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医疗改革方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263580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氏医疗改革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周氏医疗改革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周氏医疗改革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周氏医疗改革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周氏医疗改革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氏医疗改革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氏医疗改革方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氏医疗改革方案引言: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个年头,可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患者的负担却在“医改”不断取得成就中大幅度提高,“看病贵”的问题在“医改”后变得更为严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此前的各种“医改”方案均因受利益集团绑架,而未触及“医疗负担为什么如此沉重”这个核心问题上。本方案的提出,就是效仿医生看病“找病因”、“开处方”的医疗流程进行,核心在于剥夺利益集团的“黑心钱”,用省下的社保钱来补贴医院。一、给“看病贵”把脉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就得首先弄清导致“看病贵”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解除“看病贵”的病根。笔者以为,目前中国“看病贵”的问题主要由三方面因素造成:一

2、是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人为制造的“高药价”;二是医生肆意制造的“过度医疗”;三是医生肆无忌惮收“红包”。下面我以简单的文字,逐项解剖造成“看病贵”的病因。(一)“高药价”产生的成因近几年,“天价药”被不断曝光,前年我们还在抨击中间利润高达13倍的芦笋片、20倍的恩丹西酮,去年我们却发现了中间利润为65倍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91倍的葡醛酸钠注射液。药品中间利润,只有“更高”,没有“最高”,恐怕谁也说不清。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推行“零差价”,完全是舍本求末,对浇灭“高药价”连杯水车薪的作用都做不到。大家一定疑惑,作为国家定价的药品,价格怎么会如此混乱?且听笔者帮您分析:自1997年开始,发改委已经28次对

3、国家定价药品降价,最大一次的平均降价幅度甚至超过60%,可为什么患者的药价负担反而呈几何级数上涨呢?其实原因极其简单,其基本流程大致如下:市场药价过高、老百姓反应强烈发改委发文降价、安抚百姓零售商停止销售降价药药企换个名称或剂量申请“新药”药监局批准改头换面的“新药”“新药”以数倍于降价前的价格上市发改委再启动降价手段如此循环,药价也呈螺旋式上升。这些所谓的“新药”,和此前降价的药品“成分相同但名称不同、名称相同但包装不同”,只因通过药监局换了一身马甲,就身价倍增,药价管理部门和政府集中采购部门又相当配合,最终助推药价。2010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药监部门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

4、1000件。2005年,共批准新药1113个,新药申请更是超过万件,达10386件之多。而同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仅批准81个新药上市,此中差距正是导致中国“高药价”的病根。(二)导致“过度医疗”的原因不久前媒体曾报道一名患者因心梗住院,接受了支架治疗手术,先后被放进7个支架,前后花了十几万元。而专家称“支架放3个以上就失去临床意义,放7个纯粹变成卖支架了”。而就心脏病治疗而言,搭桥手术是最好的方案,但现在医生普遍不愿做搭桥手术,而倾向于放支架,就是因为“每个支架医生能拿到10%至15%的回扣”。此外,由于现行制度让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合法存在,医院管理者、药房司药及拥有处方权的医生,就

5、不可避免地要和他们相互勾结,自然就有了开“大处方”的冲动,不但导致医疗成本的无谓大增, “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其后果就是必然会导致抗菌素在中国的泛滥。一些“过度医疗”还直接伤害患者的身体,比如十分随意的CT扫描,会大幅度增加被检查者患癌症的机会。(三)医生收“红包”的原因现在患者动一个较大的手术,家属如果不给主刀医生及麻醉师送“红包”,除了特殊关系外,那一定会被视为“外星人”。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一是受较为腐败的社会环境影响,医生这个职业虽然因为“救死扶伤”而显得崇高,但也无法独善其身,收“红包”实际上已成医生一项重要的收入来

6、源。二是公立医院的“大锅饭”体制,让一些业务尖子在承担大量医疗业务,相应承担更多风险的同时,却无法得到院方更多的经济回报,引发心理失衡。患者对名医求知若渴,也愿意“花钱买名医”。三是医患双方的信任危机,弄得患者不送“红包”不放心,一些医生心安理得收“红包”;医德特别好的医生害怕患者不放心,也只能先收下、后退还。而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没送“红包”往往还会成为怀疑医生不够尽职的一条重要理由。四是诊治费标准过低,无法体现医生的人生价值。中国医院最怪异的现象,就是靠药品、耗材赚钱,而不是靠医护人员的知识赚取体面收入,过低的诊治费、护理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贬低了医护人员的人生价值,有些医生收取“红包”,在一

