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03336220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第一学段历史考试试卷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国际部和校本部共同作答】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 石器锄耕B. 刀耕火种C. 铁犁牛耕D. 机械化耕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耕作方式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得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是指唐代发明的A. B. C. D. 【答案】

2、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说明它是一种犁地的工具,而且该工具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入土”的深浅,还出现在“江东”。综上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犁地工具是曲辕犁。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耧车是开沟、播种工具,排除;BD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车、筒车是灌溉工具,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3.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该材料

3、记载的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坎儿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依据材料“蜀守冰凿”可知,该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所学可知,郑国渠是位于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灵渠是处于广西和湖南地区,坎儿井也称井渠,主要是新疆地区,与材料中“蜀守”、“成都”不符,排除。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 铁犁牛耕家

4、庭农业B. 采集经济封建农业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详解】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奴隶和庶民在贵族土地上集体耕作,故处应填集体劳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出现了小农经济,故处应填铁犁牛耕。故答案为D项。AB项,综上分析可知,处应填集体劳作,处应填铁犁牛耕,排除;C项,综上分析可知,处应填铁犁牛耕而不是自然经济,排除。【点睛】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5、,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 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 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C项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项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北魏开始实行。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贫者无立锥之地6.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

6、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哪一经营方式A. 村社式经营B. 田庄式经营C. 自耕农式经营D. 租佃式经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贫者多佃之”“所得各居其半”可看出,它是由地主提供土地及不同数额的经营资金和管理、由佃户提供劳动及不同数额的资金和管理的形式,这是一种租佃式的经营方式。故答案为D项。A项,该项明显错误,不是中国古代主流的经营方式,排除;B项,田庄式经营是指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田庄,在里面让农民进行耕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自耕农经营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不符合题意,排除。7.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

7、“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 保护田庄经济B. 发展商品经济C. 维护封建统治D. 限制土地兼并【答案】D【解析】在井田制之下每家农民必须先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私田。由于每家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生活,也可以限制土地兼并,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经济是封建土地度的产物而和井田制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田地的重视是发展农业经济而非商品经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孙中山是反对封建统治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

8、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限制土地兼并问题是一老的历史问题,而井田制则可以很好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8.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A. 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 农业生产地位降低C. 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 农工商业协调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分工的细密,说明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故C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农业生产地位下降,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农工商业协调

9、发展的信息,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手工生产专业分工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9.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A. 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B. 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C. 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D. 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在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供皇室及贵族消费,所以B错;私营手工业面向市场而生产,所以C错; 家庭手工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满足本家庭生活需要,属于自然经济范畴,所以D错。古代中国手工业有三大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10、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0.“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该现象始于A. 汉唐时期B. 宋元时期C. 明清时期D. 民国时期【答案】C【解析】据材料“商业资本十分活跃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故C项正确;汉唐时期没有出现商帮,故A项错误;宋元时期虽然商业繁荣,但也没有形成商帮,故B项错误;民国时期不是商帮开始形成的时间,故D项错误。故选C。11.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

11、贾皆其末也”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推行 “重农抑商”政策,分析四个选项,A项描述的即是“重农抑商”。12.贡德弗兰克认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宋代的是A. 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B. 出现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C. 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D. 形成南青白北的制瓷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宋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国际性的商业大都

12、市,如唐代长安等,排除B。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即交子,故C项正确。形成南青白北的制瓷体系是在唐朝,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的时间“宋代”。13.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A. 改进生产工具B. 精耕细作和推广高产作物C. 实行重农抑商D. 扩大海外贸易【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清代人口达到4亿”相当于“宋代人口”的4倍,但是清代的“耕地只有1112亿亩”,相当于“宋代”“耕地面积”的2倍。结合所学可知,中国

13、古代农业讲究精耕细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另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自唐朝中国成熟的犁曲辕犁出现后,农业生产工具没有再发生过大的改进,排除;C项,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与清代能够养活众多的人口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官方贸易并没有停止,但扩大海外贸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4.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A. 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 雇佣关系C.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 从属关系【答案】B【解析】【

14、详解】依据材料中“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可知,“机户”属于早期的资本家,而“机匠”属于早期的雇佣工人,二者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答案为B项。A项,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是指封建国家和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地主与农民是以土地为基础的租佃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纯经济关系,而从属关系侧重政治层面,排除。15.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A. 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C. 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 严格限制与英国交

15、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知识点,旨在考查识记教材概念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禁止或者禁绝一切的对外贸易,而是严格的限制。综上可知,A项错误,排除;C项错误,排除;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D项错误,严格限制并非只是针对一个国家,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6.15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这使他们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这种“饥渴”产生的根源是A.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B.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商道C. 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D. 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充满饥渴”的欧洲,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是指新航路开辟,而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正确。B项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与设问的根源不符,故错误。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