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说文解字》新解.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28001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中《说文解字》新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国学中《说文解字》新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国学中《说文解字》新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中《说文解字》新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中《说文解字》新解.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鸿书院的国学中说文解字新解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博大精深,汉字作为演变了数千年的文化载体,实质上就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智慧符号。纵观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以及古印度的梵文。但历经历史变迁流传下来并依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只有中国的汉字。个人愚见,此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有着根深蒂固,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处略去不提。而在儒鸿书院的国学学习分享中提到:“悟”:形声字,从心,吾声。悟从心。说文-心部:“悟,觉也。”悟从吾,强调了悟是靠自己的本心去领悟,开悟,觉悟。吾,即我,悟为我心而悟,我心觉,悟的本意是觉醒,明白。悟在佛教中讲得最多:禅宗中的“顿悟”,唯识论的

2、“直指的本心”。意即发现自己的本性即自性,就是清净光明的,宇宙万物乃是一体,古语有言:“反观而得,内视以求”反即返字,意指回到自己的本心,自性,方能了悟能断,解脱苦海,尔登彼岸。“行将不得反求诸己”其间反也有相同的意思。“吾日三省吾身”。皆是反观自省,自察的意思。“悟”即是发现自我真性的一条道路,净化心灵,由贪嗔痴而变成真善美。“觉”,形声字,从见,学省声,说文-见部:“觉,寤也。”做觉悟,睡醒意。人之初的心性处于蒙昧混沌的状态,需要学习启蒙,譬如教人为人处世之儒家,在实践中慢慢了知万事万物的因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有不同次第阶段之“觉”,在自我的觉醒过程中对圣人经典的理解,从最初用脑去

3、理解,到心灵的知见。一个个小“觉”,小“悟”,厚积而薄发,尔后方能产生佛家所说的那个“觉”,即觉悟,觉醒,如同在漫长的沉睡中醒来一般。如佛学所言:“于沉睡中觉醒,及其稀有难得!”。至此方得“大觉”,悟出人生至道。“君”会意字,从君,从口。说文口部:“君,尊也”。“君”从手,从口。手在口上。墨子云:“言不信果,行不果。”孔子言:“民无信不立”。在十分看重道德品行的古代社会,如此方能立身处世,在古代,也只有遵从德性修行的人方能被称为“君子”。而在现代社会中,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已成为所有人的信条与行为标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思想精华,老祖宗留下的真正的善知识,是否能如汤恩比所言,可以拯救世界?“舒:”

4、会意兼形声。从舍,从予,予亦声。说文解字予部以字解义,:“舒,伸也。”剖开字面解释,“舒”,即舍得给予之意,舍得给予心情才能舒畅。儒家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董仲舒上疏汉武帝的最后一疏即是“天人感应”学说,(中国人总是喜欢把最好的放在最后),即是吸引力法则。我们所知宇宙是由频率组成的,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而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是唯一拥有自由意志的生物,易经的名字单取一个易字,已经道尽了宇宙真理:万物皆在变。一切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所有除了自己的那颗心,还有什么?舍予,舍得给予,中国有种名酒叫舍得酒,舍得舍得,舍了才能得,宇宙由频率组成,想得到什么,必须先给。唯有我舍,才能我得,唯有舍我

5、,才能得我,老子言:“圣人无私,故成其私。”后面的这个我字,乃是真我。唯真舍我,方得真我。此即为佛家所言菩提心之不可思议,大乘佛法的宗旨:为世间所有众生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唯有发了真实无伪之菩提心者,方能体会其奥妙。每个汉字对都有其非凡的意义和独到的见解,体现了中国国学的特色和其存在的必然性,在儒鸿书院的学习能够深深的感悟到其中的奥秘。因此,学好国学对传播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区卫生系统,特别是我院在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的同时,业务工作量也正在逐年同步明显增长。老百姓有病大都能够走进医院并看得起病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of accountability, redress of orders and prohibitions. Strengthening the honesty and self-discipline of leading cadres honesty in politics and education work, enhance leaders ability to resis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