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256969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瓜州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20092013年规划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促进移民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破解增收难题,加快移民乡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逐步缩小移民乡和老乡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县主动服从全省工作大局,积极配合做好移民项目实施工作,妥善接收安置了大量项目移民,有力支持了全省扶贫开发和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共接收省内外移民18131户,8.2万人,其中,“两西”移民5446户,22925人;疏勒河移民7622户,38129人;九甸峡

2、库区移民1936户,9193人;外来租地农民3127户,12283人。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7.5%。已成立整建制移民乡6个, 占全县农村乡镇的46%,成立移民村33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5.8%。截止2008年,全县移民共有贫困人口5.8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3.9%。解决移民群众生活困难问题,不仅是全县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也是扶贫开发主攻的难点。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移民增收为主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依托扶贫项目实施,凝聚移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力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推进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快移

3、民脱贫致富和移民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超前制定集镇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分项规划,确保扶贫开发科学有序进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解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做到扶贫到户、脱贫到人;坚持开发式扶贫原则,依托扶贫项目,鼓励有发展积极性的村组和农户优先发展,充分调动移民群众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力更生、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自然环境、产业条件、基础条件的不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分类解决移民乡村贫困群众的

4、脱贫问题,最终达到先脱贫、后致富的目的;坚持整村推进、以点促面的原则,采取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综合治理措施,加快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移民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围绕解决5.8万移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重点完成33个移民村整村推进项目,使移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规模,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到2013年,完成全县6个移民乡扶贫攻坚规划建设项目,确保全县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35%以上,全县移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各类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移民乡村级集体经济有较快发展,各项体制运行规范,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新

5、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具体任务指标是: 确保全县5.8万人移民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2009年底全面解决移民村人畜饮水困难;每个移民村有1-2项骨干产业项目;移民村全部实现农网改造,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油路、通班车;移民村全面消除危房户,70%以上移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移民家庭户均年输转12名长期劳务,户均培养1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明白人,人均改良1亩高效田;基本解决移民乡村群众就医难问题,移民家庭无失学少年和儿童;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35%,到2013年,“两西”移民和外来租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疏勒河项目移民达到2600元以上,九甸峡库区移民达到2300元以上。五、工

6、作重点(一)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全县移民乡的农业灌溉渠道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维修改造,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完善配套,有效解决移民乡农民浇水难问题。到2013年,完成衬砌支渠87公里,斗渠200公里,农渠600公里,使全县移民乡渠系网络日趋合理,渠、路、林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农业灌溉水利设施功能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达到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村组道路建设。做好全县移民乡村组道路建设“十二五”规划,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多方争取资金,完成新建、改建双塔、七墩等6个移民乡和移民点村组通乡、通村组道路555公里,逐年提高通达公

7、路等级,加大通畅工程建设力度,用3-5年时间完成通畅公路建设,使全县移民乡村道路通达率达到100%,道路通畅率达到80%,全部通班车。3、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加快对全县6个移民乡33个移民村人畜饮水工程的改造,新打机井12眼,新建、改建输水管道332公里,力争在2009年底,全县移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4、基本农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在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引导广大群众投工投劳,采取洗盐排碱、拉沙压碱等工程措施和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生物措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力争到2013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2万亩以上,不断提高耕地产出效益。5、移民乡事业站所建设。加快移民乡社

8、会服务机构和公安、司法单位的硬件设施建设,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基础设施服务功能齐备的原则,到2013年,完成6个移民乡农业服务中心、畜牧站、林业站、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单位办公场所建设任务,健全为农服务网络体系。(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1、突出发展教育事业。扩建6个移民乡学区及33个贫困村办公教学场地,配置各种教学设备及体育器材,实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全县移民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初步完成校园的硬化、绿化工作,配套完善教育教学设施,配齐师资力量,使各村小学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专用教室设置、规模、班容量等接近国家规定的指标。加大扫盲力度,制定年度扫盲计

9、划,对移民中的文盲、半文盲进行政策理论、生产技术、生活常识等知识的教育,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县移民乡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移民乡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2、加快发展文体卫生事业。(1)完成6个移民乡文化中心和33个移民村组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建设,购置各类文体器材和书籍,满足移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同时鼓励和引导移民群众经常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移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扩建6个移民乡卫生院及33个村卫生所4900平米,更新购置医疗设备及器械,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改善群众就医环境,为农村公共卫生安全、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解决移民群众“看

