地。这也影响到公众对经济政策调整,甚至对经济学家学术人品的判断,使得原本应当越辩越明的争论更加混乱。许多人对

8、此深感忧虑。一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改革不可动摇适时发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二次改革争论中以“皇甫平”系列评论声名大振的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重现江湖,在新年引起很大舆论反应。在随即召开的中,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被学界认为是对 “第三次改革争论”表明了中央鲜明的态度。周瑞金,1939年10月生于浙江平阳县。现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62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解放日报,历任评论员、评论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党委书记。1992年获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调任人

9、民日报副总编辑并兼任华东分社社长。有多篇作品获得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出版专著宁做痛苦的清醒者、新闻改革新论,与人合作编著了“思想者文丛”以及编辑学、现代科技新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读本等书。周瑞金说,许多读者把“皇甫平”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声,这并不错。但又不仅仅是这个意思。从更深层的意思来说,这个“皇”字,按照我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这个“甫”,不念“浦”,而读“辅”。我选这个甫,就是取有辅佐的意思。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笔名的深层涵义。而皇甫又是中国的一个复姓,人们看起来比较自然。1990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会议集中提出

10、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问题。根据小平同志在七中全会前夕的谈话精神,江泽民总书记在开幕式上重申,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政策,“即使冒点风险,也值得干”。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新世说栏目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庚午岁尾,传来了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的讲话精神。这时我感到,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小平同志的最新指示精神。因此,在小年夜,我找来了评论部的凌河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共同商量,决定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实践、宣传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新思想的文章。开篇就是大年初一发表的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客观地讲,第一篇文章在读者中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文章中还

11、是有骨头的,文章提“1991年是改革年”是针对当时有人提“1991年是质量年”的。还有那八个字:“何以解忧,唯有改革”,是直接引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同志传达贯彻七中全会精神和小平同志视察上海讲话时的原话。2000年,周瑞金从人民日报的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定居上海。朱鎔基同志给周瑞金八个字的评价:文才可用,心术尤正材料:十七大报告关于改革1、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通篇蕴涵着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这就是: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时,报告在回顾总结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历

12、程、经验以及阐述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时,有两句斩钉截铁的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句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另一句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所阐明的这样一篇全面的、发展的“改革论”,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完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有助于齐心协力完成改革攻坚的。应当说,这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也是新时期以来党在领导改革开放问题上与时俱进的新发展。人们从中不仅激荡起对这场新

13、的伟大革命的成就感、自豪感,而且提高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2、永远铭记和深刻认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党中央为推进改革开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用“三个永远铭记”,浓墨重彩地讴歌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功绩。“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开创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3、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全景式、大跨度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用“三个面貌”的变化和新时期“三个最”

14、的论述,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回顾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时,开宗明义强调的关于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这“三个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是对我们党在新时期伟大成就实事求是、鼓舞人心的精辟概括;同样应当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新时期“三个最”的举世瞩目成就的估价,是对我们党在新时期伟大成就,在另一个层面的实事求是、鼓舞人心的精辟概括。近30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所出现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党的先进性的全面增强,在这些论述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近30年改革开放带给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还深刻地体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阐述的新时期“三个最”上。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

15、改革开放。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

16、元提高到17607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了5.7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正是在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