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3261100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原生物学第七章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学泛指能引起其他生物感染的生物体,以微生物与寄生虫为主要构成,是生物性病因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历程:(1)经验病原生物学时期 (2)实验病原生物学时期 (3)现代病原生物学时期共生、捕食、拮抗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存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正常微生物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于:(1)生物拮抗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病原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病理生理变化称为感染。影响感染的因素包括病原体、宿主免疫力及环境。病原生物的分类学位置:(1)非细胞型病原生物 其特点;无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有分子生物之称;单一核酸类型,非DNA

2、即RNA;无自主代谢,增殖完全依赖宿主细胞;具有感染性。 (2)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 其特点:均为单细胞生物,依靠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简单,无核膜,细胞核为裸核;增殖方式单一,绝大多数以二分裂形式无性增殖。 (3)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 其特点:生物体形式多样;细胞结构复杂,细胞器发达,细胞骨架形成;增殖方式多样。病原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1)灭菌:实际是指杀灭一切生物的技术措施与方法。(2)消毒:实际是指杀灭病原生物繁殖体的技术措施与方法。(3)无菌:实际是指在灭菌条件下的操作状态以及灭菌措施所造成的环境状态。(4)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污染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5)防腐:抑制细菌生长

3、繁殖,以防止物品的腐败变质。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 (一)物理方法:1、热力灭菌法;利用高温杀死病原生物的方法。(1)干热灭菌法:系于无水状态下利用高温直接杀死病原生物。主要有:焚烧法 灼烧法 干烤法 (2)湿热灭菌法:利用水分子接触传染以杀死病原生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灭菌法。主要有:煮沸消毒法(在100中持续510min) 流通蒸汽灭菌法 间接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在加热至62持续30分钟 ,常用于消毒牛奶和酒类)高压蒸汽灭菌法(常用于基础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手术辅料等)2、辐射灭菌法:(1)紫外线 特点:紫外线的穿透力弱,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尘埃,只能用于消毒物体表面及空气、手术室、

4、无菌操作室及烧伤病房,亦可用于不耐热物品表面消毒。常用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眼睛均有损伤作用。(2)电离辐射:杀菌机制;产生游离基,破坏DNA 应用范围: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食品的消毒不破坏其营养成分。(3)微波3、其他物理除菌、抑菌法:(1)滤过除菌法,用物理过滤的方法除去气体或液体中的细菌和真菌,但不能除去病毒和支原体。常用的薄膜滤菌器,滤膜孔径一般在0.020.22微米。该法主要用于不耐高温的物品如血清、毒素、抗生素的灭菌。(2)干燥法 (3)低温,多用于保存菌种。 (二)化学方法:1、化学消毒剂(p102) 2、化学治疗剂:抗生素是在低浓度时能选择性的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低分

5、子量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同一种消毒灭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效果也越好。生物安全:指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人类的生物技术活动和其他开发利用活动侵害和损害的状态。第八章 医学病毒医学病毒是指以人类细胞为主要宿主的非细胞型病原微生物。其基本特性有:体积微小 结构简单 专性寄生 单一核酸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一)病毒的形态:完整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测量病毒体大小的单位为纳米。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的基本结构由核心、衣壳和包膜组成。(p108) 1、核心:位于病毒体中心,为核酸即DNA或 RNA。决定病毒的感染、增殖及遗传变异等多种生物学特性。 2、衣壳

6、:是包绕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蛋白质结构,属于病毒的结构蛋白,可维持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衣壳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 3、包膜:又称为囊膜,它是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 细胞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一层膜样结构。病毒包膜的主要功能有:保护病毒:参与感染:具有抗原性。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一)病毒的增殖: 1、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释放。2、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病毒的异常增殖:顿挫感染(因宿主细胞条件不合适,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或能量等必需条件,致使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此种感染过程称为顿挫感染或

7、流产感染。)、缺陷病毒(是指在宿主细胞内不能完成复制周期或不能形成具有感染性病毒体的病毒,它们单独不能正常复制需要在另一种病毒的辅助下方可增殖,故后者称为辅助病毒。)。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二)病毒的人工培养:1、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和细胞培养。 2、病毒增殖的指标与鉴定:细胞病变:溶细胞型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细胞团缩、裂解和细胞肿大,数个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或细胞聚集成葡萄串状、脱落或死亡。空斑形成:由于单个病毒的复制增殖使局部单层细胞脱落,一个空斑是由标本中一个病毒大量复制所致,计算空斑数即可计

