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300931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国内单洞小断面最长隧道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六盘山隧道全长 16719m,为天平铁路第一长隧,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六盘山山脉,是运输普通货物电力牵引的铁路隧道,设计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为 120km/h。隧道总工程造价为51340 万元。合同开、竣工日期为 2009 年 3 月 26 日至 2012 年9 月 26 日,共计 42 个月,实际开工日期为 2009 年 5 月 18 日。隧道主要工程数量:开挖土、石方 104 万立方米,喷射混凝土 61716 立方米,砂浆锚杆 564141 米,格栅钢架 997.507 吨,型钢钢架 3585.107 吨,二次衬砌混凝土 289052 立方米,二

2、次衬砌用钢筋 3656.189 吨,EVE 防水板 40 万平方米。隧道中心里程为 DIK91+857.5,进口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麻庵乡三角城左侧峡谷内,出口位于华亭县西华镇青林村。全隧道除进口端 365.05 米位于 R1200m 的曲线上,其它洞段均位于直线上;隧道全部段落均为下坡,坡率分别为5/2752m,13/13550m,6/400m,进口端 576m 为莲花台车站双线隧道,出口端 47m 为明洞。洞身最大埋深约 720m。全隧共设置斜井 5 座,斜井均采用无轨运输方式。进口斜井(横洞):与线路夹角约为 45,与线路相交里程为 DIK83+643,斜井综合坡度为 0.5%,长度为

3、 203 米。斜井井口交通极为不便,弃碴条件差。1 号赵家山斜井 :与线路夹角约为 64,与线路相交里程为 DIK86+700,斜井综合坡度 9.6%,长度 1332m。道路可以2通行,弃碴条件一般。2 号湾湾河斜井:与线路夹角约为 48,与线路相交里程为 DIK89+500,斜井综合坡度为 10.0%,长度为2122 米。道路可以通行,弃碴条件一般。3 号磨坪斜井:在磨坪村附近,与线路夹角为 45,与线路相交里程为 DIK93+000,综合坡度为 10.6%,长度为 1280m。道路可以通行,弃碴条件一般。4 号山王沟斜井:在山王沟附近,与线路夹角为 442113,与线路相交里程为 DIK9

4、6+700,综合坡度为 8.5%,长度为 729m。道路可以通行,弃碴条件一般。六盘山隧道位于六盘山山脉中山区,洞身以 N36E 的走向穿越六盘山,其岭脊呈近东西走向。山势陡峻,岭高沟深,地面高程 15302570m ,相对高差 300800m 。丘坡自然坡度较陡,一般 3055。本区域属于六盘山林场,经封山育林 10 年后,大部分土地为密灌林地,少部分为农田,山体植被覆盖率高,约90%,森林密布。六盘山隧道途经地层有第四系松散层,上第三系泥岩、白垩系下统砂岩夹泥岩、三叠系下统砂岩夹砾岩,局部夹页岩,震旦系硅质灰岩,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砾。隧道在大地构造单元上位于六盘山褶皱带,鄂尔多斯地台两个大

5、地构造单元,六盘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台以六盘山东麓断层(F5)分界,西南为六盘山褶皱带,东北为鄂尔多斯地台。六盘山褶皱带以庄浪一固关断层(F4)分界,又可分为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六盘山褶皱带。隧道区多种构造交叉穿织、复合叠置,褶曲、断裂较为发育,主体构造下向以北西向为主,与当地山脉走3向基本一致。受构造影响,带内地貌切割剧烈,山大沟深,地形崎岖,森林密布,构造复杂。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调查,隧道通过两条区域性大断裂和一条次级断层,两处不整合接触带,节理密集带等。六盘山隧道地下水的分布、埋深与含水层(体)的富水性,受控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本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上第三系泥岩,白垩

6、系砂岩夹泥岩、砂岩夹砾岩,三叠系砂岩及震旦系白云岩。受构造影响,砂岩夹泥岩、砂岩夹砾岩区岩体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地下水的入渗及储存,白云岩生成年代早,溶隙、裂隙发育,有利于地下水排泄,隧道区植被茂密,蓄水能力强,为大气降水补给入渗创造了条件。隧道地下水分布形式主要有风化裂隙水,构裂隙水及岩溶水。根据大地电磁 V8 深层测试,隧道通过的断层在隧道洞身位置及附近均有异常反映,地下水活动迹象十分明显。六盘山隧道穿越六盘山核心区,区内为大面积分布的人工林地和天然灌木、草丛。隧道施工时,需对地下水的排放进行控制,限量排放,以避免地下水过度排放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隧道防排水遵循“防、排、截、堵结

