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推荐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309110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推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推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推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推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推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推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推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推荐 一、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参与环境改造的活动越来越多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众所周知的今天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环境设计教育改革需要较为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否则与迅速发展的国家经济、文化形势不相适应环境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新兴学科以环境规划设计、环境形态艺术、物质环境设计、大众行为心理等为研究核心以策划、规划、设计、管理四个环节的结合构成了环境设计纵向系统的整体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学科

2、专业领域包括生态学、建筑学、艺术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四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约占总课程量的50%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约占40%专业实践课约占10%在专业课程中主要以景观设计、观赏植物配置与造景、景观小品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为主线设置一系列专题设计课程课程分类繁细内容覆盖面广各自独立呈点状的板块式分布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体以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补充在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传授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则指导学生在

3、本门课程内分阶段地完成专题专项研究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合理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设计创意最终达到本专业的教学目标生态设计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与教学体系其设计教育发展程度较高我国的生态设计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的生态设计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受重视程度也需要加强因此国内高校可借鉴国外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积极建立与国外设计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互动关系和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培养出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设计人才而肩负起重大责任在环境设计教育中植入生态设计理念应根据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充分运用生态学、设计

4、学、环境科学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需要的环境最终体现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系统长期相协调的状态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让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得以继承但是长期以来环境设计教育受社会意识、经济压力、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国内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体系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1.建立科学教学构架开设生态设计课程 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应将重点放在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方面将生态设计相关课程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在设计课程中给学生讲一些概念性的理论就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生态设计理念生态设计教育要具体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居住区景观设计、街道区景观

5、设计、商业区景观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各种不同的环境专题设计课程结合设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适度设计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思维习惯最终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树立科学的设计观秉持生态设计理念探索低能耗、低污染的环境设计方法和途径教师应是生态设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只有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者才能将生态设计的可持续观念深深植入学生的大脑教师言传身教所传递的信息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环境设计观这是一种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相信这种力量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建立科学教学构架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设计就要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设生态设计课程教师应遵循“

6、理论方法实践”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思路尽可能在大学二年级以前开设诸如设计学概论、环境学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目标概念和设计观念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应系统地将生态环境策划、生态环境元素、生态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规融入环境专题设计课程教学并辅以一定的实验教学与实训实务等 2.树立生态设计意识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树立生态设计意识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生态观的设计思维习惯积极感知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生态设计的内容是核心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将生态设计理念及其重要性传递给学生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任何给定的设计中学生都要仔细分析生态给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水景、人

7、群等带来的价值不是先设计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再考虑生态性而是要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环境中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的设计环境设计绝不能脱离生态理念而凸现个性创意任何时候都要从塑造生态环境的角度创造环境的构成形式另外对于环境设计的创作成果师生也不能只注重方案多么个性效果图多么漂亮构成形式多么震撼而要学会关注环境的长期寿命即通过生态观与环境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当这种生态设计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学生才会在作业训练或设计实践中更积极地感知生态环境认真思考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3.关注设计生命周期节约能源物质消耗 以往的环境设计教育中对于环境外在形象、功能特点、艺术感的训练较为偏重而材料、构造、工艺、技术

8、等课程由于与实践脱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因此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软肋虽然许多高校针对这类知识设置了一部分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但是其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知识是设计立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在设计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就缺乏生态观的考虑那么整件设计作品的生态性将荡然无存在材料选用方面具有生态性的材料形式非常讲究环境设计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当地材料和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构造技术和建造形式同时以能循环使用、降解再生的材料为主并且高度重视环境的使用寿命在环境设计中自然景观元素和生态系统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如自然水体景观

9、、原始森林的保护应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通常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设计师应视自然资源为宝在环境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自然中的光、风、水体、植被、土壤等使其服务于环境的新功能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一些西方国家的环境设计将关闭的工厂和废弃的场地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利用生态技术恢复后再次被人们使用成为市民追求时尚潮流的休闲娱乐场地因此设计师应充分关注环境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包括材料选择、构造技术、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这样会大大降低环境设计场地的耗能和耗材实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回归自然、舒适健康的美好愿望 4.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

10、 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远离自然环境自然元素、自然气息和自然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日趋淡化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诉求设计师需要合理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顺应场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场地的各种资源创造出充满生态之美的环境以满足人们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因此环境设计师应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将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广场、庭院、绿化、水体等是否尊重自然、显露自然作为判断环境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建筑物、构筑物等矗立于环境中称为实景在此基础上给观赏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空间称为虚景建筑物、构筑物等与其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能够形成虚景与实景的融合也就是虚实相生、虚

11、实相应的意境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中“虚”与“实”的辩证思想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风格与中国山水画、山水诗词的创作精神“求神韵于大象”是一致的如地形变化多端的场地拥有特殊的地形环境场地中往往呈现出某一地段多岩石、多沙土、多植物、多冰雪、多雾等现象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那么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设计可充分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的优势将岩石、沙土、植物、冰雪、雾等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再利用阳光、风雨、微地形和微气候为环境空间营造意境结语社会对环境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改革应针对市场的改变而与时俱进甚至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思路是以动态发展、动态更新为前提的这不仅是新形势对环境设计教育功能的要求也是各高校努力探索的必要前提因为不能保持先进的教育就无法保证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无从谈起对环境设计教育的贡献 生态设计理念融入环境设计教学是实现环境设计科学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等人才的环境设计教育应肩负重任环境设计教育者必须秉持可持续的生态设计理念把握好我国环境设计教育前进的方向摒弃不切实际的环境外在形态艺术化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物质享乐的实用价值观构建一种尊重他人、观照后人、公平对待自然、充满人文理性的文明观、生态观和价值观让生态设计理念成为未来环境设计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