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195504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教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州新区永登五中高语文必修第单元教学设计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领会寓言和比喻在先秦散文中的作用和出色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深入领会课文,领会孟子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理解孟子思想,思考孟子思想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重点: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1、初读感知 2、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 教学难点难点:1引导学生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导学案一、复习回顾在上一单

2、元,我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初步领会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走近另一位儒家的圣人孟子,领略一下孟子的风采,同学们要注意思考孔子和孟子在思想上的继承关系以及他们不同的风格。我们先看第一课。二、设问导读请同学们先自读第40页的内容,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后世对他的评价,然后参照课文注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三、自学检测 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 良人:丈夫 (2)必餍酒肉而后反:餍:饱,动词,吃饱(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瞷:窥视(4)卒之东郭墦间:墦:坟墓(5)与其妾讪其良人:讪:讥讽,怨詈也(6)施施从外来: 施:喜悦而自得的样

3、子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 反:通“返”,回来(2)蚤起: 蚤:通“早”,早晨(3)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斜行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第一节课完成,由各小组长检查过关,第二节课有选择地展示。四、巩固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 卒然( c )沛然(pi )嗜杀( sh )枯槁( go )恶乎定( w ) 2.解释下列词语: 出,语人曰 语:告诉 天下恶乎定 恶: 何,怎么 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4、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卒 同“猝”,突然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全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C一鼓作气 第一次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B金就砺则利 靠近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4.完成课后练习二,要求写在课本上。5.分析简答: 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五、拓展延

5、伸自读第44页“相关链接”的有关内容,谈谈孟子运用寓言的比喻对表达自己思想的作用,不少于200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学检查第二课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大王来何操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4.完成课后练习二,要求写在课本上。保民儒家王道治国思想适用于治世,而战国是乱世,乱世讲争霸,谁有能力谁就能问鼎中原,所以那时法家霸道更管用。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包括领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要想维持统治,就要“施行仁义”,否则“水可覆舟”。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阶级对立的,因此也就不需要靠“王道”来笼络人心、安定天下。5.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

6、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课后反思:写下自己的收获,

7、在点滴中体会自己成功的快乐。 王何必曰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领会鲜明的对比和照应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深入领会课文,领会孟子“利”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理解孟子“利”的思想,思考孟子思想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导学案一、复习回顾: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

8、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二、设问导读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三、自学检测(一)为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注音。1、宋牼将之楚 kng、2、然而不王者wng、3、孳孳为善者 z、 4、蹠之徒也zh、5、利与善之间也 jin(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1上下交征利互相2、苟为后义而先利 如果3、吾闻秦、楚构兵 交战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停止5、愿闻其指 意向6、然而不亡者 这样而7、孳孳为善者 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舜之徒也 类 9、利与善之间也 差别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背离(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特殊用法。均意动用法 1、苟为后义

9、而先利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四)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1、先生将何之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五)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内容。第一节课完成,由小组长检查过关,第二节课展示。四、巩固练习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注意表达的逻辑性。)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3、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5、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五、拓展延伸 (1)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2)选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选择一点谈一谈

10、自己的体会。(3)选文中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本文在说理的方式上,与课文有什么样的区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学检查第二课时四、巩固练习1、开头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中间孟子分析了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又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主旨更加鲜明。在结尾处,又提出“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4、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

11、出立场。2、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3、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4、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5、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6、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 补充:孟子的“义利观”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利观的理解。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

12、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2义利观: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

13、、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义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

14、,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4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夫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社会。 例如:贩毒,走私等五、拓展延伸 (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