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首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09433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重点难点: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

2、古诗吗?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画一画这两句。、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品析: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过渡:前两句看起来

3、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理解“看不厌”: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品析: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 的。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4、品析: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六、回顾总结,授之以渔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表面)独 (内心)不独第二课时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

5、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二、精读会意(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理解“

6、湖光秋月两相和”。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7、。第三课时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齐读诗题:忆江南、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初步感知词的特点:、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五、作业布置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板书设计】赞美忆江南好词思念【总体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整体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同时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二、江南好教后反思: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特别对于这么一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我更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当问我“江花”是否可以理解为江上的浪花时,我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反复读古诗,找出你所理解的依据。没有想到这位学生读了几遍,就悟出了“江花”并不是浪花,而是江上的开放的花朵。为此,我庆幸自己没有急于求成,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