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水开采.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41027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下水开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城市地下水开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城市地下水开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城市地下水开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城市地下水开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下水开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下水开采.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地下水开采:裂缝与修复之殇地沉水减困扰中国城镇化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和地下水资源衰减,分别是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这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典型省份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2011年的研究成果。项目研究发现:在我国东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不合理的废物堆放引发的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以及海岸带侵蚀与淤积等,其中以地面沉降最为突出。东部沿海地区除地面沉降外,海(咸)水入侵、岩溶塌陷、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海岸带变迁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中部地区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资源衰减和土壤环境污染等,尤以前者最为突出。由于

2、西北地区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其主要问题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衰减、荒漠化以及水土环境污染等,其中地下水资源衰减和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最严重。此外,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中部缺水区河北形成7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沉降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怎么停下来?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俊华 周迎久沉降面积高达3.7万平方公里,沉降范围超过两个石家庄的面积,河北省东部已形成7个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成为全国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和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近年来,河北省采取了关停自备井、禁采地下水等措施,水

3、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一定遏制。现状形成7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沉降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沧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北省内从中游冲到了前三。承载城市扩张和经济上升的是在缓缓沉降的土地。从1970年以来,沧州市地面平均沉降了2.4米,是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罪魁祸首是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水位下降。沧州市的地面沉降并非个例。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京津唐沧州、衡水一带持续发生大片地面沉降,局部累计最大沉降量达3.18米,最大年沉降量高达100毫米以上,受影响面积7万余平方公里,占华北平原的一半以上,其中以沧州、衡水等地最严重。据介绍,河北省全年用水量为220亿立方米,而全省全年极

4、限用水能力仅为170亿立方米,不足部分多依靠开采地下水维持。近几年河北省持续干旱,地下水超采更加严重。河北省地质勘探部门的的资料表明,由于地下水超采,河北省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位目前普遍比几十年前下降了40米60米,形成7个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即:沧州漏斗、青县漏斗、黄骅漏斗、任丘漏斗、冀枣衡漏斗、廊坊漏斗、霸州漏斗,其中以衡水市为中心的冀枣衡地下水位下降漏斗静水位最大埋深达97.84米。这些漏斗区总面积近4.4万平方公里。由于深层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大面积地面沉降,到目前,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大于0.2米的面积达4.8万平方公里,沉降大于0.5米的面积达6430平方公里,沉降大于1米的面积达755平

5、方公里,沉降大于两米的范围已覆盖了整个沧州。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河北省沉降区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沧州、邢台、廊坊、保定、衡水、唐山、邯郸等地,沉降幅度在300毫米2000毫米之间不等。对策关停自备井,禁采地下水控制地下水开采、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是目前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的重要措施。对河北省而言,还要在“节流”上狠下功夫。河北省早就开始关停自备井、禁采地下水。截至去年年底,河北省已关停自备井1000多眼。沧州市自2005年开始实施关停单位自备井措施以来,市区地下水水位的下降量已由60毫米80毫米降低到35毫米55毫米,地面沉降速度降低。以邯郸市为例。邯郸市因地制宜,通过合理压采、拦

6、蓄补源和水源置换等措施,逐步修复和涵养地下水,部分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从2008年开始,邯郸市在主城区开展依法查处私自凿井和无证开采地下水专项行动,邯郸城区内的地下水开采量得到大幅度削减。据了解,邯郸市东部平原13个县(市)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80%的农业生产用水长期靠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以年均1.2米的速度下降。对此,邯郸市近年来投资1.09亿元,实施了生态水网建设,实现年供水量3.5亿4亿立方米,不仅为132.6万群众节省灌溉费用两亿元以上,而且补充地下水3亿多立方米。2010年,东部13个县(市)的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平均上升0.7米,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

7、以来邯郸市地下水水位首次上升。据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京善介绍,除了禁采地下水、利用南水北调引用外来水源等措施,今后河北省还将通过雨水回灌、打深井引雨水进入等措施恢复地下水水位。东部丰水区泉城地下水保护有几招?“天下第一泉”趵突泉连续喷涌8年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雁凌 见习记者 王学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历史上文人墨客赞誉山东省济南城写下的佳句。然而,曾几何时,名泉也一度失色。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用水量加大,济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漏斗区逐步扩大,并引起地裂、地陷和地沉等一系列地质灾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泉水停喷断流现象频繁出现。如今的泉城,水韵风貌复现,这得益于济南

8、市启动的地下水保护行动。早在2002年,济南市就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城市”。全市多管齐下保护地下水,科学合理开发水资源,基本消除了地下水超采现象。有着“天下第一泉”美誉的趵突泉已持续喷涌8年,创35年来持续喷涌最长纪录。封井保泉减少开采地表水供水已占90%济南市首先封闭了对名泉喷涌有直接影响的市区自备井。截至去年底,济南全市已封闭深层自备井344眼,封闭浅层井约2900眼,年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达1亿多立方米。同时,济南市还建立保泉联席会议制度,水利、城管、园林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对擅自凿井、偷采地下水的行为集中整治。济南市全面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客水