10、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建5个移民乡计划生育服务站,配置各类医疗器械,落实奖励扶助政策,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新型婚育观念宣传力度,强化计生优质服务,促进移民群众生育观念转变,使全县移民乡镇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3和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0%以上,总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农村二孩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内,流出、流入育龄人口发证率、持证率分别达到95%以上,二孩以上育龄妇女结扎率累计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协会组织机构健全,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政策落实率达100%。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移民乡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养老保险、救助救济、优待抚恤、大病救助等社

11、会保障和优抚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13年,移民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态覆盖率达95%以上,特困家庭、重度残疾人员和弱智人员家庭救助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移民乡农田防护林网及绿色通道的建设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均匀分布的原则,采取项目补助与动员移民义务植树相结合的办法,落实谁栽植、谁管理、谁所有的政策,实行乔、灌、花相结合的绿化方式,引导移民群众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鼓励发展循环清洁能源。引导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利用,着力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国债项目。力争到2013年,建成农田防风林25400亩,高标准绿色

12、通道57条93.2公里。全县移民乡农田防护林面积达到38000亩。植树造林初见成效,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治理,村旁、路旁、渠旁及农田防护林网配套率达到50%以上,3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移民乡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四)加快移民乡村规划建设,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按照规划先行、立足长远、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的思路,加快集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乡集镇服务带动功能,为移民群众从事二、三产业,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移民乡村环境面貌为重点,采取整村推进和示范点带动的方式,引导移民群众积极改善居住条件,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力争在2009年底,完成全

13、县6个整建制移民乡和33个移民村的建设规划。到2013年,全县6个移民乡新建整村、整组住房改造示范点33个,新建砖木结构住房达到6500户以上,疏勒河项目移民过渡房改造率达到80%以上,以“五改四化”(改院、改水、改厕、改圈、改厨、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为主的移民过渡房改造率占移民总户数的60%以上。同时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从2009年起,根据移民乡之间不同的区域优势和特点,每年从6个移民乡中选择确定部分村在土地改良、产业培育、生态建设、基础配套等方面进行示范建设,并适当侧重安排扶贫项目资金,支持示范点建设做优做精。移民乡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总结

14、典型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五)培育特色高效产业1、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按照一次性导入新型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坚持“一特四化”方向,大力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为目标,集中人力、财力,以示范带动为主要方式,发展甘草、枸杞、红花等新型耐盐抗旱高效作物,到2013年,人均发展1亩高效田,建成以枸杞、啤酒花、甘草为主的特色产业示范种植基地60000亩以上,移民乡特色产业面积要达到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人均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移民乡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增加移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做大做强草畜产业。按照市、县扶持移民发

15、展草畜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草畜产业,使之成为移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推广“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加快发展设施养殖业,引导和鼓励移民修建80平方米高标准暖棚圈舍,户均扶持发展优质肉羊10只,优质肉牛2头。到2013年,建成高标准“1245”养殖小区33个,高标准暖棚养殖户达到6000户以上,调引种牛羊10000(头)只,建设良畜改良点61个。同时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严格落实强制免疫,春秋两季防疫密度达到100%,人均来自草畜产业的收入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按照“走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移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加大移民乡劳务输转

16、力度,年户均输出12名劳动力。强化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促使移民乡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体力型向智力型、自谋发展型向规模组织型转变,实施农民“阳光培训”和“两后生”技能培训工程,全面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乡土人才开发等,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到2013年,移民劳动力绿证培训率达到70%。成立劳务输转协会6个,年均组织外出务工人员10000人以上,劳务收入占到移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目标。4、加快产业化龙头项目建设。要继续坚持“项目为纲、龙头带动、基地支撑,内引外联”的项目建设思路,按照大小项目一起抓,内外项目一起建的要求,在移民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啤酒花加工、甘草加工、枸杞加工、优质牛羊肉加工、种苗基地建设、牛羊繁殖场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到2013年,力争每个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