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明县黄河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3422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01632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东明县黄河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34223)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东明县黄河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34223)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东明县黄河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34223)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东明县黄河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34223)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东明县黄河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34223)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东明县黄河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342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东明县黄河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同名34223)(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XX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XXXX乡是山东省两个纯黄河滩区乡镇之一,也是最大的纯滩区乡镇,在全省滩区半滩区乡镇中最具有典型性,其整体情况最能够全面地反映滩区的实际情况。2008年,在菏泽市“万名干部下乡”活动中,先后两批驻XXXX乡驻乡、驻村12个工作组,共计58人,会同乡党委、政府针对该乡滩区发展中存在的民生问题,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所谓的黄河滩区,其实就是分洪区和滞洪区。自从黄河大堤修建以来,大堤以内的滩区群众,就一直在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着巨大的牺牲。由于长期以来受滩区特殊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全乡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社会事业

2、发展缓慢,各种民生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当地政府解决起来困难很大。当前,滩区群众的民生问题特别应该值得社会各界的了解和关注,亟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关于滩区群众的民生现状、问题及建议特形成此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XX乡是黄河入鲁第二乡,属黄河下游,山东省最西端的一个乡镇。该乡由原王店乡、原XX乡于2001年合并而成。位于XX城西南,东临黄河大堤,西跨黄河两岸,与河南省长垣县接壤,南接焦元乡,北接沙窝乡,全乡总面积133.4平方公里,东西最长16公里,南北最长22.5公里,共辖37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距县城最近的村庄距县城20公里,最远的村庄距县城48公里。其中近临黄河大堤的11个自然村已搬

3、到大堤外沿(合并为三、四、五、六号新村),黄河东岸滩区76个自然村,西岸滩区1个自然村。现有堤内紧临黄河主河道而离黄河大堤最近的村是老君堂村,距黄河大堤2公里;紧临近黄河主河道距离黄河大堤最远的王高寨村,距黄河大堤8公里。该乡总人口 6.5万人,5.8万亩耕地(生产堤以东),10万亩滩涂地(生产堤以西),其中黄河西岸有滩涂地5.5万亩,2万人需过河种地。除1.2万人在2004年搬迁到大堤外沿居住外,其余人口及所有耕地、滩涂地均在黄河大堤以内范围,俗称黄河滩区。黄河在该乡自西南向东北呈“S”型穿境而过,流长18公里,黄河标准化堤防13公里,高20米,宽200米,在该乡东边呈南北走向。在该乡南端的

4、辛店集和最北端的老君堂各有一处控导工程,该乡群众把这两处控导工程连接起来,筑成了宽12米、高2米的土坝,俗称生产堤,总长达13公里。2007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2.3亿元,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几乎空白,全乡财政收入722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20元,属全省最低,而其中一半的收入也是来自外出务工。建议:所谓“黄河滩区”,即是黄河两岸标准防洪大堤之间的区域。XX乡的基本情况说明,黄河下游滩区有着纵深的区域,黄河滩区可谓“地大人多”,其客观性不容置疑。群众生产生活在黄河两岸防洪大堤之间。建议政府对滩区土地、人口、经济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普查,全面客观地掌握黄河滩区的情况,在全社会予以公布。二、民生

5、问题产生的历史缘由历史上,黄河既是哺育XX乡人民的母亲河,又是灾害不断的苦难河。在公元1855年前的300年间,黄河经江苏省流入黄海,XX百姓在这片安静的土地上耕耘收获,繁衍生息。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境内决口改道,行经山东流入渤海。由于当时没有统一的堤防工程,黄河自由泛滥,百姓深受其苦。但由于河岸附近泥沙长年积沉,地势较高,洪水顺势而下,水患对黄河岸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危害相对下游较轻。1875年,清朝政府开始在长兴及山东境内修筑黄河大堤,至1933年民国时期渐具规模,从而形成黄河滩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滩区洪涝灾害频繁,有“三年两淹”之说。1855年至1935年的80年

