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4道考试专用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3076295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资源4道考试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旅游资源4道考试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旅游资源4道考试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旅游资源4道考试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旅游资源4道考试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资源4道考试专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论旅游资源吸引功能之形成。(a.决定旅游资源吸引功能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b.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c.旅游资源吸引功能的实践意义是什么?)1.决定旅游资源吸引功能形成的根本原因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普遍具有特殊的旅游审美的美学价值,学习求知和科学研究考察及探险价值,休闲娱乐、度假疗养和体育健身价值等,能从许多不同的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具体来说,决定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和较高的美感质量,可以满足人们旅游审美活动的需要。(2)旅游资源具有休闲娱乐、度假疗养和体育健身等多方

2、面的旅游价值,可以使人获得乐趣,放松身心,满足人们旅游休闲娱乐和疗养健身的需要。(3)旅游资源可以针对不同的旅游者,能够满足人们的学习求知、科学研究考察及探险、宗教文化、商贸往来等各种特殊的旅游活动需要。2.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旅游资源吸引力形成的强弱和向性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即:旅游资源本身的因素、旅游资源存在的外部因素和旅游者自身的因素。(1)旅游资源本身的因素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奇特度、丰富度等;旅游资源要素的组合性,旅游景区游览线路的布局及其合理性;旅游景区的游客容量、环境承载力及安全程度;旅游资源的环境质量、保护条件及科学管理

3、状况等。(2)旅游资源存在的外部条件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程度。即旅游景区与主要客源地、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连接交通的种类和条件的状况;旅游景区与附近其它旅游地的关系。如与附近其它旅游景区之间的内容联系、互补性及重复程度;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状况;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旅游景区的服务项目种类、服务水平、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修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满意程度。旅游地和旅游景区的形象建设。旅游地和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直接影响着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地和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策略与手段。(3)旅游者自身的因素包括旅游者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及偏好,职业、年龄及性别,可自由支

4、配的收入与时间等。4.旅游资源吸引功能的实践意义(1)我们应该具备不断发现新的旅游资源的意识和开发新的旅游资源项目的能力。(2)对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要根据人们的旅游需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进行开发,把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从而对旅游者产生真实的吸引力。(3)对于已经开发且为旅游业长期利用的现实旅游资源,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深度创造性开发,不断发掘其新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旅游资源产品的新组合,从而赋予其新的价值;更加合理完善旅游线路;要有效地控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及环境质量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切实保护和改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并不断提高其可进入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巩固、强

5、化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6.试析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a.如何认识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的组合性?b.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一、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一)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1.存在的广泛性旅游资源的组成要素非常多,这样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存在和分布上极为广泛。2.区域的分异性由于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存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因而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3.要素的组合性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的组合性是指孤立的景观要素很难形成颇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总是由复杂多样、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制

6、约的各种要素共同形成旅游资源体。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的组合形式呈多样化表现,主要的组合形式有:1.山水组合:2.山与植被的组合:3.山与人文景观的组合:有水与气象的组合、水与植被的组合、建筑与植被的组合等。4.地域固定性各种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与之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中,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区域特征和个性特征,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条件是旅游资源的个性特征与独特价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二)旅游资源的经济性特征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和其它资源相似以及其特有的经济性特征。1.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2.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增值性(三)旅游资源的文化

7、性特征旅游作为社会与文化活动现象,旅游资源是人们旅游观赏审美活动的认识对象,则使其具有了其它自然资源所不具有的文化性特征。文化属性的表现体现出以下特点:(1)感知决定性旅游资源给旅游者的感受不仅仅只取决于资源客体本身,还取决于旅游者主体的审美水平、性格爱好、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取决于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之间联系的方式和效果,如旅游资源信息传播、解说系统、导游服务及交通等环节。(2)内涵丰富性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观赏,又可以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增加智力;既可以猎奇探险,又可以体验民俗风情,更可以追寻古老的和现代的历史与文化。(3)民族性和

8、地域性每一个地区或某一类型的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民族特色,保持和发挥旅游资源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是强化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4)需求的多样性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需求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这也给我们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可利用的空间。旅游资源的文化性的作用,主要体现为:(1)美学观赏性旅游资源同其它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具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旅游动机虽因人而异,旅游内容虽丰富多彩,但审美观赏活动则几乎是一切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有时甚至更是旅游活动的全部核心内容。(2)具有陶冶情操和开发智力的功能旅游资源具有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增长人的见识,开阔

9、人的视野,开发人的智力之功能。智力的功能旅游资源具有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增长人的见识,开阔人的视野,开发人的智力之功能。12.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艺术特征。1.木构梁柱式构架的科学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以榫卯连结的方式,构成坚固而富有弹性的构架体系。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法。以柱承梁,以梁承檩,以檩承顶,被誉为“墙倒屋不倒”,消能抗震性强,这也是许多古建筑得以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2.优美柔和的轮廓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立面平面,还是屋顶,都特别讲究式样的变化,形成优美柔和的造型艺术美。如柱子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角柱高

10、耸,使屋檐飞翘,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采光性,而且使檐角体现出优美的轮廓曲线,飞动明快。3.整齐而又灵活的建筑组群平面布局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每一个建筑组群至少有一个庭院,大的建筑组群可由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成,组合形式多样,层次丰富。4.灵活安排室内外空间布局由于墙体隔断主要起围护作用,所以有些可以移动或拆除,使室内空间的大小、形状可根据需要加以改变。利用墙、屏风、博古架,将房屋划分成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形成既分又关联有次序的流动空间,且便于按要求安排家具。并且,建筑的室外空间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可种植花木,叠山

11、辟池,还可建走廊,作为室内与室外的过渡。5.丰富绚丽的建筑装饰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十分丰富,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和价值。建筑色彩多根据需要和风尚而选择,大凡宫殿、寺庙等多使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红墙黄瓦的宫殿内外饰红绿彩画,呈现出绚丽辉煌之感觉;民居则以色调和谐、朴素淡雅为风格,如江南小镇青山碧水中掩映粉墙灰瓦,充满自然情趣。6.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和环境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特别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建筑十分关注外部环境,务必使布局形式、色调体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如古代民居和陵寝的选址与布局,依山面水,聚气纳势。13.湖泊按照成因可以分

12、为哪些类型?地球的内力和外力都可形成湖盆。因此,湖泊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1)构造湖,由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凹陷所形成构造盆地积水而成,如滇池、洱海、抚仙湖等。(2)火口湖,是火山口或熔岩高原喷口积水而成,如长白山天池、云南腾冲大龙潭等。(3)冰川湖,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如新疆喀纳斯湖、新疆天山天池、青海湖、陕西太白山的大爷海等。(4)堰塞湖,是熔岩流或泥石流等物质阻塞河道使其成为湖泊,如黑龙江五大连池、镜泊湖、陕西翠华山聚湫池等。(5)岩溶湖,是由石灰岩地区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如九寨沟风景区内的成百个阶梯彩色湖泊,黄龙风景区的黄色石灰岩山谷内彩池密布。此外,还有由河流自行裁弯取直后分割而成的河迹湖,如我国五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湖北洪湖等;浅水海湾被沙堤或沙嘴分开形成的海迹湖(泻湖),如杭州西湖等;由于风蚀作用所形成的风蚀湖,如内蒙古西部的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湖等;以及大量人工建造的水库即人工湖。按湖水所含的盐度分类,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