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12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103088174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12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12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12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12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12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12(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柴 胡,药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硬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狭叶柴胡(南柴胡,软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但大叶柴胡 Bupleurum longeradiatum Turcz. 的干燥根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性能: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胆经。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主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痢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 药证:一为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二为胸胁脘苦满(胀、痛);三为气陷。 伤寒论7方次,金匮7方次。,“柴胡,能提下陷阳气,以泻三焦之火,

2、此其能除手足少阳寒热也。大都中病即已,不可过用,为其气味俱薄,多散故耳。治劳方中用之者,以其能提清气从左而旋,以却邪热耳。又止偏头疼,胸胁痛,疗肌解表,疏邪清热。君黄芩,伤寒门实为要剂。与白芍同用,能抑肝而散火。与黄连同用,能凉心而解热。经脉不调,入四物秦艽续断牡丹治之最效。产后血积,用四物三棱莪术马鞭草破之极验。逍遥散用之,散郁气而内畅。补中汤用之,提元气而左旋。”(药鉴),“柴胡,为少阳表药,故治疟发表和里退热,主清阳上升;解郁调经,宣畅气血,主阳气下陷。治上焦肝气,前胡半夏为使;行三焦胆经,黄芩为佐;行心包肝经,黄连为佐。”(本草害利),“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外邪之在半表半里

3、者,引而出之,使还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气自振。”“柴胡以气胜,故能宣通阳气,祛散外邪,是去病之药,非补虚之药。在脾虚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发之气,振动清阳,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转输,所以必与补脾之参、芪、术并用,非即以柴胡补脾也。”(本草正义),配伍: 1、柴胡配黄芩:解肌除热的基本配对。 (1)解表清里,解肌泻热: 风寒:荆芥、防风 风热:葛根、板蓝根 (2)疏肝清胆,燥湿泄热(P82)。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等,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

4、,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2发热性疾病。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定时发作性疾病,如夜半咳嗽、子时

5、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柴陷汤:合小陷胸汤,治疗咳嗽痰粘,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多用于呼吸道感染伴消化道炎症者; 柴朴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胸闷胁痛、咽喉、食管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多用于支气管炎、哮喘及神经官能症患者; 柴苓汤:合五

6、苓散,治疗小柴胡汤证伴见尿量减少、浮肿、门渴者,多用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浮肿患者; 柴平煎景岳全书:合平胃散化裁,治小柴胡汤证兼腹满,苔白腻者。,大柴胡汤 1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4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服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方证 1发热或

7、寒热往来。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现代应用 1以“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石症、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穿孔、胃溃疡等疾病都可表现为肋弓下上腹部的胀满、疼痛、拒按。 2许多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以及由此引起的阳痿、中风等,其人体质肥壮,颈部粗短,肋角呈钝角,腹部按之有力。 3传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肠伤寒,流感、猩红热、疟疾等也有应用的场合。,伤寒九十论证十四载许叔微以本方治身热、目疼、鼻干不眠、大便不通、

8、尺寸俱大,已数日,两服而愈。另载治蒋某,其初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汤不效,诊之脉洪大而实,认为热结在里,与大柴胡汤,二服而病除。 王淑华治何某,男,32岁。持续性低热4月余,屡服解热抗炎之中西药均未效。确诊为功能性低热。证见形瘦神疲,少气懒言,心烦喜呕,四肢不温,溺赤便秘,自汗时作,舌微红,脉沉迟。检查:体温37.9,其他常规检查及胸透均无异常。诊为“内伤发热”,拟东垣甘温除热之法予治,3剂,药后诸证有增无减,体温波动在37.938.1之间。,细审其证乃外邪未解,邪正交争于表里之间,人里化热成实,为少阳阳明合病所致。改投表里兼顾之大柴胡汤:柴胡10g、黄芩15 g、白芍10g、法夏1

