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271569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 孙慧每一项改革都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而国有企业改革却是极富传奇色彩的焦点。中国国有企业由2/3亏损到全面复苏与崛起,是迈入21世纪后中国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因为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又激发了世界关于制度的丰富想象。在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善于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历史的遭遇中汲取智慧,于持续的变局中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下面的变革力量,以更大的视野认识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那么我们对当下社会有关国有企业的一些非议就不会感到突兀和茫然。 现在,我们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分为一个断面呈现出来,让人们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

2、的国有企业是怎样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艰难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我们相信,这将有利于读者深化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增强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信心。 国有企业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人注目,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备受争议的境地。国有企业几乎总在受批评:不赚钱以至亏损的时候,批评它经营不善,缺乏效率;赚了钱甚至赚很多,则批评它是与民争利,或者是国家在输送利益。如果它要做大,批评它是垄断;如果它做不大,则批评说国有企业没有竞争力。 国有企业自己似乎也在抱怨:我们在做大做强,给国家积聚这么多的资产,缴了这么多的税,还总是受到舆论批评。

3、又要马儿跑得好,还要马儿少吃草。从更大更远的历史时空坐标系中来理解、体察、洞悉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及其生存的环境,我们便可以对国有企业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宽容。过去的国有企业怎么样?现在的国有企业怎么样?对此条分缕析,我们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国有企业从哪里来?国有企业到哪里去?对此追踪溯源,有助于我们判断其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与种种误解,缘于经济体制的二元结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是进行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国有企业业改革的实质所在、特色所在、经验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这就是我

4、们寻求国有企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得出的结论。从国营、国有到国资,主题词三次变化展示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趋势国有企业,指国家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在2000年前的中国,在盐铁论中就已经有论及国家对重要产业建本抑末的记述。如哲人所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追踪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30年历程,一条主线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第一阶段是1978年12月至1992年9月,重点是放权让利。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没有一家可称为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时任福建省经委副主任、现任福建省企联会长的黄文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统得过死的弊端已暴露无遗,计划经济体制

5、紧紧捆住了企业的手脚。企业利润全部上缴,需要花钱向国家申请,甚至建个厕所都要主管部门审批。 1984年春天,受中日合资企业福日电视机厂经营的启发,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一起写信,向上级领导要权,请求松绑。所谓松绑放权,意味着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行政化。黄文麟起草的这封信,很快被送到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案头。第二天,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刊登。一个星期后,人民日报报道福建厂长经理们呼吁松绑放权的消息。 改革之始,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历次重大决定为主要标志和动力,国有企业改革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不久,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松绑放权行动开始全面落实。

6、经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颁布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股份制改革正式试点,再到1986年国务院发文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这一阶段,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正是沿着这样的改革思路,国有企业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以首都钢铁公司为代表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和效仿,风靡一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的第二阶段。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16个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1994年起,2500多家企业按照

7、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试点。 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即抓大放小。紧接着,是1998年到2000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攻坚的3年战役。从当时的报道可见那时国有企业的惨淡面相:1998年,2/3以上国有企业亏损,在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的5.8万户国有企业中,全部国有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30.4。救国有企业于濒死,成为上个世纪末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国有企业改革,对当时的政府来说,是最难啃的骨头。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虑和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得到了我国最高决策部门的认可。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

8、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指导思想,实际操作过程表现出的是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全面退出。 2003年,进入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第三阶段的启程。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国资委的成立初步实现了出资人职能的一体化和集中化,隔开了其他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政府的层面责任清晰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改革的活力。兼并重组、整合取代拆分、消除垄断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词。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

9、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诸如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冶金、机械等行业集中。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资源枯竭的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退出市场。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央企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到十一五末,央企中公司制企业所占比重已达70%,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目前央企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 宝钢集团率先建立董事会试点,这一事件被称为国资委成立后最大的新闻。目前,已有32家央企开展了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董事会工作,外部董事占半数以上。 中国国有企业从国资委建立,一路走到今日,所取得的

10、成就如斯璀璨!2002年到2010年间,国资委所管辖的央企由236家减少到123家。数量在减少,总量却在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影响力、控制力大大增强。央企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向着做大的方向不断挺进。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6.69万亿元,开源创收,增强自身实力。实现利润从2405.5亿元增加到11315亿元,真正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加到超过1.4万亿元,为国家财政贡献出巨大的力量。有人记得,直到1994年,中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而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国

11、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有30家,比2005年增加20家,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进入前十强。 很多民众对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的艰难记忆尚未消退,国有企业已经鹞子大翻身,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国人面前。从国营到国有再到国资,企业属于国家的所有权没有变,变化的是越来越充分地走向市场。经济改革、社会改革与国际竞争,是国有企业改革生存的三度空间三度空间是描述画面的术语,指由长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纵深)三个因素构成的立体空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国有企业改革生存在特定的空间里,正是由这个空间决定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方位及其面临的难题。 从纵深度看,国有企业

12、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单纯的企业改革,而是它生存环境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改革的一体化意味着各项改革之间的开放性、相互依赖性和联动性,一种经济体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状况。比如,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出现了困难,便不可避免地波及企业股份制改革,使其陷入困境当中。企业改革往往牵涉中国大多数人口,其构成因素和变数之复杂,恐怕也是所有改革之最。中国经济改革在未来还会遇到哪些不可预期的风险因素,现在很难判定。显然,社会风险因素的增加,势必会给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空前的变数。无论是社会保障机制、国有企业产权,国有企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等等,实际都

13、要受整个经济改革的牵制,其命运要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从左右看,国有企业改革目标不仅要伴随企业自身改革的深化而不断调整,同时也要服从于整个社会转型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从这个角度讲,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整个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它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和最直接体现。如果我们把目光过多地局限在国有企业改革本身,就会妨碍对社会整体的把握。也就是说,只有从社会转型的高度审视国有企业改革,才能更准确地认清这场伟大变革的本质和意义。当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人们更为关心分配与利益调整问题。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情绪从当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如今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加

14、快促进社会和谐。公众对企业暴露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的讨伐,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公众对现有国有企业财富过快的集中怀有深深的疑虑和不满,他们这种情绪借着抨击地王、天价吊灯、茅台酒事件的过度渲染而宣泄出来。 哲学家康德曾经提出,历史不可以只从狭小的民族圈子中来演绎,应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国有企业改革,另一个生存空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从内外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竞争的挑战。随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大批跨国公司涌入中国,正在改写国际分工深化的新格局。我国国有企业原有的经济优势受到了强烈冲击与严峻挑战。大型国有企业,不仅要在国内与跨国公司抗衡,而且要走出

15、去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与世界行业巨头企业相比,我国国有企业有巨大的差距:适应市场的竞争机制、面向未来需要的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管理对企业改革发展的贡献率比较低下;依靠改革创新,走内涵再生产发展道路能力的差距较大。这些,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利益与舆论风险交相叠加,国有企业的难题多缘于经济体制两元结构灯塔与暗礁同在,机遇与风险共存。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始终存在于极大的风险中。改革必然会引起原有利益结构的调整,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要把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从计划经济的轨道转向市场经济的轨道,所包含的社会风险是极其巨大的。 曾几何时,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困难企业大规模关闭破产,风险迭起,群体性事件不断。有人曾经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在一段时期走得过快,1997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八字方针出招太狠,裁员最多的轻纺工业,光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