7、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切实可靠的设计、施工措施,达到防水可靠,排水畅通、经济合理的目的。隧道防水以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体,以施工缝、变形缝等接缝防水为重点,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增强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并辅以注浆和防水层加强。4六盘山隧道为单线特长隧道,工作面独头掘进段落长,工序干扰大,施工通风困难,工期紧张,为天平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六盘山隧道穿越 3 条断裂带(约 1200m) 、2 条不整合接触带,岩体性质较差,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灾害及特殊岩土有滑坡、有害气体、涌水等。存在反坡施工、长距离通风(最长达4162m) ,施工排水、通风要求高、难度大。同时隧道地质复杂,可能

8、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灾害。施工中需要采取包括帷幕注浆等超前防护和支护措施,施工进度可能较慢。地质情况复杂,工程风险大,工期紧张。六盘山隧道所通过地层为富水区,施工中可能出现突泥、涌水等突发事故。隧道长,断面小,造成通风困难。所有斜井均为反坡排水,造成施工排水困难。施工中,针对以上重、难点制定措施。对可能发生突泥、涌水的里程段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配足抽、排水设备,采取有效的超前注浆和预支护措施,加强监控量测,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和完备的救灾体系。在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时采用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帷幕注浆、管棚超前支护、 “短台阶”法施工;车站双线隧道采用 CRD 法开挖。长距离反坡施工排水难度大,沿线

9、按一定间隔距离设置积水坑、安装水泵;开挖面设移动水泵,将掌子面积水抽排至附近积水坑,再由各级水泵接力抽排水至洞外。在可能发生突泥、涌水的地段,增设泥浆泵,排水系统设备用电源,保证排水不间断。5有害气体洞段施工,加强人员的培训,配备足够的监测仪器,安排专人按安全规程进行探测。同时,由专人监测空气质量指标,加强隧道施工通风,进行必要的防护,并建立完备的救灾体系。滑坡地区施工加强观察和防护,驻地避免修建在滑坡体上或其附近,雨季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值班巡逻。隧道按“新奥法” 原理组织施工。施工中坚持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量测,开挖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出碴均采用无轨运输。隧道钻爆开挖采用电动空压机组成压风站高

10、压集中供风,高压风管采用直径 150mm 无缝钢管,主管道每隔 300m 分装闸阀和三通,以备出现涌水时作为排水管使用,管道前段距开挖面30m 距离主风管头接分风器,用高压软管接至各风动工具。在各隧道掘进口分别配备 4 台 20m3/min 的电动空压机,备用 2 台12m3/min 的内燃空压机。单线隧道:、 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开挖,光面爆破,、 级围岩段采用短台阶法开挖,黄土隧道采用上断面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双线隧道:、 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或台阶法施工,、级围岩采用短台阶法或 CD 法施工,特殊地质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 、级围岩地段采用多功能作业台架+YT28 凿岩机钻孔,

11、级围岩地段采取人工配合挖掘机或弱爆破开挖,黄土隧道采取人工配合挖掘机施工。6围岩较好地段采用非电毫秒雷管起爆、光面爆破技术,严格控制超欠挖;软弱围岩地段采用微震光面爆破技术或非爆破开挖,以减轻对围岩的扰动和破坏。隧道采用管道压入式通风, 所需风量根据隧道内最小风速、洞内人员数量、一次爆破后 30min 排除开挖工作面的炮烟和稀释洞内内燃机废气等四种情况进行计算,取其最大值作为计算依据。压风机选用 SDF(B)-NO.1012.5 型通风机。风管选用1300mm 的 PVC 高强长纤维布基拉链式软风管,风管节长100m,转弯处采用钢管。软风管悬挂在拱腰处。长距离通风困难,根据独头通风长度选择匹配

