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307915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导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做法从互联网背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少年儿童走进非物质文化

2、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四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传统村庄减少、农耕方式替代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遗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指非遗的产生、发展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保护非遗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

3、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血脉和情感的主要体现 非遗不是文物不是凝固的非遗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流变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等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再创造 一方面非遗项目需要在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中为当代人理解和认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另一方面非遗的活态传承也要杜绝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些旅游景点“泼水节”“火把节”天天上演那只是“表演”,而非“过节”;带有恶搞甚至低俗性质的婚庆习俗强拉游客参与目的就是让游客为名目繁多的消费项目买单早已失去了展示非遗项目、让游客了解认识非遗的初衷 这种纯粹为了赚钱、改变非遗性质的所谓创新实则是对非

4、遗的严重破坏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是要坚决摒弃的尊重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核心是保护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保护传承人群获得收益的权利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二、日本非遗活态传承的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前列的国家重视非遗的活态保护他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创新求变的传承之路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漆艺和陶艺制作时使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技法对器物形制、色泽、纹样进行改良创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改变 1974年日本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92年国会进一步修正该法律加大了扶持力度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坚持创新求变因此多

5、年来发展良好 (二)“人间国宝”的认定和保护 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动态文化其声音、形象和技艺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性”的核心因素 日本在非遗的保护中非常重视传承主体强调对传统文化持有人的保护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传承人的认定日本将那些具有高超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的“身怀绝技者”,称为“人间国宝”.日本的这些“人间国宝”对所传承的技艺予以记录、保存并公开 日本政府每年给这些“人间国宝”200万日元补助金用来培养和传承继承人因此政府监督该笔款项的使用情况“人间国宝”每年要向政府报告该笔款项的用途日本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和扶持有力推动了日本非遗的传承发展“能乐”

6、、“歌舞伎”、“狂言”这些日本传统的艺术表演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非遗保护中的儿童意识 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少数核心传承人的保护还关系着培养传承群体特别是传承群体中的少年儿童日本非常重视对传承群体中少年儿童的培养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传统艺能的机会 例如“歌舞伎”,年开始举办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歌舞伎讲习会”,从年起“歌舞伎讲习会”拓展到小学生并且每年都予以实施日本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学习设立了传统工艺品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他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三、我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借

7、助互联网技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年轻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被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接受与选择拓展其生长空间以真正实现非遗的价值 微信推送、淘宝开店、视频课程是许多非遗项目都在尝试的互联网背景下活态传承的新途径以桐乡竹编的传承之路为例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和他的团队开创了竹芸工坊让竹编从小众作坊走向大众传承 他们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基础编写了生动直观的竹编网络课件开设竹编私房课的网络直播教学并在“竹芸”微店上推出竹编DIY商品钱利淮开创的“互联网+竹编”的传承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普通大众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选购竹编材料按照网络课程自己在家学习竹编 浙江桐乡推出了非遗项目专题传习班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剪纸

8、、桃核雕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麦秆画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需求 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汇聚人气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到非遗项目实体店;通过非遗项目实体店的展览、展示创造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敬畏形成互联网与实体店的良性互动发展社交媒体公众账号、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这些途径让非遗越来越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例如浙江象山的非遗订阅号“象山非遗”,信息发布频率很高阐释质朴而到位策划很接地气 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大受欢迎这个APP运用游戏的手法实现明代榫卯家具的完成过程在带给人们娱乐游戏的同时使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木作的“灵魂”榫卯的技艺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

9、明代榫卯家具APP,是数字化背景下将现代新技术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这个明代榫卯家具APP,使用户短时间内能够直观的认知榫卯家具的结构和组合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此外通过开发非遗游戏软件来扩大非遗在儿童、青年人中的传播 例如:南通蓝印花布的游戏软件收录了近千种蓝印布典型图案该软件还可用在苏绣、云锦等非遗项目中 (二)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的支持和培训计划 人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问题除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9条规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

10、家自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年起提高为每人每年2万元 非遗的传承仅靠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作用甚微还需要积极培养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非遗传承人群通过非遗传承人群来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正式启动该研培计划是文化部联合教育部专门针对非遗保护发起的 研培计划有助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力有助于非遗传承人群深入领会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非遗活态传承的持久动力 (三)非遗走进少年儿童 非遗的活态传承要在少年儿童中扎根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常年授课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为学校里的少年儿童讲好民族文

11、化的每一课 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传统文化基地将非遗烙印在少年儿童心中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充分利用民俗、节日让少年儿童在非遗实践环节参与技艺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少年儿童对非遗的兴趣爱好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图文及实物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互动活动点燃少年儿童非遗教育的火种通过深入认知和参与非遗项目使少年儿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后备力量 (四)非遗的海外传播 将中国的非遗向世界传播推广是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以非遗项目剪纸为例剪纸在中国多地广泛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剪纸以剪纸为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文化交流沟通的作用 在中国剪纸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通过剪纸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十多年间与不同国家进行以剪纸非遗为主题的创作合作将剪纸作为国际间交流共有的文化背景 这既推动了中国剪纸走出去在海外的传承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剪纸艺术的认同与接纳从营销策略来看将非遗产品上传到网络平台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理论界(4):67 2陈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学术版)(3):1012 3徐继宏薛帅郑蕾“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纪实N.中国文化报06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