9、、污水等资源的联合调度与优化配置。据了解,济南市投资20多亿元,建成了鹊山、玉清湖两座城市引黄供水水库。两个引黄水厂满负荷运转,日供水达80万立方米,地表水供水已占到总供水量的90%以上。通过实施原水置换行动,济南市在城区逐步实现了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以生产、生态用水为主,地下水以居民生活用水为主的局面。同时,济南市还加大雨洪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以减少地下水开采。全面构筑节水体系中水日处理量达5.7万吨在济南市舜耕路中段西侧,坐落着一栋欧式风格的建筑,红瓦、白墙、圆窗,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是栋别墅住宅,而实际上这里是一座中水处理站。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是济南市减

10、少地下水开采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济南全市先后建成投运工商河、东泺河、舜耕、聚贤等8座中水处理站,总处理能力为5.7万吨/日,处理后的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有效补充了河道水源。据了解,济南市水质净化三厂还与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达成了再生水回用协议。再生水主要供应电厂作生产循环冷却用水使用,是山东省最大的单体再生水回用项目之一,每天可置换4.2万吨地下水,每月能省出1个大明湖的水量。济南市还在构筑全方位节水体系。逐步将泉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取水计划和依法管理考核目标,重点在工业、农业及生活3方面做好节水工作,严格实行工业定额配水和计划管理,提高用水

11、效率;全面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多种形式的高标准节水灌溉,积极推广智能卡等形式的先进管理模式。建设水源涵养工程实行用水三条红线为补充市区地下水,济南市还开展了水源涵养行动,做好南部山区综合保护与治理、地下水回灌补源和天然河道截污导流等工作。济南市南部1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林是市区泉群地下水的补给区,玉符河的回灌补源工程可以为城区补给地下水,明显升高市区地下水位。不仅如此,济南市还在南部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大力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据了解,济南市在已找出的23个地表水强渗漏中心建设小型水库、塘坝工程,充分拦蓄雨洪径流,增加了地表水的利用量和地下水的补给量。记者还了解到,济南市还将执行最严格的

12、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设置严格的地下水位警戒线、工程可供水量警戒线、水功能区纳污警戒线,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此外,济南市还严格取水许可,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用水;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和备案;在泉域范围内或地下水超采区新增取用地下水的,不予审批。西部极度缺水区超采缘于人口超载?减轻生态压力是缓解干旱地区缺水的有效途径中国环境报记者 吴玉萍兴陇之要,其枢在水。“水”对甘肃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降水量稀少,河水补给不足,甘肃省素以干旱著称,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277毫米,境内

13、许多区域是“以引、提河水灌溉为主、机井补充为辅”的沙漠绿洲。地下水开采量大成为甘肃省用水的一大特点。地下水开采量有多大?张掖地下水开采量占允许开采量的88%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境内的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三大内陆水系,水资源已不同程度出现紧张。由于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成为主要水源。张掖市甘州区地下水开采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0.8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7亿立方米,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2.23亿立方米的88%。张掖市水文水资源局提供的观测资料显示,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出现了生态湿地面积萎缩、河流湿地面积锐减、生态林草大量枯死、荒漠化加剧等问题。张掖市甘州区水务局胡小平告诉记者:“近年来

14、,迫于流域调水农田受旱的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下水开采总体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全区共有机井2651眼,其中农业灌溉机井2416眼,年提水量1.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井65眼,年提水量0.25亿立方米。目前,甘州区25%的农业、95%以上工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解决。”地下水压力不仅出现在张掖市。据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王志强介绍,甘肃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41.7%。内陆河石羊河、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100%。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从目前全省水资源供需分析,全省缺水程度14.31%。“十二五”期间工业、农业、生态缺水程度分别为11.0%、17.2%和

15、17.4%。如何打破缺水瓶颈?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要减少地下水开采,就需要打破缺水瓶颈。而如何打破制约甘肃发展的缺水瓶颈?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怀录教授认为,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有效途径。“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口超载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陈怀录介绍说,同样面积的土地人口承载量大不相同。联合国有关数据显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人口承载量不超过20人/平方公里和7人/平方公里。而甘肃省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现在的实际人口承载量是58人/平方公里,若减去沙漠所占面积,则人口超载更严重。陈怀录提出,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应首先对人类自身的活动方式进行调整,减轻人类活动对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使之不但不再加重或引发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更有助于提高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增强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如何减轻环境压力?城镇化或是“减压”的核心对于水环境先天脆弱和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西部地区,有学者将其称之为“不发展的环境问题”。东部很多城市的地下水超采问题是快速城镇化造成的,而对西部,可能恰恰相反。许多学者认为,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既有利于提高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