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38139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姓名:周著孟 班级:11城建城规二班 学号:摘要: 城市社会学经历了传统城市社会学、新城市社会学、全球化与信息时代三个发展阶段,从古典社会学的城市思考到注重经验研究的人类生态学,再到极富批判意涵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女性主义学派,直至现在研究世界城市的洛杉矶学派,完成了多次价值取向和理论范式的转向。其理论研究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文化、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在吸取国外优秀理念之后,结合我国实际,很好的指导着我国的城市建设。社会学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城市,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城市社会现象,并指导于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社会学的指导下,实现生态

2、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和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社会文化;城市化;城市规划Abstract: City sociology experienced traditional city sociology, new city sociology,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era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from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inking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of city huma

3、n ecology research, and then to the new Marx School of thought and feminist school is full of criticism meaning, the Losangeles school until now the study on world city the steering,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the times. There i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

4、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ity life, city culture, city and city planning theory, learning from the excellent foreign idea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a good guide with the city construction of china. From the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explain the different city, make people ha

5、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ity social phenomena, and guide in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c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olog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nd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he sociology of the city planning and effect are disc

6、ussed.Keywords: City sociology; social culture; city; city planning一、城市社会学理论1.1古典城市社会学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欧洲迎来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蓬勃发展,城市以巨大的集聚效应吸引着人口和资源不断涌入,西方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也促成了西方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空间的蔓延以及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9 世纪末,古典社会学家们敏锐地意识到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在生活方式与组织模式上的差别,工业社会的到来势必引发世界范围内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化与重构齐美尔在大城市的精神生活一文中从考察城市生活的社会心理出发,

7、揭示了都市空间对都市人格的塑造及对都市人行为的影响,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恩格斯于 1845 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在城市社会学中被视为开创性的经典文献!这部著作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方法都影响了几代城市学者。恩格斯对当时曼彻斯特工人的生活状况触目惊心的描述和深刻分析,是导致社会主义思潮迅猛发展的直接原因之一,这些思潮后来成为“田园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社会改革方案的背景。他对于城市社会改革的关注奠定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社会意识基础,从田园城市发展而来的昂温的卫星城理论、赖特的广亩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等现代城市规划方案都被打上了城市社会改革的烙印。1.2芝加哥学派 20世纪后,欧洲和

8、美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步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时代。随着世界现代化中心由英国转向美国,与现代性共生的社会学重心也从欧洲大陆转到北美大陆,大量移民涌入与人口异质性增强则导致城市社会问题丛生,芝加哥成为一个研究工业资本主义城市形成、空间效应及演替规律的天然“都市实验室”。芝大社会学系师生强调“走上街头”,通过社会调查进行研究,R E帕克、E W伯吉斯和沃斯等实地踏勘了美国及世界众多城市,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理论。20世纪上半叶,以实用主义著称的芝加哥学派蜚声四海。 R E帕克将自然生态学原理(竞争、隔离、集中和分散、侵入和接替祭引入城市与社区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

9、,开创了城市实证研究的先河。N W伯吉斯提出著名的同心圆模式,分析了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它与继之由霍伊特提出的扇形模型、哈里斯与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型构成了城市社会空间理论的三大经典模型,开拓了城市社会空间规律研究的先河,成为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使用配置理论的基础,从社会空间角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伯吉斯认为城市发展的一般过程,除了延展和继承之外,还包括两个互相对立又互为补充的过程,即集中和疏散,此观点对城市规划理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L沃斯从人口数量、居住密度、异质性这三个维度对城市社会生活起决定性意义的城市特征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性”的独特生活方式,强调“都市生活

10、意义”,成为城市规划理论的最高意义和逻辑的基础。在芝加哥学派注重实用性与经验性的城市研究的影响下,早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偏重功能主义,物质空间要素的设置与安排成为规划的核心内容。1.3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满足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和资本对利益的追逐,也带来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一些社会学者纷纷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和批判精神来研究新的城市问题,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列斐伏尔、英国的D av id哈维和美国社会学家M卡斯特,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列斐伏尔对城市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他将城市空间视为一种社会产物,与

11、城市的社会化过程相联系。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重视集体、自发以及日常生活的意义,对当时的社会运动和城市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从空间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催生了以多元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倡导性规划理论以及“市民参与阶梯”,鼓励规划者关注弱势群体的参与,促使公众参与机制融入到城市规划概念当中。D avid哈维把规划公正的理论问题再次提到重要位置,他提出了资本运动的三级环程理论,解释资本运作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揭露了资本积累的贪得无厌,把规划社会学理论推向高潮。20世纪70年代M卡斯特提出了集体消费的概念,认为作为集体消费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是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阶级和社会中被压迫的劳动者阶级之

12、间不断斗争的结果。随着资本的市场运动,政府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多大程度上组织集体消费过程,必将极大地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政府在城市所提供的集体性消费服务难以满足各个不同的利益团体,从而引发消费冲突。M卡斯特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城市社会和空间,阐述了经济系统在社会结构与城市空间中的重要作用,除了阶级斗争外,城市运动也是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社会活动对于政府的政策决策和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2、 城市社会2.1城市社会生活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的人口特征总结为: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 ,由此推演出城市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城市生活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人际关系的变化亲密程度降低、交往的非人

13、本性和目的取向而专业化、正式的社会控制、社会距离与竞争、居住隔离等方面都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变化。城市人的异质性是人类城市集居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城市经济与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农村中,家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社会关系支配一切,人们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情感主义和传统主义。而在城市中,生活的主要特点是 “分崩离析,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 ,甚至相互对立”。城市总是以惊人的速度在不停地改变, 城市人为了能够生存在这瞬间变化的都市空间里,不惜疲于奔命地追赶城市的步伐。在城市的快速变化中,城市人为了保护自己 ,唯有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麻木地对待周遭的一切。于是,城市人的疏离之感、冷

14、漠之情便由此而生。人口密集无疑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化不断发展 ,一些城市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城市人口的相对集中以及较高的人口密度 ,虽然有利于城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但是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如住宅紧张、活动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等。沃思认为:城市居民的高密度聚居无疑会给城市居民带来各种影响。 高密度聚居带来的另一种心理影响是对差异的容忍。城市居民间空间距离缩小 ,精神距离却扩大 ,这极易导致如犯罪、自杀、 精神失常等异端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发生。2.2城市社会文化人类的智慧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而城市则在物质上带给人们一种享受和满足 ,同时也带

15、给人们一份文化上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自人类历史上城市出现以来 ,城市就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聚集方式和生活方式。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城市是人类最新创造的并依赖其发展生存的文化空间。理解城市文化,不仅城市的建筑雕塑、园林景观是代表城市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而且城市本身所涵盖的时间和空间也是现代社会的象征系统。结构主义者雅各布森指出 :“人类社会中最社会化、最丰富和最迫切的符号系统显然以视觉和听觉为基础 ”,毫无疑问 ,城市包含了最丰富的现代性视觉和听觉的符号系统。三、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应用性研究。城市规划人员使用建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工具合理地发展现有城市、扩展小城镇和建设新城市。城市规划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合理的选择和环境控制,建设人类城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城市规划的目的是控制和驾驭环境。 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交叉和渗透。它们在各自的实践中不断地应用对方的理论。例如,随着现代城市人口的剧增,高层单元式住宅普遍兴起。这种居住模式逐步将代了传统的邻里关系,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膜。对此,社会学者提出许多改善措施.如增加公共娱乐场所:在居住小区中设计变换多样的空间,配以接近大自然程度的绿化以缓解人们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