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3071497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引导和管理高职武术社团发展既要注意通识教育范畴下的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发展的非功利性还要结合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武术社团发展的持续性并能在职业教育模式下注意高职武术社团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教育理念;高职;武术社团;发展 “文以德张武以德显”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既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象被传播与研究武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军事学、美术学等其他文化要素与文化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武术也开始以活动课程或者校园社团等形式进入高职院校成为高职

2、校园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如何引导和管理高职武术社团的发展开始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通识教育范畴下的高职武术社团文化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对专业教育功利性目的的一种否定国内学者李曼丽在综合国内外通识教育的表述后认为从性质上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学生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分析通识教育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其实通识教育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肥沃的土壤从古代的“博学多闻”到梁启超倡导的“中西贯通”以及后来蔡元培在北大号召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都

3、是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实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根基按照广受国内学者认可的李曼丽有关通识教育的概念从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解析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对高职武术社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 1.教育性质:注重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 从通识教育视野下分析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教育中不论是以活动课程开展的武术教学活动还是以社团形式展开的学生武术交流都应该是非武术专业性的活动这种非专业性的活动从目标上看就是学生习武只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而已最多成为自身的特长而不会在今后走出院校走入社会后从事与武术相关的职业另一方面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还指在社团活动开展中虽然可能涉及相关的专业武术技能的传授但

4、这些内容不是主要内容也不是全部内容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武术社团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并注重在活动开展中结合相关的传统文化传授武术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与美术知识等以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2.教育目的:注重培养习武学生社会责任感 笔者长期在高职院校中指导武术社团的活动通过观察分析高职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武术社团活动后其社会责任感是有显著提升的从责任感来说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对自己负责高职院校中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其自控自制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有区别特别是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不少学生沉迷于网吧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加入武术社团后在一种集体氛围下坚持早晚利用空暇时间进行武术锻炼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5、其自控自制能力也增强了另一方面武术社团的训练与活动往往是一种团体行为学生加入武术社团后会意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可能会对团体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意识下开始具备团队意识从而逐渐具备社会责任感 3.教育内容:注重引导武术社团广泛性发展 武术本身除武术技能外还具备广泛的内容体系在武术社团发展中适合向学生传播比如武术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关系:霍元甲等前辈的英勇故事孙中山题写“尚武精神”并论断“中国拳勇技击与西方的飞机大炮有同等作用”武术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未习拳先修德”“习武先习德习德先习人”武术修养中强调并注重武德将其视为重要的武术规范贯穿于武术学习过程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6、与“忠、孝、智、仁”“勇、宽、信、让”等道德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化为武德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思想一直流传影响至今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武术社团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20年)中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方面所依照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终身教育何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者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准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规的”“非正规的”及“不正规的”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2与终身教育相伴随的一个理念是终身学

7、习终身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学习场所也不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等大凡被个人或集团可以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都应被包含在内3 1.学习目的上强调武术对人的自我完善 高职教育中的武术社团其成员都是属于自愿参加也有不少学生因为受不了武术社团较为规范的训练时间而在中途退出社团笔者所带的高职武术社团非常注重武术对人自我完善的作用习武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成效这本身就是对人的惰性的一种挑战与克服因此系统性甚至枯燥性的武术学习对学生的忍耐力是一种完善而在完善忍耐力中武术对学生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有锻炼价值一般的武术以套路练习为主而在武术套路学习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套路如何尽快掌握套路

8、的精髓等都在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掌握武术套路的基础上武术的发展又不局限于套路怎样形成新的武术套路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出了挑战;武术对抗训练中灵活运用武术套路是一种应变能力的考验 2.学习内容上强调武术与其他内容交叉 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武术早已与其他文化融为一体在高职武术社团活动中应尽可能在武术训练外将其他优秀文化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并养成终身习武的好习惯以武术中的美为例在古典美学的范畴中武术中所体现的意蕴美、动作美、造型美等内容集中展示了东方古典艺术美意蕴美是武术美的灵魂主要表现在武德上作为习武者的行为准则其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美德动作美是武术美的基

9、础每一个武术套路中的动作都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形式与态度的高度集中是中国文化从生活中吸取知识的典范造型美作为武术美的外在又分为运动造型和静止造型当两种造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连续成某一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彼此转化的画面时更能够体现武术的艺术魅力 3.学习时间上强调武术修为的终身一体 习武忌讳“一曝十寒”笔者所带的武术社团每天都坚持早晚自我训练即使下雨也安排在室内进行相应的活动但从一些学生寒暑假返校的情况看不少人由于缺乏一个环境的熏陶与带动回家后的学习训练不系统不论从武术本身的技能看还是从武术文化综合性看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训练中感悟 三、职业教育模式下的高职武术社团融合 高职院校中的武术社团

10、发展不仅需要在通识教育下注重发挥非功利性也可以在终身教育下注重发挥其持续性影响但从武术的内容与发展来看武术中的武术道德、习武方式以及如今流行的武术段位制度等与高职教育中强调的职业道德、职教模式、职教证书等内容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1.武术道德与职业道德相通 一个人在某一种经历与职业中获得的道德体验往往在其生活的其他领域中也会如此“忠”被视为武术道德的首要内容“忠”在武术道德发展中既可以视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在武德的演变发展中还可以视为对单位的忠诚也就是一种职业操守“礼”是武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必行行必果”“明礼”“礼让”等是武术礼仪的重要方面另外还有抱拳礼、持械礼等具体礼仪所以武术道德

11、中礼仪的内容与要求特别是其精髓是与职业道德相通的“仁”在武德中主要指师承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凡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不论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还是在现代职场上对教师、前辈的尊重都是应该的具备良好武德的人相应地会做得更好 2.习武方式与职教模式相融 在历史中武术的学习一直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而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源考究西方职业教育的起源就在于工业革命后原先各个行业中流行的“学徒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转而兴起了职业教育院校开始批量化地传授学生技能所以从这个方面来分析习武方式与职教模式是相融的不仅在起源上相融就是在现代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都是相融的武术

12、教育中的“套路”教学其实与职业教育中根据职业操作流程演变出来的“模块”教学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套路”或者“模块”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也都强调学生在掌握过程之中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武术教学中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武术段位与职教证书相似 武术水平的高低早已经告别之前的“当场切磋”方式自从韩国跆拳道运动兴起后实行“段位制”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积极借鉴其他国家运动的经验于1998年开始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分为初段位、中段位、高段位3个层次每个层次又设有3个等级共9个等级并以获得相应的证书与徽饰为体现而在职业教育中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融通的“双证书”制度也强调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后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从而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这个方面分析武术的段位制与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有着相似的地方在高职武术社团活动开展中可以在积极引导学生获得武术段位的同时由此及彼鼓励学生获得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1):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