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03337223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 封闭性B. 分散性C. 脆弱性D. 连续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可以看出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故AB两项也是其特点,但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没有连续性,故D项排除。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2、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 由西域传入B. 属水力灌溉工具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出现于隋唐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形容了一种农具,这种农具广泛应用于江东,且可以调节深浅,推测可知是“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深浅,既方便又轻巧。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并非从西域传入,故A错误。曲辕犁是一种耕作用具,不是水利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出现,东汉时期还没有出现,故C项错误。曲辕犁最早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出现,故D项正确。3.“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锋利),櫌(耙地工具)欲再。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材料体现出

3、古代农业的特征是A. 集体劳作B. 精耕细作C. 男耕女织D. 个体经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可知,对应不同播种时间播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劳作的集体性或个体性,排除AD;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分工,排除C。【点睛】材料“秋耕欲深,春夏欲浅”是解题关键。4.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是一切政权赖以生存和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A. 农户缴纳的赋税B. 手工业者缴纳的赋税C. 地主缴纳的赋税D. 商人缴纳的赋税【答案】A【解析】【详解】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户缴纳的赋税,封建统治者大

4、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故答案为A项。我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手工业者、地主和商人缴纳的赋税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来源”,排除B、C、D项。5.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A. 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 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 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 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合法化,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使得土地制度逐渐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故C项正确。鲁国实行“初税亩”

5、,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鲁国的发展,但其意义更多在于先导性开创性,鲁国并未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故A项错误。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土地私有产生土地买卖,又会导致土地兼并,但该选项中“加速”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该项制度无法体现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故D错误。6.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A. 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B. 实行土地国有,促进经济恢复C. 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D. 改革基层行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依据所学,均田制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

6、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护小农经济,维护国家赋税收入和防止土地兼并,进而维护封建统治。分析选项,A项表述最为准确,所以应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经济政策均田制7.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 千耦其耘式经营B. 井田制经营C. 自耕农式经营D. 租佃式经营【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贫者多佃之”“ 所得各居其半”,可以看出是租佃式经营。 租佃,由地主提供土地及不同数额的经营资金和管理,由佃户提供劳动及不同数额的资金和管理,而土地报酬则采取不同的分成方法的资本主义农业组织制度。又

7、称谷物分成制。付给地主报酬形式可以是一定份额的农产品或现金,或二者兼有,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奴隶制下的经营方式;B选项是西周时期的经营方式,土地为周天子所有。C选项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8.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A. 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B. 南方农业地位上升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相关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上古至隋朝”与“唐代”相比,南方水利工程在全国总水利工程

8、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说明南方农业地位上升了,因为水利和农业是密切相关的,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仅凭水利工程比重,得不出“南北方水利技术高低”,二者不是一个概念,排除A;仅凭水利工程比重,得不出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结论,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是在南宋以后,题干信息亦体现不出,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南北方的概况9.胡人多衣皮,而中原地区的人多衣布。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风俗习惯的差异B. 经济形态的差异C. 统治政策的差异D. 传统审美观念的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导致胡人和中原人服饰差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形态不同,前者为游牧经济,后者为农耕经济,选

9、项B正确;风俗习惯不是根本原因,选项A排除;统治政策涉及政治领域,而且不同时期政策不同,因此不是服饰差异根本原因,选项C排除;审美观念随着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审美差异不是造成服饰差异的根本原因,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把握题干设问为根本原因,从经济角度找根本原因。10.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商周铁器一唐宋陶器一明清瓷器B. 商周漆器一唐宋青铜器一明清瓷器C. 商周玉器一唐宋漆器一明清玻璃D. 商周青铜器一唐宋瓷器一明清棉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成就最高的手工业品是青铜器;唐宋时期瓷器成就高;

10、明清时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青铜铸造业、瓷器业、棉纺织业。1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B.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依据材料“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结合所学可知,江宁织造局属于“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其产品不投放市场,只供皇室使用,因此A选项正确。结合“工官”制度的特点可知,官营手工业产品不投放市场,只供皇室使用,因此B

11、、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流动人口众多制瓷业发达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表明流动人口众多。材料听“瓷镇(景德镇)上佣工”表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两项正确。材料中制瓷作坊的雇佣工人众多,所以表明制瓷业发达,所以第项正确,故答案选择B项。题干提及的是私营手工业,排除,选项A、C、D。【点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众多,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精湛,深受世界各个国家的欢迎

12、,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象征,尤其是丝绸,瓷器,青铜器等最具世界影响力。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纺织,制瓷和金属铸造技术等手工业部门,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准确识记是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13.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A. 丝绸B. 白瓷C. 铜钱D. 青花瓷【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彩瓷器在明清时期出现,在宋代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白瓷、铜钱都可能属于宋代时期,但与题意不符,排除。【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

13、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14.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A. 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 “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 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 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只是在极个别的时代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14、,更没有推行工商皆本政策,故排除A、B两项;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北宋时对商业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15.明清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 维护封建统治B. 限制商业发展C. 保护民族工业D. 防范殖民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历代统治者无论实行怎样的政策,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限制商业发展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措施,而非目的,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与题干中“明清”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防范殖民侵略属

15、于“海禁政策”的直接目的,而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明清”并正确掌握”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目的。16.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耕地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 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 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南宋的“徽州”即明清时期的安徽,“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故答案为B项;耕作方式仍是铁犁牛耕,且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项排除。17.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