12、合理的通风设备和管路布置。通风长度超过 2000m 的洞段根据计算增设风机进行串联接力通风,并适当布置射流风机助吹。受单线隧道和斜井断面小的限制,风管直径受限,风管选用强度高、阻燃、低阻力的新型风管,减少接头数量。加强对通风设施的管理,发现风管、机具破损及时修补、更换。支护方案,大管棚采用 89 无缝钢管。超前小导管采用 42无缝钢管。超前大管棚采用专用的管棚钻机成孔,超前小导管采用 YT28 凿岩机成孔。采用专用注浆泵注浆。在地下水活动频繁地段采用超前帷幕注浆、径向注浆达到止水的目的。初期支护在开挖完成后及时施工,紧跟开挖面。拱部系统锚杆采用带排气装置的组合锚杆,边墙采用全长黏结型砂浆锚杆,

13、钢筋型号为22。喷射混凝土(网喷混凝土)为 C25 混凝土,喷射厚度根据围岩级别为 525cm 。采取湿喷工艺施工。隧道进、出口及偏压、7浅埋、围岩破碎地段增设三肢、四肢钢架加强支护,格栅钢架材料型号为 22 钢筋、钢架型号为 16 型钢、18 型钢或 20b 型钢。隧道出碴均采用无轨运输,侧卸式装载机或挖掘机装碴,自卸汽车运输至弃碴场。弃碴场设置永久挡护工程,顶面设置截、排水系统,坡面采取植被防护等措施。为保证洞内交通物流顺畅,六盘山隧道除在斜井内设置会车道外,在正洞内利用大避车洞适当加长、加宽作为车辆会让、调头点;通过仰拱施工地段时,为避免仰拱施工干扰其它工序,采用栈桥过渡,即车辆通过搭设

14、在仰拱施工地段的栈桥过渡到已浇注仰拱并达到通车强度的地段,仰拱落底清理及浇筑混凝土均在栈桥下进行,待栈桥下仰拱施工结束,混凝土强度达到通车强度后,再向前移动栈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推进。施工重、难点:施工便道长,管理跨度大,并且便道多为黄土路基,雨天通行十分困难,进口和 1、2 号斜井工区便道翻越六盘山,雨、雪天气山险路滑,对材料运输有很大影响。六盘山隧道为小断面铁路单线隧道,正洞与斜井开挖施工中不能并行装碴,导致施工进度缓慢,已在正洞每 60m 设装车道和每 200m 设调头道。六盘山隧道出口洞段为浅埋段,位于两个滑坡体之间,且山顶上有民房,施工中虽然采用“弱爆破、短进尺”的控制爆破方法,以

15、减小对围岩和民房的扰动,但在开挖洞口下导时发生塌方。主8要采取的施工方案是:将已基本稳定的滑坡体全部挖除,在滑动面处向小里程刷边、仰坡,边、仰坡坡率放缓,并根据刷坡后的围岩情况确定边仰坡支护加固形式。改变进洞位置,进洞位置向小里程方向移动至该滑动面处,进洞具体里程确定在DIK100+176 位置。在挖除该滑坡体之前,先在洞口段线路右侧的冲沟内埋设涵管,并在冲沟上游确定改沟位置,将主冲沟改到远隧道方向,近青林滑坡方向一侧,减小隧道右侧紧邻埋涵管冲沟的汇、排水压力。为保障在挖除滑坡体土、石方过程中作业人员和隧道结构的安全,将挖弃方及时、适时地填筑于隧道右侧埋设涵管的冲沟内,以平衡滑坡体偏压及尚未完

16、全释放的应力,同时减少对隧道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在洞口横向(近冲沟一侧)沿冲沟向隧道一侧设抗滑桩,治理好滑坡体后,清除已施工的初支钢架,采用钢筋混凝土格子梁预应力锚索,结合埋涵管和填弃方工作一次到位,确保隧道洞口段施工期及运营期的安全。六盘山隧道 3 号磨坪斜井由于围岩裂隙比较发育,裂隙水一直紧跟掌子面涌出。施工中安设大型排水系统,泵站(集水坑)结构设计:第一级泵站(集水坑)设在斜 8+05 处右侧,泵站沿斜井轴向长 5.5m,沿斜井横向宽 12m,高 4.5m;其中,近中线侧 2m 宽不深挖,与斜井底持平,作为置放水泵用;内侧 10m 宽度范围为集水坑,坑深 2m,坑底采用 2cm 厚 M7.5 砂浆抹面, 集水坑蓄水量约 100m3。泵站洞室开挖后,洞壁施作 2.5m 长22 砂浆锚杆,采用12 工字钢钢架支撑,间距 80cm,钢架间采9用 22 钢筋纵向连接,喷射 20cm 厚 C25 砼封闭岩面,内壁锚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