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3107183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第I卷单项选择题 1.康熙五十五年(1711年),热河行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每年四月开始避暑塞外,乾隆在位期间,“避暑山庄还是重要的政治舞台,其重大政治活动、日常生活多方面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整合”,据此推断,“避暑山庄”这一舞台有利于A. 满族全国性统治地位确立B. 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的实现C. 长城对外防御功能的增强D. 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巩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避暑山庄还是重要的政治舞台,其重大政治活动、日常生活多方面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整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避暑山庄这一舞台有利于巩固统一

2、多民族国家,故答案为D项。满族全国性统治地位早已确立,且与避暑山庄无关,排除A项;清朝时期没有实现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排除B项;清朝时期长城不再承担对外防御功能,排除C项。2.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这一现象说明A. 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B. 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C. 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D. 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邢窑白瓷在安史之乱后衰落,越窑青瓷代之而兴盛,这一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密切关系,故C项正确;社会动乱影响了南北交流,但不是阻断

3、,故A项错误;B项错在“全面衰退”,不符合史实,故错误;休养生息政策是在唐初,故D项错误。3.古罗马法侵权行为的责任方式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如“同态复仇”)到十二铜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A. 侵权行为认识的理性化B. 对人身自由的绝对尊重C. 罗马法的体系走向完善D. 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削减【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如“同态复仇”)到十二铜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可以看出罗马对侵权行为认识的制裁越来越完善,说明其理性化的

4、特点,故A项正确。对人身自由的绝对尊重说法绝对,故B项排除。罗马法形成完备体系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故C项错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削减不符合罗马法的实质,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发展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如“同态复仇”)到十二铜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的分析理解。4.“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才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在英语世界中

5、才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法语中则早得多)。对这些历史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 新“主义”都来源于启蒙运动B. 法国的资本主义比英国更先进C. 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分化,法国大革命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这些“主义”的出现受到了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共产主义是工人运动兴起的结果与要求,不是来源于资产阶级启蒙运动;B选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英国,其资本主义发展比法国更先进;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

6、不平衡。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人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认为A. 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B. 托名“中体”,实推“西用”C. 名为“中体”,实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 以“西”补“中”,中西交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意思可知,当时中国,泥古不化的人占多数,封建主义思想浓厚,要想引进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

7、体西用”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没有“中体”作前提,“西用”是进不了中国的;故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排除B,A项正确。C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与史实不符,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排除。“西用”为“中体”服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中体”“西用”之间的关系。6.“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8、A. 抗战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B. 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C. 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D. 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引领了政局的走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是借用抗日战争的精神来激励现代的共产党,也反映出蒋介石用民族精神来激发国人的抗战意识,明显可以看出抗战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和时代的限制,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共合作抗战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党派矛盾,C错误;抗战胜利以后,国家没有陷入团结稳定的环境之中,而是不久就爆发了解放战争,D错误。7.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

9、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推动“两个转变”取得初步成果的历史事件是A. 三大改造的完成B. 农业集体化的完成C. 土地改革的完成D. “一五计划”的完成【答案】D【解析】“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由农业国开始向工业国转变,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A真是社会性质转变;B属于三大改造内容;C是1952年。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某班决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时间排序正确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恢复高考制度“双百”方针正式提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香港、澳门

10、回归祖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A. B. C. D. 【答案】D【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双百”方针正式提出是在1956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在1997年和1999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因此正确排列顺序是,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C项。点睛: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首尾结合法,即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

11、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9.对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联西方世界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敌视苏联,并竭力阻挠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事务性联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其中的“另一种”倾向主要反映出当时A. 苏联已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B. 西方开始效仿计划经济体制C. 苏联与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D. 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异常显著【答案】C【解析】“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实际上是主张同苏联进行贸易,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性,C正确;A中已经打破说法绝对

12、;B中西方仿效不符合事实;材料论述的应该是斯大林模式时期,D错误。10.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A. 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B. 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C. 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D.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答案】C【解析】【详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外交政策报告中,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说

13、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故C正确;A项中“已经解决”不符合史实,排除A;题干只涉及尼克松个人的坚持,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无法体现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排除D。11.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B. 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C. 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D. 建国以来的“

14、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将“双百方针”写进宪法,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主要是由于文革期间双百方针遭到破坏,中国的文艺科技事业受到极大的打击,由此可见是吸取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C符合题意;1978年3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A不正确;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在80年代,B不正确;D“全面”纠正说法不准确。第II卷非选择题12.同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我国古代税收立法虽然也规定了课征的比例,但

15、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摘编自: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注: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他人负担的税收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还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没了直接税署。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材料三 在治税思想上,近代西方国家立以税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即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亦不能被要求纳税。而且,在西方所谓的法律仅展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征税是非法的,正式确立了近代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