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教育局办公室编 2010年2月3日(同名1725)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252487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市教育局办公室编 2010年2月3日(同名172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南昌市教育局办公室编 2010年2月3日(同名172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南昌市教育局办公室编 2010年2月3日(同名172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南昌市教育局办公室编 2010年2月3日(同名172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昌市教育局办公室编 2010年2月3日(同名172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市教育局办公室编 2010年2月3日(同名172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8期南昌市教育局办公室编 2010年2月3日【省教育厅在全省推介南昌高中课改经验】1月31日,江西省教育厅召开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安排南昌市介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经验,南昌市教育局局长熊晓武以坚持“四动”,扎实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为题,作了典型发言 。现将熊局长发言转载如下: 南昌市现有普通高中87所,其中城市45所,县镇31所,农村11所;在校学生78089人,专任教师数4992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市坚持政府推动、教研带动、学校联动、家校互动,确保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稳步实施。全市高中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课改效果逐步呈现。 坚持政府推动,为课改提供有效保

2、障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是政府行为。我市坚持政府推动,切实做到“三个到位”:一是领导重视,组织保障到位。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教育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课改领导小组。各县(区)、高中学校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推进。与此同时,市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深入学校开展调研,召开部门联席会,研究分析问题,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使课改工作平稳推进有了组织保障。二是加大投入,经费保障到位。近两年,先后投入4000万元,对一批高中学校办学环境进行综合改造;投入400万元为课改样本校装配史地多功能教室、理化生探究性实验室和通

3、用技术专用教室;投入660万元为高中学校添置图书和音体美器材;投入300万元开展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三是营造声势,舆论宣传到位。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优势,借助省、市主流媒体多领域、多角度、全方位地报导课改工作情况。印发公开信和家长新课程宣传手册7万多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深社会各界对课改的了解,为课改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坚持教研带动,为课改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教师专业化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关键。在推行教师专业化过程中,我市注重发挥培训、专家、典型和教研工作的“四引”作用,使广大教师在研究中前行,在课改中成长。一是培训引导,夯实课改师资基础。两年来,按照 “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的原则,围绕“人员全覆盖、学科全覆盖、内容全涵盖”的目标要求,对全市13个学科4000余名高中教师分批进行全员培训,先后举办高中课改管理者通识培训班,组织高中起始年级教师暑期集中培训,选派35名校长赴国家行政学院学习进修和到山东济南市中小学校挂职锻炼,邀请朱永新、肖川等一批国内著名教育专家来昌作课改专题报告,开展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师远程培训。通过以上培训,为全市普通高中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二是专家引领,确保课程指导无缝衔接。为强力推进课改,先后成立由教研员和教学骨干组成的学科专家队伍,由驻昌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组成的课改指导队伍,由特级教师组成的课改讲学团队伍,适时举办“课改大讲

5、堂”,广泛开展“县区行”、“校校行”活动,深入教学一线,切实解决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此外,通过在南昌教育杂志上开辟教师课改随笔专栏、在南昌教育信息网链接教师教育优秀博客、组织编印课改通讯等方式,构建一个让教师多层次、立体化专业成长的平台。三是典型引路,发挥样本校示范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采取重点抓与普遍抓相结合的办法,确定15所综合样本学校,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样本校研讨会、交流会,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尤其在学校选修课程开设、学分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加强统一指导和调度,保证新课程的实施质量。四是教研引入,打造校本和区域教研互助组。以学校或区域为单位,构建“教学、研究

6、、培训”三位一体的教研机制,创新联片、区域和校本教研的组织模式与内容,形成教学研究的“互助组”。目前,已建立23个学科教学研究基地、25个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组,各学科还分别规划了56个教研片组。在课改实施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课改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推动课改教研工作。目前全市共有40项课题参与了省级重点课题攻关研究招标,有10项(5个A级、5个B级)课题申报成功,并已启动。 坚持学校联动,为课改提供资源保障 。近两年来,我市各高中学校立足本校实际,深入挖潜,扩张优势,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处处彰显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生命力。一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各校根据自身情况制

7、定课程行动方案,总体规划本校课程,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据统计,各普通高中已开发并付诸实施的校本课程达200多门。如南昌十六中与市民俗馆、采茶剧团合作,共同开发南昌民俗文化、南昌老街等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南昌二中开发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体育健康四大类53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二是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全力打造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为此,我们注重从三个层面推进高效课堂的改革探索:在市级层面,重在强化规范和指导,确保开足开齐课程;在区域层面,重在系统的实践建构;在学校层面,重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目前,一些学校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涌现出一批有较大

8、影响的典型模式。如南昌十九中的“先学后教”模式,南昌十三中的“研究性课堂”模式,新建一中等学校开展的“结构建构”式初高中知识衔接模式等,有效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三是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特色创建。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是文化。我市坚持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努力推进学校特色创建,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味、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的良好发展态势。如南昌实验中学和南昌十八中的艺术教育特色、南昌十七中的书香校园特色、南昌八一中学的军旅文化和莲塘一中的荷文化特色等等,成为高中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四是以评价体系改革为手段,树立课改正确导向。我们积极探索和构建

9、以人为本、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如南昌一中、南大附中等学校较好地运用电子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建立动态的成长手册,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分认定工作,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赞同。 坚持家校互动,为课改提供和谐环境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离开家庭教育的配合,新课程改革难以获得成功。因此,我们立足孩子健康发展,让家长与新课程改革实验同行,为课改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一是依托网上家长学校,为家校合作架起桥梁。在网上家长学校专门设立“新课程通识培训”专栏,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宣传新课程改革理念。二

10、是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新课程教学。请家长到学校观摩参与“新课程教学”课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进入学习流程,参与互动。近两年,全市有10所学校举办开放日活动,家长参与人数达1.2万余人次。三是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让教师进入学生家庭。为密切家校联系,配合课改实验,组织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动员和鼓励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了解掌握家长和学生对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看法,及时收集家长对课改的反映。四是多方加强家校联系,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我市一些高中学校通过设计家校联系手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交流学校课改信息,达到共同培养与教育的目的。还充分利用家长会、“家校通”网络系统、家长

11、接待日等形式广泛开展家校互动,指导并帮助家长接受新课程改革理念。 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我市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兄弟地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我们将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借鉴兄弟地市的成功经验,组织好课堂教学、评价、管理、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及新课标、新教材验证六项研究,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设施设备、课程资源、督查评估、校园文化五项建设,着力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教育评价、教学质量监测、课堂教学四大体系,力争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特色化发展三大目标,努力把高中新课改实验进一步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主 送:各县区教体局、市直属学校(单位)、事

12、业办学校、民办学校、机关各处室 抄 报: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委宣传部余欣荣书记、胡宪市长、赵东亮常务副市长、周关常委、姚燕平副主任、罗慧芬副市长、侯捷副主席、朱敏华副秘书长 审签:金安根 编辑:谢金山 校对:张雪平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mxy -全区卫生系统,特别是我院在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的同时,业务工作量也正在逐年同步明显增长。老百姓有病大都能够走进医院并看得起病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