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124293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经济1101 张文达 摘要:东莞在经济社会双转型过程中必将面临大规模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带来的问题,本文用研究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这些问题,并通过对东莞经济发展模式和阶段特征的具体分析,揭示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主要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东莞以后的发展奠下基础。一直以来东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资推动,一旦外资转移出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东莞、一、东莞产业发展模式的评价1、东莞产业发展的基本历程东莞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加速工业化,东莞工业化是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国际分工纵深化的结果。东莞邻近香港,有利于人

2、员、物质和资金的流动,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吸引了大批港商前来投资,发展“三来一补”。在香港的辐射下,东莞从刚一起步便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20世纪90年代,大批台湾电脑厂商选择在东莞落脚,形成一波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潮,东莞因为台商而和全球绑得更紧。在外来资本的推动下,东莞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到2005年,GDP高达2182亿元。可见,通过承接港台产业转移,东莞嵌入了全球产业网络体系,并逐渐成为“全球加工制造业中心” 。 2、东莞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东莞的工业化是外向型或客户主导型的,具有全球下单和本地配套两个主要特征。通过香港和台湾厂商,东莞与世界市场发生联系,争取国际品牌

3、商的订单。本地产业配套体系日趋完备,现在已经形成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皮革和电子等多个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集群。但是,东莞产业发展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在本质上是一种“订单经济”,而非“制造商经济”,即本地制造商在国际外包业务承揽过程中缺少话语权。并且,东莞制造业多数是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组装制造,产业附加值和生产效率较低,是一种明显的大而不强的外源经济。20多年来,东莞主要是走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外源带动为主、以来料加工和劳务消耗为主、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3、东莞模式原有比较优势的弱化东莞吸引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主要优势是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

4、力(包括大量外来廉价劳动力),与海外客商的联系纽带,以及沿海开放区域的投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国内其他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东莞的这种比较优势正在削弱。近年来,东莞土地资源紧缺,地价上涨;劳工紧缺,用工成本上升;加之能源紧缺,造成用电紧张。各种情况表明东莞的投资成本正在上升,并且已经影响到现有企业的增资扩产和新的外商投资的进入,一些外资项目转移到珠三角周边城市如惠州、中山,或北上长三角的苏州、温州等地。因此,东莞应逐步将要素数量优势转换为要素质量优势,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变为制度优势,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加强产业集群的配套化,发挥产业集群效益。经过了早期的发展原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东莞

5、现在和以后的发展,因此东莞要想在今后的时间里继续保持经济的发展一定要进行产业的升级与转移.原有的产业不仅对环境的污染大,资源消耗大,已经给东莞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东莞不能在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东莞以企业集群的形式嵌入全球产业网络体系,其产业升级是在承接国外高端产业或产业环节进入的基础上,逐渐将本地原有的低端产业或产业环节转移或外包到周边区域,从而提升本地产业的层次。在集群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企业集群的升级,因此,东莞产业升级可依循企业集群升级的基本模式和路径。这一模式有四种升级层次,即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产业链升级.二、东莞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策略 东莞

6、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产业升级离不开外资的升级,但仅仅依靠外资企业推动本地的产业升级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地区投资成本上升时,政府试图用产业政策予以调控,但外资并没有在当地完成产业升级,而往往采取一种“走为上策”的应对办法,实际上东莞的外资已经开始转移到其他地区。从长远来看,东莞的产业升级应依靠当地民营企业等内源型经济的持续成长。 基于东莞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其产业升级应由内外源经济共同推动,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都要增强对本地经济的根植性,建立起根植于本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产业升级是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政策制定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耐性。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基本策略是:其一,运用政策

7、引导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转移到国内欠发达地区,如与省内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其二,在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引导外资到东莞发展先进制造业或现代生产服务业,促进东莞外资产业层次提升。其三,通过产业耦合,增强产业根植性,促进本地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真正形成企业集群效应而留住企业。三、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的对策建议(一)共建产业转移园区,腾出本地产业升级发展空间 东莞的产业转移,与其转向长三角,不如向珠三角周边辐射,因此,最现实的做法是与省内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区。这种由政府推动的产业转移战略可以为东莞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土地资源消耗过快、环境压力不断加剧

8、及产业机构不合理的发展瓶颈。东莞在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中首先要按照优势互补和便于管理的原则,选准产业转移的地区,缓解土地资源不足和环境恶化的压力。其次,在园区建设与管理上,与合作方做好利益协调。其三,优先做好产业转移园区的长期规划,促进东莞产业向园区的有序转移。最后,充分发挥当地已有的产业优势,做好当地的产业配套,形成共生发展的产业系统。(二)通过产业耦合,增强产业根植性,形成产业集群配套效应产业耦合形成集群配套效益,可以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基于FDI产业集聚的耦合系统蕴含三层耦合机制:国际产业资本与配套企业耦合(内层)、国际产业资本与相关产业耦合(中间层)和国际产业资本与区域社会网络耦合(外层

9、).国际产业资本与东莞的配套企业耦合主要是指外商投资与东莞当地民营中小企业的经济联系。这就要求东莞的配套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进行深度耦合,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吸引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为国际产业资本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东莞的配套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深度耦合,纳入国际产业资本的生产体系,获得专业化的分工收益和溢出效应,让外资把根留住。 产业耦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助于建立起植根于东莞当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外资对东莞经济的依赖度,并促进产业集群配套效应的形成,提升东莞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三)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集群发展层次目前,尽管东莞已形成了一批专业镇和产业集聚区,但基本上还处在

10、集聚发展阶段,区域内的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主导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推动产业从集聚阶段向集群阶段演进,促进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集群化发展,增强集群根植性和竞争力,是实现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重要途径。一是横向拓宽产业发展领域。依托东莞现有产业基础,在巩固提升优势主导行业的同时,实施相关行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拓宽行业发展空间。二是向上下区段延伸产业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做专、做精、做强生产加工制造区段的同时,将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到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至相关工程的设计、咨询、承包等领域,尤其要注重在巩固生产加工制造能力的同

11、时,尽力抓好研发和销售两个关键环节。三是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上下游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合同或相互参股、相互持股等形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联盟,提高抗风险能力。(四)招商选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服务业引进利用外资的战略从原来的“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避免以往的“见商即招”,要多中选优,优中选精,把能带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外资引进来。同时,鼓励低技术、低效益、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逐步实行产业转移。或者运用市场的手段,如企业之间的内部重新整合、兼并的方式来调整外资企业的布局,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在招商引资中应加强对项目的选择性,明

12、确工业发展的定位,抓准东莞制造业的几个主导行业,实行“产业链招商”。把境外招商引资的重点瞄准日、韩、欧、美的高技术产业、大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东莞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与广州、深圳、香港形成错位,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现代物流业、生产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要积极利用海内外尤其是香港的资源,提升自身服务业的等级。(五)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产业配套 以外源经济带动内源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东莞产业升级的重要主体。其一,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和市各项扶持政策,完善具体的配套措施和办法,为民营经济

13、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其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咨询、管理诊断、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创业培训和服务,鼓励居民创业创新,引导巨额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更多地投向产业强市的建设。其三,引导民营企业与外资开展合资合作,发展外资的产业配套。主动参与世界产业分工体系,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合作网络,以获取技术、资金、管理、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参考文献:李淦球,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的若干思考东莞社科论坛,东莞经济贸易局,2011年6月5号。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这些大大小小经济细胞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形成了经济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生态平衡”。作为以适应环境而生存、自保甚至做强做大作为理由的企业,面对这局面惟一办法就是转型“健身”找出路。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