7、定程度上或是为了感受自身的价值。二、给“看病贵”开药方当我们弄清了当今社会“看病贵”之患产生的原因之后,就可以制定出一个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彻底消除“看病贵”这一社会之痛。笔者就以上三大问题逐一开出的“处方”如下:(一)解决“高药价”问题第一步,解决“一药多名”问题。同一成分药品弄出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名称来,这正是造成目前药品价格混乱的罪魁祸首。比如口服青霉素类药,目前有“青霉素V钾片”、“安必仙”、“阿莫仙”、“阿莫灵”、“阿莫西林”等多种名称,就有必要统一改称为患者更容易接受的“青霉素V钾片”,包装上可以统一使用“药企名称”+“青霉素V钾片”这个格式,以解决同一成分药品之间的价格不可比问题。

8、第二步,摸清药品成本,确保合理的交易价格。就目前国家规定的307种基本药物而言,因为必须严格按照药典规定的成分进行生产,所有生产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应该是大致相当,因此调查这些药品的成本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据笔者对一些药企的调查,如果取消中间环节的不必要成本,目前药品平均降价七成,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依然能得到有效保障。如果摸清了药品成本并能向社会公布,“天价药”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在群众的监督下,就能够制定出一个合乎情理的药品最高价格。第三,采取政府集中采购,让药企通过物流公司向医院和药店直接配送。最优的方案,是国家对药品进行定价,允许所有具有资质的生产企业参与供货。对于产能严重过剩

9、的品种,可以依据各药企上年度销售业绩来分配市场份额,药品质量监督部门加大对药品的监督检查,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对于一些供不应求的药品和真正的新药、特药,国家在定价时,可充分考虑其研发费用,鼓励企业在研发上加大投入。这么做,毫无疑问会将药品批发环节的费用节省下来,将医药代表、医生、医院在药品上的灰色收入“连锅”端掉,最终节约的是患者的负担,和社保资金的支出。而对于常用的医疗耗材,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是集中采购环节的腐败问题,而“透明”则是最好的防腐剂。(二)解决“过度医疗”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过度医疗”问题,首先必须斩断医院、医生因“过度医疗”而得到的利益链条。药品在大幅度降价,并实行集中采购、就近

10、配送后,医生开“大处方”的冲动将会得到有效的遏制。但只有继续推广“零差价”政策,才能最终割断医院和药品消耗多寡存在着的利益关系。此外,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维护费用,应由财政或医保资金保障,让大型设备的检查收益和医院剥离,医院仅代收必要的成本费,以有效避免“过度检查”。(三)解决医生收“红包”问题应该说,本方案中最难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因为这绝非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更多是社会大环境所致。笔者以为,宜从两个方面入手,或可解决部分问题:一方面,要在经济上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个人价值。世界上多数国家医生都是个高收入职业,但中国目前医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及“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全面大幅度提高医务人员

11、的待遇,也是不现实的。但医院有必要建立一项正常的考核机制,以拉开医生与医生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的收入差距,以体现个体价值差异。与此配套,诊治护理费用标准也应该适当提高。对于一些专家级的医生,诊断费用就该比普通医生高出数倍、数十倍,以体现专家的价值;对护理人员也应分成不同的等级,按照不同的标准计费,以鼓励护理人员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建立严厉的退出机制。对于收“红包”的医生,有必要制定出极为严厉的惩处措施,甚至有必要建立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吊销其执业资质,剥夺其继续从医的权力。三、解决医院的资金来源就目前体制而言,财政对医疗的投入已经十分可观,2009年到2011年,全国各级财政累计医疗支

12、出高达14099亿元(非最终决算数),而患者为何未感受益?就是因为被畸形的医疗成本挤占了。解决好“高药价”问题后,总体药价约可降低七成,再解决好“大处方”问题,患者的药费开支将降低八成以上;“过度医疗”及高价耗材的问题解决之后,医疗成本还会进一步大幅度下降。如果该方案能够得以实施,患者的总体医疗费用将降低七成以上,而在“全面医保”的今天,节省最多的将是医保资金,然后我们将节省下来的医保资金,用于对医院的补贴,以及购置大型医疗设备,或许还有节余。此外,通过提高诊治护理费用标准,不但可以避免患者“小病大医”,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院的资金来源,可谓一举多得。再乐观地预测,如

13、果该方案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全民免费医疗或将在不增加现有财政投入的情况下轻松实现。全区卫生系统,特别是我院在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的同时,业务工作量也正在逐年同步明显增长。老百姓有病大都能够走进医院并看得起病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