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情恳谈活动为抓手抓好机关工作.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177309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民情恳谈活动为抓手抓好机关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民情恳谈活动为抓手抓好机关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民情恳谈活动为抓手抓好机关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民情恳谈活动为抓手抓好机关工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民情恳谈活动为抓手抓好机关工作.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民情恳谈活动为抓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强机关支部建设经委机关支部自实行了形式多样的民情恳谈制度,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恳谈,取得了明显成效。真正做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有效地疏导了一些因为不理解而导致的矛盾,化解了一些群众由于对政策措施等不理解而导致的隐忧。使机关的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得到加强,机关形象得到了提升。一、主要做法(一)抓恳谈内容开展民情恳谈活动的目的在于传递政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化解民忧,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如何畅通恳谈渠道,解决“和谁谈、谈什么、怎么谈”的问题是开展民情恳谈活动首先要回答也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为此

2、,我们深入调研,反复研究,把最能反映群众心声的人群作为主要恳谈对象,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作为主要恳谈内容,把最能贴近群众、最直接、最易被群众接受的沟通渠道作为主要恳谈方式,建立民情恳谈制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实事工程”来抓,保证民情恳谈活动“恳”出成效,“谈”出新天地。一是明确恳谈时间。把民情恳谈活动分为定期恳谈和不定期恳谈。每月确定一日为定期民情恳谈日。在定期恳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有选择地深入到群众中走访座谈或召开恳谈会,以达到统一思想、宣传群众、解决问题的目的。二是明确恳谈人员。支委五名成员各负责两个科室,规定民情

3、恳谈活动必须要有一名支委成员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必要时邀请委党委领导参加。恳谈的对象注重机关党员群众、离退休老干部等人员参加。具体在走访恳谈过程中实行“三必访”。即思想有情绪必访、家中有困难必访、生病住院必访。三是明确恳谈方式。实行“零距离”恳谈原则,每次恳谈活动必须面对面进行,要以党员干部直接下企业、到科室进行走访恳谈为主,以邀请党员群众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形式为辅进行。具体在恳谈过程中实行“三必问”,即必须问一问群众对机关工作的意见和评价,必须问一问群众对在近期工作生活最迫切的愿望和需求,必须问一问群众在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四是明确恳谈内容和步骤。“零距离”恳谈的内容和步骤主要

4、由五部分组成,即:加强沟通,了解民情;征求意见,倾听呼声;通报工作,凝聚群力;解疑释惑,理顺人心;关心帮助,消除隐忧。第一步:加强沟通,了解情况。在恳谈中,支委成员首先了解恳谈对象的工作、生活、学习及家庭情况,及时掌握恳谈对象的状况,同时以耐心细致的心态,增进双方的了解,保证恳谈顺利进行。第二步:征求意见,倾听民声。参加恳谈的党员干部就当前工作,诚心向恳谈对象征求意见,及时了解恳谈对象的所想所盼、所忧所虑,听取群众的心声,查找机关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三步:解疑释惑、理顺民心。参加恳谈的党员干部根据恳谈对象的情况,事先了解掌握好相关的政策信息,以便对恳谈对象提出的问题准确无误地做好解疑

5、释惑工作。第四步:加强沟通、下情上达,起好党委和下面干部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解决问题、消除隐忧。使恳谈取得实效,让群众得到实惠。第五步:关心帮助,消除隐忧,(二)抓恳谈机制 民情恳谈工作不是单纯的“恳一恳”和“谈一谈”,而是要以恳谈工作为基础,把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在上传下达、下情上达上,反映在提升群众满意度上。为此,我们牢牢把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这一关键,盯住提升群众满意度这一目标,从完善恳谈机制入手,着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意见征求和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恳谈工作机制。为确保民情恳谈工作的顺利开展,机关支部成立由支部委员、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情恳谈工作领导小组

6、,相应明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工作职责。年初制订民情恳谈活动计划,提高恳谈活动的针对性和有序性。二是建立民情联络机制。制作民情联系卡,把经委主要工作职能,局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的联系电话以及服务承诺和工作规定告之参加恳谈的群众。畅通政情下达和民情上传渠道,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建立民情分析机制。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对前阶段民情恳谈中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汇总,全面掌握问题整改和落实情况,研究难题破解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并提出下阶段民情恳谈工作重点和相关举措,做到“走一步看一步”,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三是建立民情回复机制。建立民情恳谈记录制度,对恳谈中群众提出的问题

