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调整看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的负面影响.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176355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结构调整看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的负面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结构调整看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的负面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结构调整看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的负面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结构调整看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的负面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结构调整看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的负面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结构调整看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的负面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结构调整看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的负面影响.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20世纪末的结构调整,是非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次尝试和实践。通过对结构调整的剖析,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洲国家缺乏主动权,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地位;第二,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大于机遇和希望。对此,非洲国家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关键词: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非洲;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人才、服务和信息的跨国流动的规模和形式日益扩大,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配置和重组,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然而,经济全球化给不同类型的国家所带来的

2、发展机会却是不均等的。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落后的非洲国家,在世界经济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它们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风险。本文以20世纪末的结构调整为例,剖析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自1970年代中期起,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持续下降,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粮食危机日益严重,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债务累累,通货膨胀十分严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1980年4月,非洲统一组织召开了非洲国家特别首脑会议,并通过了拉各斯行动计划,1980-2000(Lagos P

3、lan of Action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frica,18002000)(以下简称拉各斯计划)。该计划指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西方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了非洲国家畸形的单一经济结构,它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下,这种经济结构制约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为此,非洲国家大声疾呼,“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并明确表示,“全部依赖原料出口的局面必须改变为此,非洲必须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并且坚定地贯彻执行。”非洲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采用集体自力更生的方针,”“不断提高自给自足的程度,”“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不难

4、看出,拉各斯计划所采取的立场与非洲国家历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一脉相传。非洲国家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后,为了建立和发展民族经济,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通过关税政策、建立和扩大国有经济成分、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等措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制。与殖民地时期相比,非洲国家的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有所疏远。拉各斯计划以集体自力更生的原则和非洲经济一体化的道路来发展经济,其实质还是力图维护和巩固相对独立的民族经济体系,减少和摆脱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非洲国家的经济危机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981年,世界银行发表了加快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行动计划(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 Sub-Saha

5、la Africa:An Agenda Action)。世界银行的观点与非洲国家大相径庭。世界银行认为,非洲经济危机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有历史根源、环境因素、外部原因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决策的失误。世界银行指出:非洲国家“经济停滞与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政策,它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部门经济政策。”世界银行还指出,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合理主要反映在“大多数非洲国家缺乏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所制定的政策。”比如无视世界市场的实际情况而人为制定汇率;政府垄断对外贸易并实行保护性贸易政策;对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实施种种保护等等。这些政策排斥市场的作用,程度不同地割断了非洲国家与世界经济

6、的联系,因而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并促成了经济危机的出现。如何克服危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只有修正政策,进行结构调整,当经济结构能够推动“货物、劳务、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国际流动迅速扩大时,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能加快。”换言之,非洲国家只有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加速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其经济才能迅速发展。为此,世界银行提出了“结构调整方案”,作为解决经济危机的药方。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积极参与其中,而西方国家则予以大力支持。“结构调整方案”要求非洲国家遵循的改革原则如下:1.实行经济市场化,反对政府的行政干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在非洲国家的经济生活中,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比如,

7、在经济成分的构成方面,非洲国家不断增加投资,扩大国有企业的数量和经营范围,使国有经济迅速膨胀,从而挤压私营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非洲国家不但人为压低农产晶(尤其是出口产品的收购价格),而且政府直接垄断了产品的收购和出口,从而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工业生产方面,为了推行进口替代战略,政府为国有企业提供各种保护,降低企业所需原料和设备的进口税,阻止国外同类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等。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受到扭曲,非洲国家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渠道受到阻塞,它最终遏制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结构调整方案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确要求非洲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进行干预,”

8、“减少国家对生产和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强调采用各种手段来激活市场机制。2.推行贸易自由化,反对政府对贸易的垄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非洲国家的“贸易政策不合理(政府)广泛应用贸易或者非贸易壁垒抵制来自外部的竞争。”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措施,对贸易实行垄断。对于出口的农产品,由政府规定收购价格,由政府设立的销售委员会统一收购和销售;对于其他的进出口贸易,非洲国家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和外汇管制制度;在对外贸易中,许多非洲国家又推行保护主义政策和高关税制度。因此,在进出口贸易活动中,政府的意志代替了市场机制,贸易活动受到政府的左右。结构调整方案要求取消政府对贸易的种种限制,开放进出口贸易,

9、使非洲国家的贸易转入自由化的轨道。3.鼓励产业私有化,反对国有化非洲国家建国后,为了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体系,投资建立了许多国有企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国有企业占用大量的国家投资,但是回报率很低,有些甚至是负数。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支持,减少了为社会服务的基金,排斥了对私营企业的贷款。为了改善国有企业的利润,政府采用高关税,设置非贸易壁垒,提供外汇、特别免税和其他优惠政策。”但是结果“国有企业的业绩令人失望,其财政成为负担。”在结构调整方案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有企业,尤其是亏损企业,提出了改造的方针,或关闭,或实行私有化。由于非洲国家的私人资本数量有限,因此在国有企业的

