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201493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反思.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反思(二)作者:贺艳芹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209更新时间:2007-11-26计算课到底该怎么上 -教学9加几的课后反思 东门小学 贺艳芹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行为正从“传统”逐步走向“现代”。但在实施课改的实践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经常产生碰撞,还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结。在课改的今天,关于计算教学如何上,仍有很多困惑。原来计算教学通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只重视计算结果,不重视算理、算法的形成过程。在课改初期,教师们认识到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张旗鼓的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计算中过分提倡并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整

2、节课都是“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不如以前娴熟,那么,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计算课如何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进行?怎样处理算法多样化与基本算理算法之间的关系?算法多样化怎样优化?何时优化?目前使一线教师们深感困惑。今天我执教的9加几一课,也算抛砖引玉,供大家研讨: 今天的计算课到底该怎么上?教材分析:9加几一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教学9加几的计算方法可以迁移到20以内的其他进位加法的计算中去。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和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由于学生学前知识的学习,有部分孩子已经会算加几的题目了,只不过是对于是

3、怎样算出来的结果并不怎么清楚。而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形式化的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种思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体会凑十法。难点:在观察实践中感知、理解、掌握加几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关键:理解加几的算法,掌握规律正确计算。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个别孩子虽然也会计算加几的式题,但他们只是单纯的训练与模仿,没有经历计算这一过程,没有掌握加几计算的方法。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认识的过程,探究计算方法。俗语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结合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特点

4、,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从实际情境中理解、探索加几的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和提倡“凑十法”,使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加几的计算,熟练掌握用“凑十法”计算的数学思想。、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思考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创新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享受快乐,体会数学的作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节课,我努力遵循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依据课本,拓展课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运动会报名”这一情景改为人见人爱的动物小猴来设计,紧紧围着“自主参与,深刻体会(主要是凑十法)”这一思想。始终关注

5、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以下两点: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尽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由于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这节课就设计了小猴吃桃、搬木块等场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经历这一知识形成过程。所以在复习导入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复习模式。原来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一般都这样安排:先做拆数游戏,再练习连加等凑十加几的。从表面上看,这

6、几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但是,随着课改的出现,这种弊端越来越凸显,一开始就为学生布下“凑十法”的陷阱,再利用例题的讲解把学生引向“凑十法”的独木桥,不利于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的思想。事实上,尽管学生在探索加几的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所以我在一开始就打破了原来的复习模式,特别复习了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作好铺垫。二、尊重学生体现算法多样化并优化多样化算法可以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的算法同时也展示了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水平。勿容置疑,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常常反映到不同的算

7、法上来。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小猴吃桃,摆圆片,搬木块,摆小棒等几个活动,由“小猴吃桃”呈现多种算法,保护孩子的探究欲望,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只是在演示与板书时对“凑十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再通过“摆圆片”呈现两种“凑十法”的思路,既可以把9凑成十,也可以把7凑成十,通过观察 、操作和叙述,进一步理解并凸显凑十的方法。接着利用“小猴搬木块”这一活动,再次让学生感受与体会到把9凑成十的简捷,实现把9凑成十的过渡。最后,利用“摆小棒”这一活动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通过这样几个层次的学习,既完成了9加几的运算,又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到优化的发展。教学时,整节课,教师都没有引导学生对

8、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只是让他们在一步一环中深刻体会从多种算法-两种“凑十法”-把9凑成十的这一过程,进而慢慢渗透“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教师尽量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 ”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凑百”、“凑千”奠定基础。这样既呵护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计算方法的权利,又给学生提供了对各种方法作出比较、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促进学生更高智慧的生成。另外,教师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

9、生们敢于发表观点不一的看法了,当学生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伸出手来“扶一把”,给予及时点拨,适时“送一程”,鼓励学生不气馁,是学生逐步形成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在原来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也是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当出现许多计算方法后,便会提出“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算法”,并出示习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样教学,与前者相比,看似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然而,缺乏必要的引领,学生不可能对同伴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取舍,更不能主动的把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总之,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自己年轻,经验不足

10、,驾驭课堂不够机智、灵活,再加上对所教的学生不够了解,导致课堂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处理7+9时学生说得很好,老师没有抓住生成性资源,处理得不恰当。整节课光注重了算理算法的教学,在处理9+8时,忽略了看图列式造成学生列成10+7 新课改的今天,计算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还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研讨。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反思(一)作者:王成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46更新时间:2007-11-26有效性数学教学永远的灵魂 一、 有效的数学教学诞生于学生的已有经验。美国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

11、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其实我们的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并非仅仅是在数学课上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形成属于自己个人的数学知识,虽然这些数学知识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些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在我们的教学中这样的经验与知识却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出发点。而有效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进行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儿童学习数学实际上是对他们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与

12、提升。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思想。适度而恰当地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数学教学一味地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教学服务,可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迷失”了自己。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

13、表象作用,又要防止他的消极作用。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是有效教学的“根”。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标准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应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不如说是学生以现实出发,经过反思、提炼达到数学化的过程。只有“数学化”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提升与丰富,经历生活经验数学化,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三、主体与主导作用的巧妙结合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14、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教师在学习活动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学中我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最大程度上吸引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杜绝旁观者的出现。活动中尽量减少师生间的单线联系,增加同位互动、小组学习、全员参与等形式的活动,如让同位间介绍各自的数对、根据数对找新座位、随意点数对回答问题等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每一个同学得到表现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在疑惑处该出手时就出手,进行及时点拨。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小强的位置时学生的表述可能比较混乱,如小强的位置“从前数第2行,从

15、左数第3个”等方式描述。不同的方式虽然都能描述小强的位置,但不够简便,怎样才能简明地表示出小强的位置呢?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此时教师及时介入规范学生的表述,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列与行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描述时先说列再说行这一规则。四、有效教学更应关注教学细节的处理。最近静思自己的教学,有一句话常常涌上心头“细节决定成败”。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新的教学理念已为广大教师认可、理解,课堂中新理念的落实也逐渐达成共识,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逐渐成熟,我们一线教师也已能在教学中较好的实施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水平有

16、了很大的提高,教学也常有神来之笔。但对比我们与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却深感不足与遗憾,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有巧妙、科学的设计,但由于缺乏准确的理论把握,在细节的处理上常常浮于形势,不能深入挖掘出这些设计丰富的内涵与教育意义,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我第一次执教时虽然也设计了笛卡尔发明数对的数学史料,但在教学中只是给学生做了简单的介绍,学生印象不深,感悟不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静下来反思:难道这个数学史料只是让学生了解吗?它的作用仅此而已吗?它还蕴涵着怎样的数学价值?经过深入地思考,我进行了微调,在介绍完数学史料后,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想说点什么?”,学生谈感想后及时追问:“你看到蜘蛛网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