7、和意见,我们尽量做到当场答复,如不能当场答复的,我们根据记录及时进行研究,及时上报,及时进行回复,做到有诉必应、有问必答。(三)抓恳谈载体民情恳谈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掌握工作动态、调整工作思路、推进工作落实的有效载体,要扩大民情恳谈工作的影响面和回应率,就必须在延伸恳谈范围上下工夫,在创新载体上下工夫,在结合工作上下工夫。一是把民情恳谈与“作风建设年”活动相结合。在解决民情恳谈中群众反映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转变作风的过程。我们通过民情恳谈共征求作风方面意见和建议18条,落实整改措施16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11个,使工作作风在民情恳谈中进一步转变,也使民情恳谈在作风转变中得以更有效地开展。二是把民情恳

8、谈与提高机关凝聚力、向心力工作相结合。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专题召开机关建设工作民情恳谈会,就专项议题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支部教育工作思路,统一思想,推进机关和谐建设工作有效落实。二、主要成效通过民情恳谈活动,使我们能进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交百家友、解百家难,有效解决了群众所关心的、想了解又找不到直接领导对话的途径,促进机关各科室履行职责,树立科室新形象,是“和谐、融洽、共进”理念的践行,民情恳谈新模式带来了作风建设新转变,取得各项工作新成效。一是“为民传情”理念得到显现。民情恳谈活动通过听百家言、知百家情、交百家友、解百家难,一方面诚恳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的

9、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使全体机关干部在互相接触中感受教育,进一步融洽感情,增强以单位为家的意识,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转变了工作作风,树立“为民、护民、利民”的良好机关形象。二是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得到拓宽。民情恳谈提供了一个民情畅达的载体,落实了基层群众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群众在了解政府工作、参与决策管理的过程中,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三是同志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得到化解。“民情恳谈”一改“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育为平等对话、双向交流,有针对性地回答群众在工作生活中方面遇到的疑虑,宣传解释政策法规,沟通彼此思想,从而理顺群众情绪,增强感情,有效地协调、化解矛盾,有利于密切

10、同志间的联系和感情,架起人与人之间连心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政务公开和阳光监管的载体得到延伸。民情恳谈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公开各科室工作情况,将各项工作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接受群众评议,实现各项工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五是机关工作得到促进。在民情恳谈中问计于民,集中群智为各项工作出谋划策,有助于拓宽和调整工作思路。同时,在对群众反映问题的整改和抓落实中,促进各项工作向深层次开展。三、几点体会(一)领导重视是前提。民情恳谈工作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需要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委领导高度重视民情恳谈工作,亲临亲为,经常过问意见征求情况和问题解决情况,多次召开民情分

11、析会和协调会,制订恳谈方案,研究难题破解措施。由于领导的重视,保证了民情恳谈工作的有效开展。(二)解决问题是核心。民情恳谈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只有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才能树立机关新形象,提升群众满意率,民情恳谈活动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三)长效机制是保障。民情恳谈活动不是“一锤子”买卖,工作成效也不能“立杆见影”地显现,而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为此,我们将民情恳谈活动制度化,长效化,形成规范的恳谈工作程序,确保恳谈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四)把握技巧是关键。民情恳谈活动既不能开成“通报会”,也不能开成“宣传会”,更不能开成“批斗会”。关键是要把握恳谈的技巧,让

12、群众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关键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恳谈与帮扶工作的关系。民情恳谈不是单纯的工作意见征求,也不是单纯的访贫问苦,而是在谈心交心沟通思想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为民办好实事,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二是要处理好集中恳谈与经常性工作的关系。既要做好集中的民情恳谈活动,又要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对群众的关心。三是要处理好意见征求与意见答复的关系。对意见征求要诚恳,对当场能答复的问题要当即答复,对一时难以答复的问题要仔细研究,仔细上报,及时落实,忌说“空话”、“套话”,乱开“空头支票”。当前,经委各项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将紧紧把握好“民情恳谈”这一新载体,在长效机制

13、建设上再深化,在宣传教育上再加强,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能力上再提升,不断提高民情恳谈工作的水平,为实践“和谐、融洽、共进”理念,打造经委机关新形象,建设机关和谐氛围作出新的贡献。 二九年一月七日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这些大大小小经济细胞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形成了经济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生态平衡”。作为以适应环境而生存、自保甚至做强做大作为理由的企业,面对这局面惟一办法就是转型“健身”找出路。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