6、间,发生大水漫滩39次之多,小型漫滩几乎年年都有,多年来,黄河滩区就成为“旱季人居此,汛期水茫茫;冬春见一麦,夏秋去逃荒”的景象。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挡日军进攻,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在河南夺淮入海,1947年回归北道,重经长兴,自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为防止黄河泛滥,黄河大堤历史上曾多次加高加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黄河对黄河流域人民的危害问题,进行了四次规模较大的复堤工程,增高达20米。近年来,国家实行标准化堤防建设,宽度达到200米,另外沿堤形成挖土覆堤留下的宽达500米的堤沟河。黄河大堤的加宽加高,使黄河大堤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了黄患对大堤外黄河流域人民的危害

7、问题,黄河不再对大堤外的广大人民形成灾害,而对黄河流域人民引黄灌溉、改良农田,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黄河真正成为造福滩外人民的幸福之河。然而,黄河大堤的修建,却使滩区人民失去了大片赖以生存的耕地,更为严重的是广大滩区群众长期遭受黄患的危害,生命财产没有得到保障,生活质量很差,他们牺牲了局部利益,为滩外广大区域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以前,河水几乎年年漫滩,黄河流量达到2000米3/s左右就会形成漫滩,漫滩以后堤内是一片汪洋,当地群众只能在自己建的房台上面对淹没的庄稼痛心流泪,苦不堪言,其景象惨不忍睹。到2002年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建成后,实行黄河调水调

8、沙,黄河河床拉低,形势才出现好转,黄河流量在4000米3/s以下不漫滩,因此群众可以连续几年不受黄河泛滥的灾害。但巍巍的黄河大堤对滩区群众造成的环境阻隔和生存压力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长期以来,滩区群众一边面对的是黄河水患的威胁,一边面对的是黄河大堤的阻隔,特殊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生存中必然面临着诸多的艰辛和困苦,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滩区的群众世世代代默默无闻地做着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但一直没有享受补偿政策,他们从来就无怨无悔,表现出无比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可歌可泣的无私奉献精神。滩区的民生问题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但是,正是由于他们做出的牺牲,才换取了更多更多人的平安和富足。对于他们的当前

9、生活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国家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建议:1、广泛宣传和大力弘扬滩区人民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筹建“黄河滩区纪念馆”,让全社会了解滩区、认识滩区、关注滩区、支持滩区,全面改善滩区的面貌。2、国家应尽快出台综合改善滩区群众民生问题的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切实解决广大滩区群众的各种民生问题。三、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滩区群众生命安全长期经受黄河的严峻考验。解放后人民治黄工程不断取得重大胜利,改变了旧社会黄河大堤三年两决口造成的重大灾害。但由于黄河滩区特有的泻洪、滞洪功能,大小黄泛灾害仍然长年不断,而滩区百姓又难以离开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命安全就不得不长年经受黄河的严峻考验。在调研

10、过程中,我们走遍了长兴乡的各个村庄,在滩区的每个村庄,每家每户高高低低的房台,是滩区村庄特有的景观,这些年代不一、高低不等的房台,记载了滩区人民与黄患斗争的历史。仅1990年以来,XX乡就经历了数次较大的水患灾害,每逢黄河滩区上水,XX乡数万群众就遭受重大生命威胁,生产损失巨大,生活异常困难。1996年、1998年、2003年,历史上饱尝黄患之苦的滩区人民一次次陷入苦难之中,突入其来的特大洪水向脱缰的野马,直冲滩区大地,吞噬了丰收在望的庄稼和成片的养殖基地,冲毁了房屋、公路、桥涵闸、供电线路及通讯线路。洪流滚滚,惊涛骇浪,村庄成为一个个在水波中或隐或现的“孤岛”,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1、2002年,国家实施小浪底工程后,河床拉低12米,黄河主河道容积扩大,河水流量在4000米3/s以下不会漫滩,黄河漫滩次数大大减少,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黄河对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现在对于黄患的威胁,滩区群众根据黄河水流量新总结了这样的顺口溜:“四千以下不出槽,五千、六千大漫滩,七千、八千全完完。”意思是,黄河水在4000米3/s流量以下,水不出主河道,到5000-6000米3/s流量时,河水将漫过生产堤出现漫滩,到7000-8000米3/s流量时,滩区将全部淹完,群众将受灾难。近年来,滩区群众的疾苦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临X

