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29223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篇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第一章 古典贸易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 亚当 斯密年 国富论(一)主张自由放任(二)主张分工(三)主张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原因:先天的自然禀赋;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例子()分工前的产量各为单位 呢 绒 酒 英国人年葡萄牙 如何分工?()分工后的产量呢 绒(单位) 酒英国()葡萄牙 ()() :交换后的数量呢 绒 酒 英国 葡萄牙 二、比较成本论大卫 李嘉图(一)适用的分工条件呢 绒 酒 英国葡萄牙 9 0 (二)分工原则两优取重,两劣择轻两女士的例子 (三)李嘉图的例子分工前的产量各为单位 呢 绒 酒 英国人葡萄牙 如何分工

2、?()分工后的产量增加了呢 绒(单位) 酒英国()葡萄牙 ()() :交换后的数量。呢 绒 酒 英国 葡萄牙 按比较成本的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节约社会劳动。该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主张国际分工。(四)比较成本论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五)该理论的缺陷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不完善之处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也不是在所有产品上都有同样固定的比例;劳动不是同质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不同生产类型之间替代。后发展为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假设较多()两国两商品;()劳动价值论;()成本不变;()没有运输费用;()生产

3、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收入分配没有变化;()物物交换;()完全国际分工;(10)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一种静态分析。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第二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及其验证和解释一、要素禀赋论 资源赋予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一)理论基础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货物的供应最终依赖于()生产要素的供给;()生产的物资条件(生产函数)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由供需相互决定的。(二)理论的分析思路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

4、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在一定汇率范围内,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就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P67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结论:如果一个国家某种生产要素供给丰富,则该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则密集使用该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则该国出口该产品。反之亦然。(三)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41在短期内由于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国际贸易只影响产品价格。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而出口产品价格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都会减

5、少。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四)赫俄萨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1948澳大利亚出口小麦,日本出口布匹。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澳大利亚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会提高,日本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会下降,两国土地价格的差距逐步缩小。劳动力的价格也如此。长此以往,会使两国的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均等。 (五)罗布津斯基定理斯萨定理、赫俄萨定理都假定

6、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变。罗勃津斯基定理分析生产要素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荷兰病” (the Dutch disease)与H-O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并称为要素禀赋原理的四大定理。二、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一)里昂惕夫之谜的含义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按照这一原理, 美国是资本供给,劳动力相对的国家,美国应该出口产品,进口产品。而里昂惕夫对美国贸易结构的验证却得出完全

7、相反的结果。里昂惕夫反论(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又称要素密集度反向论。人力资本贸易壁垒说(市场不完善论)需求偏向论自然资源的稀缺第三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理论发展的动因: 里昂惕夫之谜。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发展变化的特点:()发达国家之间贸易为主;()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迅速增加;()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一、模仿滞后假说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 年提出来的。该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的解释原因。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其他国家的模仿存在技术时滞,在

8、这段时间内,其他国家进口该产品,因而引起国际贸易。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之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最后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营销上的运用费农RVernon在年提出。(一)费农的观点技术特点主要要素生产国1st 阶段,新生期独占&发达国家2nd阶段,成长期扩散资本和管理一般发达3rd阶段,成熟期标准化劳动力发展中国家(二)威尔斯的观点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提出,格鲁贝尔等人(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

9、de):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现象。同类产品的分类原则()按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位数都相同的产品;()在消费上能相互替代;()生产中需要相似的要素投入。(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具体因素引起的局部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理论 产品在根本特性一致下的不同层次,是造成垄断竞争市场格局的重要原因。2需求偏好相似论 林德 第一次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原因作出分析。()一种工业品首先是为了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的。()两国的需求偏好(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的贸易可能性越大。()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反推: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的贸易量越大。解释产业

10、内贸易:3. 规模经济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集聚效应 外部经济可进一步分为()技术外部经济()货币外部经济(扎堆效应)先发优势先行者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阻止后来者进入。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年提出。(一)四组基本因素菱形机制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国内需求要素条件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二)两组辅助因素机遇政府作用两者要通过四组基本因素影响国家竞争优势。五、空间经济学克鲁格曼,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传统经济学没考虑在那里生产,没考虑规模报酬递增。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11、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日本京都大学的藤田昌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J维纳伯尔斯。(一)空间经济学的核心观点1、循环因果关系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集聚力:集聚效应:外部规模经济(外部性)包括:金融外部性:前向关联:搜寻成本、运输、竞争、劳动力市场池;后向关联:技术外部性:技术外溢;分散力:市场竞争效应、市场拥挤效应2、内生的非对称性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当空间贸易成本下降到某一临界值时,聚集力超过分散力,市场的接近性优势超过

12、了市场拥挤劣势,均衡分布被打破,现代部门向某一区域集中,随之初始均衡分布结构演变为非均衡分布结构。 3、突发性集聚在某些临界状态下经济系统的空间模式可以发生突变 如果贸易自由度提高到某一临界值(突破点),则可使流动要素迅速向适合于它们的区域转移,发生突发性聚集。 4、区位的黏性也就是“路径依赖” 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地“粘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支付很大的成本。当粘性很强时,经济系统内生力量是很难改变原有状态的,此时外生冲击,如某种政治事变,人们预期的变动或出台新的区域政策等将

13、起重要作用。 5、叠加区和预期的自我实现人们预期的变化对经济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叠加区:出现不同产业分布模式相互叠加的情况。当出现这种叠加区时,如何选择发展路径主要取决于人们预期的变动。每个个体都认为大多数人选择的某种经济模式是有效的,在此每个个体也选择大多数人选择的经济模式。这样,人们预期的变化将把原有的经济系统推向另一种经济系统。 6、“驼峰状”集聚租金产业聚集带来聚集租金(额外利润)聚集租金是贸易自由度的函数,显示为驼峰状。7、本地市场(放大)效应需求增加,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二)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的融合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式 经济的演化将可能导致“中心外围”格局: 制造业“中心”和农业“外围”。条件有三个:当运输成本足够低时;当制造业的差异产品种类足够多时;当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时。较大的制造业份额意味着较大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它们是最大的集聚力。关键系数的微小变化会使经济发生波动,原先两个互相对称的地区发生转变,起初某个地区的微弱优势不断积累,最终使该地区变成产业集聚中心,另一个地区变成非产业化的外围。也就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