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071707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9.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阜新市第一中学 杨菲菲,第二节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江海交汇之地,1、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2、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海港口众多。,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水热条件好,4、地形,以平原为主,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地理位置重要,想一想: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作用?,活动:,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2、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塑造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丰富的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是美丽的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这是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议一议:长江下流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长江上游地区,可以蓄积洪水,减轻下

3、游的洪水灾害,还可以发电。提供灌溉水源。 长江下游地区,河流主要提供便利的通航条件,有利于区域的交通发展和对外联系。也可以进行灌溉、养殖。,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历史文化名城、古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人口2300万(2010年),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黄浦江两岸,浦东,外滩,思考:上海对长江三角洲的作用有哪些?,同城效应,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园林艺术以及水乡风貌,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古镇周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梳理归纳,区位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海交汇、南北海上中枢),最大城市群

4、,城市,上海(核心城市),城镇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同城效应),文化特色与旅游,园林艺术,水乡风貌,传统文化:戏曲、茶、丝绸、饮食等,评价园地,1能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的有:( )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沟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联系; 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是我国南北海上 航运的中枢。 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 历史上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三角洲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 系。 A B C D,D,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这里有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西安等 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这里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 条件。 有很多旅游景点,

5、如西湖、都江堰、苏州园林等。 A B C D,C,议一议:长江下流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在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在下游发展内河航运业, 在长江沿线发展旅游业,,长江沿江地带幅员广大,历史悠久,景观纷呈,有多种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富甲全国。,因为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水运网纵横广阔,通航里程长;从长江口可直通海上,实现江海联运;地处亚热带,终年不冻,是优越的天然航道,周边地区经济发达;,因为下游江阔水深,河汊纵横,湖泊众多,水域广阔;,因为这里水流湍急,落差较大;,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乡古镇,旅游胜地,一、江海交汇之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 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