8、算病毒数量。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一)病毒的变异现象:病毒突变株是指因基因改变而发生某些生物特性改变的毒株,需具有容易检测与识别的生物学特性。第四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一)病毒的致病性: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一次大量释放出子代病毒,引起细胞裂解死亡,被称为杀细胞性感染。稳定状态感染,某些有包膜的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过程中,对细胞的影响不大,细胞病变较轻,在短时间内不溶解死亡,这种感染称为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的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或嗜碱性,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细

9、胞凋亡,是由细胞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二)抗病毒免疫: 1、干扰素(IFN),病毒感染细胞可产生一种具有干扰活病毒增殖的可溶性物质。IFN抗病毒活性的特点:广谱性 间接性 高活性 种属特异性 2、抗病毒作用机制(p117):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但能诱惑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从而达到抗病毒作用。(二)适应性免疫: 1、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在于:释放穿孔素 释放颗粒酶 激活Fas。第九章 常见致病病毒 第一节 RNA病毒: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1、流行性: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常产生新亚型,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丙型流感病毒只

10、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 2、抵抗力:不耐热,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乙醚、甲醛和乳酸等敏感。 3、流感病毒由核衣壳和包膜构成,多呈球形。流感病毒分为A型(甲型)、B型(乙型)、C型(丙型)。根据病毒表面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不同,各种组合的不同亚型甲型流感病毒有着相对固定的宿主。已知的血凝素(HA)亚型有15个(H1H15)、神经氨酸酶(NA)亚型有9个(N1N9)。 4、因基因组自发点突变,造成小幅度变异称为抗原漂移,可形成新毒株,引起小规模流行。因基因组重排造成大幅度变异,称为抗原转换,可形成新亚型,往往造成大规模爆发流行。 5、血凝素(HA)主要

11、作用:介导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红细胞凝集作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具有亚型和株的特异性。神经氨酸酶(NA)主要作用:参与病毒释放与扩散;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具有亚型和株的特异性。 6、流感病毒传播途径:通过呼吸道或接触传染。抗流感的药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达菲等;二是M2蛋白抑制剂,如金刚烷胺类药物。 (二)冠状病毒(p127): 1、冠状病毒为单正链RNA病毒。成熟冠状病毒颗粒有核衣壳与包膜结构。肠道冠状病毒:经消化道传播,引起婴儿和新生儿急性肠胃炎;呼吸道冠状病毒:经飞沫接触传播,感染高峰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引起普通感冒。2、冠状病毒通过两种方式侵入细胞:一为细胞对病毒的吞

12、饮,一为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第二节 DNA病毒 (一)疱疹病毒: 1、疱疹病毒为双股DNA病毒,主要侵犯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包括皮肤、黏膜和神经组织。疱疹病毒感染形式:增殖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整合感染 2、病毒结构:核心、衣壳、皮层和包膜。 3、病毒复制:作为DNA病毒,疱疹病毒的复制远较流感病毒复杂。疱疹病毒一般以细胞表面或细胞间质内的蛋白多糖为受体,故对宿主细胞的选择性较宽泛。 4、单纯疱疹病毒:传播途径为多途径,经黏膜和破损皮肤等。其临床表现有:原发感染 潜伏感染和复发 先天性感染 致癌关系 第三节 逆转录病毒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1、电镜下感染者血清中可观察到3种不同形态的

13、HBV颗粒,即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 2、病毒复制:HBV通过PreS1和PreS2与肝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可能是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白蛋白家族的成员)结合,吸附并穿入肝细胞内,在细胞质脱壳后,核酸DNA进入宿主细胞核。 3、传播途径: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血液、血制品传播 垂直传播 接触传播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流行性:自1981年以来艾滋病已迅速蔓延全世界,截至2010年底,估计全世界共有3400万艾滋病感染者。抵抗力: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在2022环境下可存活7天。 2、病毒基因为两条相同的单正链RNA病毒体外层为

14、双层脂蛋白包膜。 3、致病性与临床表现:传播途径:传播源为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致病性:HIV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以及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靶细胞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临床表现:临床上HIV的感染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即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期、典型AIDS期。 4、药物治疗:目前治疗HIV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三类:核苷类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膜融合抑制剂。第十章 医学细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p150)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光学显微镜,细菌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一)细菌的形态:生长条件良好的细菌主要呈现为球形、杆形、以及某些特殊形态(放线菌、螺旋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