10、私有化的进程中,加快了外资的进入。根据上述原则,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结构调整方案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内容,其中包括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外贸政策以及国营部门的改革政策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力图通过推行经济市场化、贸易自由化和产业私有化来改造非洲国家的现行经济,并以此培育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加快非洲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相互融合,换言之,也就是加快非洲国家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对非洲国家的经济困难,拉各斯行动计划,19802000和加快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按理说,拉各斯行动计划,19802000更加贴近非洲国家的具体国情,但是由于受到经

11、济危机和缺乏资金的压力,非洲国家只得走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规定的结构调整之路。二1980年代,大部分非洲国家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走上了结构调整之路。然而,结构调整的实践并没有解决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相反,出现了许多矛盾和困难。第一,贸易自由化使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为了建立和发展民族经济,非洲国家在独立后采取了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例如提高关税,对进出口贸易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等。在结构调整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贸易自由化为由,要求实行货币贬值、降低进出口关税、减少进出口限制等措施。由于非洲民族工业和私人经济发展的起点低,与西方工业的发展水平差距大,因此,在西

12、方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调整方案所倡导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给非洲民族工业发展带来致命打击:非洲本地产品遭到了进口商品的大量排挤,民族企业受到了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严峻挑战。同时,工业生产成本也因货币贬值引起的进口原料、设备、技术和中间产品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度增加,从而使一些企业因承受不了额外负担而面临困境。以服装业为例,在贸易自由化的大旗下,西方的旧服装长驱直人,迅速占领非洲市场。赞比亚的情况具有代表性,该国1990年进口旧服装价值118.1万美元,4年后已达688.1万美元。旧服装对非洲国家的服装业造成严重威胁,大量的服装厂倒闭,少数勉强维持的工厂,也是债台高筑,负债累累。贸易自由化对非洲国家民族

13、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战略以沉重打击。对此,有学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是非洲“非工业化的10年”,在这10年中,民族工业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其余的国家尽管勉强维持了制造业的增长,但增长幅度也明显不如60、70年代。第二,扩大开放却加深了非洲国家对外部世界的依赖非洲国家独立后,殖民地经济仍有很大的影响。殖民地经济的内在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则是对外部援助(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的强烈需求性。非洲国家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中,对外部援助的依赖十分明显,而随着结构调整中开放力度的加大,外部援助急剧增加,据统计,1960年代非洲接受的外援年均30亿

14、美元,至1990年代初,已经达到180亿美元。其中官方发展援助的数量1970年代为42.9亿美元,1980年代为120.5亿美元,1985年为165.05亿美元,1991年为181.1亿美元。非洲国家接受官方发展援助的数量占全球官方发展援助的比重也不断攀高,1970年代为19%,1980年代初为22%,1980年代末为30%,1993年达37%。非洲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3%,1993年由国际金融机构和联合国提供的援助中,非洲占45%,在欧洲联盟提供的援助中,非洲占64%。随着外援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大,外援在非洲GDP中的比例不断上升,1960年代初为1.9%,1970年代初为2.9%,19831

15、984年为5.0%,1994年达11%。如果把这一数字与其他发展中地区进行比较,1986年外部援助占非洲GDP的6.3%,拉丁美洲的同类数字是0.4%,南亚为0.8%,这意味着在非洲的GDP中,外援的比重是拉丁美洲的15倍多,是南亚的近8倍。还必须指出的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社会为非洲提供的改革资金主要是商业贷款,最终仍需非洲支付本金,并且偿还高额利息,因此非洲20世纪80年代的外债也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非洲已开始出现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资金倒流。到80年代后期,非洲实际上成了上述两个机构的资金提供者,因为非洲支付给两个机构的债务本息远远多于它从

16、两个机构得到的贷款。据联合国统计,1986年至1990年间,非洲付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本金、利息和手续费比它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到的贷款要多30亿美元;1991年非洲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到的贷款为8亿特别提款权,而当年非洲偿还的款项却多达11亿特别提款权。大量的外援进入非洲,固然给非洲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但是,非洲的经济发展对外部援助的依赖日益加深,因此,一旦外部援助减少或者中断,非洲的经济发展将受到沉重打击。换言之,对外援的依赖使非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缺少自主发展的机会,而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援助。因此,每当世界经济不景气,西方国家普遍紧缩银根,或者因种种原因而使国际社会的援助趋于分流时,由于非洲所得的外援减少,其经济发展立即会受到影响而出现下跌。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已经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