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长城》看纪录片理念的转变.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175544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望长城》看纪录片理念的转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望长城》看纪录片理念的转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望长城》看纪录片理念的转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望长城》看纪录片理念的转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望长城》看纪录片理念的转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望长城》看纪录片理念的转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望长城》看纪录片理念的转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 徐晓萍 纪录片创作学期论文 2010-10-23从望长城看中国纪录片理念的转变摘 要 望长城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创作新阶段,它的出现和跟踪拍摄,以及视听并重的纪实观念,堪称20世纪90年代纪录片发展提高的主要标志。它实现了空前的艺术突破,即纪录片声音观念和实践的全面突破,并采用纪实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成为我们影视纪实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关键词 望长城; 纪实性; 人文性; 叙事手法望长城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时代开放、务实潮流的拉动;也是人们求真创新思想的呼唤;更是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走向。它颠覆了一些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让由于种种原因而游离于本性以外的中国纪录片找到了回归

2、之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也为它的未来找到了一条能够长期成长的道路。英国纪录片导演与制作人约翰格里尔逊对纪录片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现实的虚构、扮演或再构成”。同时,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导师任远教授在纪录片的理念和方法一书中提出纪录片的三个条件,即“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非扮演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石”、“非重现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他强调指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并且暗示着纪录片另一重要职能,就是影响受众的观念与想法。任远教授所指出的以上两点,在纪录片望长城中也有突出的体现,它是中国纪录片理念转型的典型作品,因此学术界称望长城为“中国

3、经典纪录片”,是颠覆以往纪录片风格的巨作,具有跨时代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环境和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对纪录片的拍摄有了新的探索,特别是通过与国外机构合作的途径,进行学术及技术上的交流切磋,使他们接触了一些新的纪录片摄理念,对纪录片有了新的认识。望长城是中央台与日本TBS联合拍摄制作的,首次借鉴、吸取世界纪录片创作领先国家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统创作模式反思后创新的杰作,是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纪实性手法的展现纪录片望长城以“长城”作为主导线,用长镜头始终跟随着主持人的形式,考察长城修建、变迁的全过程。全片共分

4、为四部,即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千年干戈化玉帛、烽火散尽说沧桑,全面地介绍了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对当地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与当今自然生态及人口迁徙变化的关系等内容。它不仅考察了长城本身,更多的是表现了长城遗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状态。首先,全片都是采用主持人串联解说词的形式,用镜头真实的记录当地普通人家的生活状态,没有虚构、扮演和重现,真正的体现了纪录片的精髓纪实性。其次,全片采用大量的同期声和实况音效,包括记者的解说,对当地居民的采访,自然界发出的声响等,尤其是主持人的解说词,让观众觉得主持人是在和自己交流亲身经验,让人产生真实感和认同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融入主持人

5、的思想,影响观众的想法,这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职能。吕新雨教授指出:“纪录片呈现给我们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一个有关现实的文本,是一个事实和意义的综合体。它的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者的足迹。思想,惟有思想才是纪录片的纲,纲举目张,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讨论形式才是有意义的。”根据吕新雨教授的纪录片理论一文,不难发现,纪录片是给观众思考的一种媒介,而不仅仅是传输信息的载体,因此,引导观众、影响观众、使观众产生认同感也是纪实性手法展现的一种形式所在。全片通过纪实性手法与长镜头的完美结合,从考究长城历史入手,先介绍了长城的长度、地理位置,以展现了长城的真实容貌,转而记录周边居民的生活现状,努力找寻那些和长城一起被

6、遗忘了的记忆,唤醒人们对失去文化的追忆以及对自我的反思。二、人文性叙事手法的运用叙事是一种行为,一种把故事呈现给观众的能动过程。而纪录片的叙事,主要是把创作者的理念与想法通过影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从而影响观众的原有观念。以往的电视纪录片大多以单一的解说词旁白、用镜头记录内容为主;在叙事手法上没有明显的突破,以记叙为主;人文主义精神没有得到较好的融入和体现。而望长城通过“长城”这一个点,对周围的人物进行寻访,在呈现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描绘了人类巨大的文明进步,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和发展趋向。用人文性的叙述手法,使历史获得了鲜活的生命,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引起巨大反响,从而展现

