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137154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

2、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2.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答: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2)兼容并包,改革北大:整顿校风,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3)论学与术:(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在他的教育思

3、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3.阐述“癸卯学制”的基本构架,并分析它的性质。答: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

4、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包括各级各类学堂章程,还附有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三段又分为七级。初等教育有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等教育有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有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与中间三级并列的还有同级实业学校和师范学堂。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

5、,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答: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军队干部教育和战士教育可分别归入前两类)。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干部,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儿童教育的任务则着眼于造就未来的革命接班人。这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在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干部的培养。因为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体现到革命和生产中去,而干

6、部又是一切工作(包括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的领导和骨干,重要性更加显著,尤其是现职干部的培训,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由此可见,革命根据地的教育重在实效上,强调立竿见影,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需要。5.阐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社会即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监牢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在生活教育理论中

7、,生活教育是其本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何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6.分析和评价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答: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创造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活教育”的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的胸襟。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要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活教育的课程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活教育”课程有两条原则:一条原则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的课程标准;另一条原则是根据

8、当地儿童与环境实际情况而灵活安排。“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是:“做中做,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中学,做中做”,就是强调学生要通过活动和体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切中传统教育的弊端。他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主张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了直接经验,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估计过低。7.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3、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P143)。8.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你认为对当今

9、教育改革有哪些借鉴意义?答: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根据地教育打破了旧的“正规化”的框框,采取各种切合实用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主要有:(1)缩短学制;(2)教学密切联系实际;(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革命教育,它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性质、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目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制、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和注重联系实际、讲究实效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别具一格的。在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下,它的政策、理论、措施、方法等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是很有成效的。因此,它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和平建设的环境下,我们当然不宜盲目照搬老区教育的模式

10、,但是它的大量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9.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分析其历史及现实意义。答:黄炎培是我国现代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的先驱,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1925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根据这个思想,职教社提出“建教合一”的设想;实施平民职业教育;从主要办理职业学校转向职业补习教育;提倡办理资本小、学习时间短、需要大、能独立经营、有教育价值的

11、职业学校,以适应一般劳动人民的需要。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职业教育向人民接近。黄炎培通过职业教育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使祖国繁荣富强,这种理想在腐败的国民党统治下根本不能得到实现,但仍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0.论科举制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和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答: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首先加强官制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这是因为:(1)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手里;(2)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3)全

12、国统一,封建官僚机构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制度是选士制度的重大进步,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1)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的确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2

1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对教育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1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要点:答:(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

14、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答:韩愈的师道观:(1)尊师重道;(2)古之学者必有师;(3)传道授业解惑;(4)是否有道作为教师的根本标准;(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柳宗元的师道观:“交以为师”。柳宗元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如果没有良师的教诲,就不可能成才,没有益友的相辅,

15、就不可能增进自己的才能。柳宗元并不是拒绝为师,而是谢绝教师之名,不敢受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世俗之议,又可以遂“好道”之心。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答:历史背景:(1)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教育领域里的革命都以城市为舞台,忽视了广大农村的教育问题,甚至像扫盲识字教育这些基本的活动也主要在城市平民和工人阶层开展。(2)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3)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4)乡村教

16、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改进农艺、改良种子、发展农业信贷(开办夜校、建立图书馆)。陶行知:普及识字教育、学校参与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晏阳初:诊治农村长久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顽症,通过教育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梁漱溟: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开展教育。13.如何认识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答:王守任所说的“知”和“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认识和实践。他所说的“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意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实践,包括人内心的欲念。因此,可以说,“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修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是针对当时学者“知行”脱节的弊端,为“补偏救弊”而提出来的。从根本上讲是要纠正朱熹“先知后行”理论的错误而提出的。“知行合一”一是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二是“知”和“行”是并进的缺一不可的。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行统一。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