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1)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3101803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近几年,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中的 “ 科学课 ” 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科学课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生活中不能接触到的,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但是借助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会从各种资源中获取、分析、运用信息。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一般在学生困惑不解、知识不足、无法感知、缺乏兴

2、趣、主动参与等过程中,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线索,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儿童多顽好动,喜欢观察。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带、投影片或录音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有人说,儿童的天性就是见异思迁,所以他们的兴趣就在更换与变化上。因此,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除了发挥它们本身各自的优势需要交替和变换之外,也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能持续较长时间的需要。如教学月食和日食时,上课开始就让学生观看录像,边看边提问: “ 地球和月球是怎样运动的?我们在

3、地球上看到哪一个天体和太阳差不多? ” 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复习中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接着运用多媒体( CAI )课件,边讲解边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日、月食的形成原因,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这样得到的知识,远比教师课前吸收,在向学生灌输来的方便,既开放,又丰富,而且学生乐于接受,掌握扎实,不易忘掉。又如苏州园林一课,用文字讲了苏州的四大名园,并配了几张画,说实在的,如果光用几句文字和几张画来教学,学生肯定是不感兴趣的。所以我在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中,充分应用了录像、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入时通过计算机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浙江与江苏,再找到海宁与苏州,

4、使学生建立地域上的联系,并让学生算一算直线的距离,学生一下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然后播放一小段风景优美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镜头下的苏州园林;再提供网上资源,让学生在浏览的基础上,自选一个园林,分小组制作介绍苏州园林的知识卡片。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走进了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堂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展示中,学生都能展示自己制作的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卡片,并能变教师讲为学生自己讲,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多样化、趣味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科学课教学中,可帮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

5、分析、对比、综合、概括,以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充分运用网络把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制作成 CAI 课件生动形象地搬上屏幕,把认识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使学生形象感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从具体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由繁到简、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即理解了教材,掌握了知识,又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补充学生知识的不足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剌激,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提高课堂容量的同时,提

6、高了教学效益。在科学及常识教学中,当学生知识不足时,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效果最好、最优化的手段。 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用于认识凤仙花从种子到长成苗、长高、开花、结果等一生的媒体有很多 , 课堂上有老师的语言、课本、板书、标本、实物,还有电教手段的投影片、录像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教科书、必要的板书等传统的教学媒体始终要用,谁也离不开,但它们不是唯一的、最优的。学生独立研究环节,观察凤仙花的种子、根、茎、叶等,用实物是最好的。但如果要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过程,除了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外,凤仙花生长的电影或录像等多媒体就十分重要。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可以弥补观察材料的不足。在学习动、植

7、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生动、逼真地展示自然界中的各类动、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同时配合学生的观察活动,分别将画面快放、慢放、静止、重复、放大,让学生抓住了各类动植物的特征,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又如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蚕的生命周期知识了解甚少,我利用网络下载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制作成 CAI 课件,教学时采用老师讲解与课件视频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课件还延伸介绍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远离自己生活的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

8、识,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科学信息、收集资料。 科学课不仅仅是通过一个个活动来引领学生探究,了解最新的科技资讯,掌握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是重要的方面。如在教学运用感官一课中学生认识到人眼只能一定限度地看小和看远,有局限性时,我及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 X 射线在医学中的运用,显微镜下放大 1200 倍的细菌照片,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体,使他们感到科学技术可以使我们的器官功能得到延伸,由衷地感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之大。在教学纸的观察一课时,在学生充满成就感的经历了自己造一张纸的过程之后,我又向他们介绍了关于纸的网站,让学生通过查询,自己去了解

9、中国古代的造纸过程,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另外,我也提倡运用网络收集信息,如六年级的垃圾的回收利用一课,让有条件的学生在下面收集关于回收垃圾的信息、数据和图片等,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形成认识,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向大自然。 科学课的内容包罗万象,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大自然,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研究,开展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如教学太阳、无限宇宙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信息,并把它们分类,然后让学生再通过上网查询、分析来解决各种问题,并播放太阳和宇宙录像片,那生

10、动形象的特技镜头,创造了一种奇妙的境界,让学生在茫茫宇宙中畅游一番,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保护大自然一课时,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成 CAI 课件,把广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美丽的田野、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与不毛之地和可怕的沙漠对比起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耳闻其声,这样,远比老师翻来覆去地讲课文效果好得多,学生既从中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如教学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老师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和拍摄的照片制成 CAI 课件,展示给同学们观察,针对污染现象,让同学们在网上查询治理办法,思考治理方案,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主动树立从我做起的思想意识,做好一个环保小卫士。 综所上述,信息技术教育在科学课教学中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有待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探索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