9、0g、川军10g(后下)、姜、枣各3g为引。2剂后,溲便自调,热减(体温376),改川军5g(后下),再3剂,体温正常,后予补气和营之剂调治1周,诸证悉除,痊愈出院。,胡希恕治康某,男性,36岁,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离不开氨茶碱。半年来多服补肺益肾之剂,证反有增无减。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属少阳阳明合病,间夹瘀血而现大柴胡汤和桂枝茯苓丸方证,故与之:柴胡12g,黄芩15g,生姜10g,枳实10g,炙甘草6g、白芍10g、大枣4枚、大黄6g、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上药服2剂,诸症减轻。三剂

10、后大便通畅,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等。但因仍有口干,原方再进三剂遂愈。经两年半随访未复发(经方传真)。,柴胡桂枝汤 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须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2治心腹卒中痛者。(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附方二)。,现代应用 1.外感发热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肺炎、胸膜炎、疟疾、肝炎、产后(包括人流)感染发热等见于虚弱体质而又病久不愈或缠绵复发者。 2.以“心下支结”、“心腹卒中痛”为主证的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急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兼有外感而并无手术指征者。 3.情志性疾病如癔病性躯体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盗汗、畏寒、自觉发热

11、、神经官能症的“肝气窜”等异常感觉。,4.许多关节疾病表现为“支节烦疼”者,也可应用本方。如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 5.一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6.其他如肾炎、癫痫、激素戒断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胸膜炎、疟疾、肝炎、心绞痛等。,刘渡舟治于某,男,43岁,1993年11月29口初诊。左侧肩背疼痛酸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视舌质淡,舌苔薄白,切其脉弦

12、。,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黄: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党参8g、炙甘草8g、桂枝12g、白芍12g、大枣12g、片姜黄12g。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3)。,有统计本方验案23例,其中发热15例,有胸胁苦满或脘腹疼痛及病症与肝经循行部位有关者17例。两者共有的9例,可见上述二证的出现对辨别本方证有重要的意义。使用本方要注重体质辨证,通常是桂枝体质伴有胸胁苦满等柴胡证,或柴胡体质伴有恶风自汗、关节痛等桂枝证,或柴胡

13、汤证与桂枝汤证互见者。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疾病,体质辨证十分重要。 汉方处方应用秘诀:“右侧胸胁苦满明显,腹直肌挛急为柴胡桂枝汤腹证之主证。本方为虚证,故与大柴胡汤、四逆散之腹壁紧张度之比,本方略轻,后二者则强”,可参。,柴胡配葛根:相须为用,其解肌退热、透邪外达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逐渐入里化热之发热、头痛、身痛、咽痛、项背强等症以及风疹、麻疹等证见发热不退者(P83) 。 柴胡配五味子:扶正和解,敛散结合。抗菌抗炎解毒力强,用于各种感染、肝炎等(P87)。,柴胡桂枝干姜汤 1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

14、而主之。(147) 2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金匮要略疟病附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2、疏肝理气:配白芍为基本药对(疏肝柔肝,和里缓急) 气郁重:枳壳、青皮(积块) 血瘀重:川穹、当归、丹皮 肝胆郁火湿热:金钱草(胆囊炎、胆石、胆道感染) 配生麦芽:柴胡得生麦芽,则调肝之功更强。二药共奏疏肝解郁、补肾运脾之功,用于肝郁不孕诸症,如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胸胁胀痛、久不受孕等。,3、升发轻阳: 配黄芪:益气升阳(中气下陷) 配薄荷:散风清热(治头目疼痛),散肝开郁。 配细辛:疏通上达,治头昏头痛,目口鼻耳咽诸疾病(P91) 配泽泻:升清止泻,小儿泄泻(P92) 4、桂枝配柴胡:既能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又能引热达表、透发少阳,共奏解表退热之功效,用于治疗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等太阳、少阳并病者(十大名中药P33)。,用法、用量,“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来,疗疟疾,除潮热。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补中益气汤,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药品化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