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3233907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2、:1经济发展是高教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教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教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

3、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高等教育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

4、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增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增地学院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大学的基本任务-威斯康星思想: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威斯康星思想的意义:1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大学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更为密切的联系,高校为社会服务成为第三个职能;2在学术性科目之外确立了应用科学研究及农业、工艺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大学向更加综合化、多学科化方向发展3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先例,使州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制度化,推

5、动了州立大学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目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为教育事业确立了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育方针的内涵又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一种社会理想,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各级高等教育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之为培养目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

6、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 2身与心的关系 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体力和智力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德智体美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

7、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个人本位观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位观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与军人教育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包括: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

8、的陶冶通才教育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的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通才教育和专才

9、教育的结合: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再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原则:1在可承受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高校教育制度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10、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高等学校的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职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倡导下,

11、德国新型大学中产生了哲学博士学位,至此,现代学位制度基本确立。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等学校招生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近年来的改革有:1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如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强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等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

12、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的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高等学校的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教师岗位设置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以法国为典型);权力分散型(以美国为典型);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以德、日、英为代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

13、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同时,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的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提倡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理由是:1减少机构间的质量等级差距 2一体化的机构能特别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3加强理论

14、与实际的联系4把以前相互割裂的学术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 5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所有高教机构的教师都能参与科研活动。6一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序上是充足的,如果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学生之间学习成就的差异就可以得到控制。7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多样化模式的典型特征:1多样化模式的目标是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德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2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3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英才教育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有区别4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

15、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首先,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第三,加强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第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

16、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影响因素:1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和教育因素。2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有学术的因素、体制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高校的教师与学生高等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