7、了历史性题材纪录片的人文关怀思想。第一,纪录片望长城中,有很多地方都饱含着主持人自己的真情流露。比如,农民李秀云提起孩子的不幸遭遇;学校孩子们回答问题时的热闹情景;王向荣母亲与焦建成依依惜别时的情景等,都融入了主持人的感情,在某一层面上来讲,望长城不仅是在讲述长城与当地居民的故事,也是在讲述主持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它除了反映被拍者,也折射着拍摄者。第二,望长城四部曲,从四个不同的侧面为观众描绘了一幅“天、地、人”三者和谐相处的场景。首先,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出发,对长城的长度和地理位置进行考证,并找到专业人士实地走访;然后,走出对长城的历史回忆,转而关注长城两边普通人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中国人淳朴

8、善良热情的美德;紧接着,阐述了修长城的原因,即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续而提到,现在的中国已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国家,折射着中国人包容万象的品质;最后,集中描绘了长城附近的人文景观,画面中很多环境已经被破坏,预示着人类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理念,并揭示了一个真理:“人类再伟大,但在自然面前却是如此微不足道。人与自然似乎是对永久的矛盾,不可调和。”通过运用人文性叙事这一新的手法,也折射着中国纪录片理念的巨大转变,中国纪录片渐渐开始从关注“人”转变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响应“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创举,这也是纪录片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三、声音观念与实践的突破望长城由于是与日方合作拍摄制

9、作的影片,因此充分使用电视表现手段,并大胆运用数码技术以及情景再现的叙述方式,在声音与影响的结合方面具有显著的突破,为后来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是对解说词的“轻视”。在长达10个小时的影片中,镜头展现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这些充满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构成了整部纪录片的灵魂。有乐观开朗的李秀云、天真烂漫的孩子、年过古稀的老人、从事研究的学者、司马迁的同乡、杨家将的后代正是因为展现了这些人物的现实生活场景和过程,使得望长城这一纪录片保持了原生态、现场感,使观众在视听与心理方面有了全面的认识,产生最为关键的真实感。其次,是对采访过程的偏爱。影片中主持人采访了许多的人物,他们说长城、谈

10、人生,声情并茂,不是表演,胜似表演。采访录音既是直接参与表现人物性格、记录事态发展的元素,也是增强特定空间感、时代感的艺术手段。让拍摄对象自己说话,取代人们已经习惯与厌烦了的主观空洞的解说,并且加入大量现场自然音效,实现声音观念与实践的突破。例如风沙景象的风声,并不是特别的难录,经过精心的创作和编排,深入现场,亲自体会到立足于大风中的沙漠腹地,为整段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声音内容为主,画面内容充当载体,是对画面为主的传统摄影的挑战,而望长城正是在声音与画面两者的运用方面创造了奇迹般的突破,向传统拍摄手法挑战,对声音效果有明确的追求,这也恰恰是现代纪录片理念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有学者曾

11、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望长城的出现就像是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维新变法”。那么,何谓“维新变法”?首先,是对当时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界新出现的纪实语言的挑战和推广;其次,是对纪录片真实的重要性认识的坚持和守护;最后,是找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些新观念的有效方法。它掀起了纪实风格所引发的理论探讨,也推动了其实践与发展。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影响了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理念,更在中央电视台、在主流的大众传媒领域、在最前沿的理论界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与崇高的地位。参考文献1) 任 远著.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 王 辉著.纪录片的想法与做法.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 石长顺著电视栏目解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12、社.4) 朱景和著.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 吕新雨著.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录片?: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的反思.三联书店出版社.6) 宋素丽著.自我的裂变: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7) 百度百科.望长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这些大大小小经济细胞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形成了经济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生态平衡”。作为以适应环境而生存、自保甚至做强做大作为理由的企业,面对这局面惟一办法就是转型“健身”找出路。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