12、X乡视察,慰问困难群众,为滩区人民带来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巨大的振奋于鼓舞,国家对滩区群众的安建工程相继展开。2004年-2006年,国家出资实施“堤外搬迁工程”, XX乡在黄河大堤外征地(大部分是刘楼镇土地)建设了四个农民新村,将大堤内侧临堤地势最底的11个自然村1.2万人搬迁到大堤外沿,解决了部分群众安全问题。但搬迁工程浩大,资金投入巨大,工作繁重,目前遗留不少问题,特别是新村新增人口宅基地不足,需要再征地的问题(乡外征地难度很大)一直困绕着当地干部群众。目前来看,堤外搬迁适合于大堤内侧附近的村庄,滩区纵深处的村庄实施堤外搬迁即不可能也不适合。2004年以来,又实施“大村台搬迁工程”,200

13、4年在该乡滩区南、北部分别开始建设2个“万人大村台”,工程总占在面积1200亩,工程投资2800万元,省配套资金1200万元,2006年底主体工程完工,但由于搬迁资金缺乏、配套工程不完善等原因,工程暂停近两年。截止目前,该乡滩区大多数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大多数滩区群众还是靠自己一家一户筑房台来解决。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黄河滩区安建工程力度,尽快解决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问题,从XX乡多年的实践来看,实施安建工程有三种方式,一是堤外移民迁建工程。即将群众搬迁到堤外;二是建设大村台。将多村群众集中搬迁到一个大村台上;三是在老村基础上改建村台。在老村庄基础上加高加固村台。前两种方式属

14、于搬迁工程,工程浩大,耗资巨大,牵涉面广,新占耕地多,征地困难大,遗留问题多,搬迁往往不彻底,老村难以复耕,造成土地更大浪费。相比之下,后者投资少,利用抽取黄河泥沙淤填村台,工期短,易实施,群众经济损失小,群众世代形成的邻里社会关系不变,群众愿意接受,村内坑洼地填平后新增宅基地可解决新增人口建房用地问题,是一项比较符合滩区实际、既节约土地,群众又乐于接受的安建工程,建议国家尽快出资重点给予老村台淤垫及低矮房重建的政策支持,加快滩区群众安建工程进度,尽快解决群众的安全居住问题。四、滩区群众经济困难、乡村经济基础薄弱问题滩区群众经济十分困难。在实施小浪底工程之前,由于黄河连年漫滩,滩区群众农业生产

15、基本上处于“一麦一水”状态,夏季收一季小麦,秋季一片汪洋,群众收入少。群众想发展大棚蔬菜、搞养殖、栽种果树等苦于水患,不敢去闯“虎口”。更有甚之,由于黄河水患不断破坏,群众要花费巨资(当时家庭10年的收入)用来筑房台、建房子,几乎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据统计,仅2003年10月一场洪水,该乡就冲毁房屋11700余间,其中倒塌房屋2600余间、9100余间成危房。淹死牲畜2300余头、家禽3.1万余只。16万亩即将收获的庄稼被淹没。全乡直接经济损失达1.8亿元,全乡人均损失3000余元。据估算,过去滩区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不足8000元,而修筑一处房台需土方至少1000米3需耗资2万元,盖3间

16、平房1间厨房需耗资4万元。频繁发生的洪灾,更使他们雪上加霜,每一场洪灾都使他们几年翻不过身来。况且,每年的收入里面,除去日常生活、农业生产资料、上学、就医等方面的开支,几乎没有剩余。在滩区,很多家庭几辈人辛辛苦苦挣钱也建不起好房子。由于洪灾频繁,滩区群众中贫困人口比例相当高。滩区乡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基本处于空白。滩区位置偏僻,地理环境差,安全系数低,投资风险大,外商不愿来长兴乡投资建厂。近年来,该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引来项目落户在县开发区,但在园区落地项目投资成本大,落地难,招商引资非常困难,致使工业经济发展缓慢。乡镇缺乏工业经济支撑,每年黄河防汛工作,乡镇财政还要承担相当大的资金。而滩区乡镇财政和发达乡镇财政体制同属一个体制,国家没有给予必要的财政倾斜。所以,乡财政非常困难。XX乡由原XX乡和王店乡合并而成,合乡并镇造成人员过多,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非常困难,扶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更是有心无力。建议:一是国家给予滩区群众分洪、滞洪区优惠政策,让滩区群众一年享受一季补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