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专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98659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心理学专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童心理学专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童心理学专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儿童心理学专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儿童心理学专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学专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学专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习惯的养成为人父母有谁不喜欢,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过于偏爱就变成了害,那将会害他们一生。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开始,家庭教育就尤其重要。孩子就像一棵幼苗,从小就要培养好。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近,我在同事家玩,她的孩子要吃水果,向妈妈叫道:妈妈,我要吃苹果。她妈妈赶紧拿来递给了她,其实那水果就在她身边。看到这一切,我有太多的感触,现在像他们这样的孩子太多太多了。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身子女,他们可谓是每一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小皇帝,他们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相应地生活习惯就比较差:依赖性强,脾气暴躁,心理承受力差,而

2、且特别自私,缺乏自信心,挫败感较强。鉴于此,我们家长首先要重视教育子女学会劳动,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让他们擦擦桌子,扫扫地。并且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将终身受益。椐调查表明劳动是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占45%,高中生占52%。我们知道,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家务活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因为他们在劳动中会学会自信,自强,能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当然,有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后代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有一个勤劳的民族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其次,要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让他们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

3、做的习惯。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孩子生活习惯时,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不但希望孩子生活得好,还希望孩子学习得好,将来成为有用之才。现在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做边玩,做作业拖拖沓沓,半个小时能做完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教育孩子的方针是要求孩子限时限量完成作业,完成中寻求质量的保证。其余时间由其自己安排,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另外,有些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甚至有逃学、厌学的现象,这些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家长从小就应注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对待孩子提出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4、,让她们懂得知识是无穷的。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充实。因此,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父母要以身作则来教育和引导孩子。激励她们热爱学习。我们在注重孩子学习的结果的同时,还应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每天都应不少于两个小时的时间来陪孩子一起学习和玩耍,不能忽略孩子的智力发展。以我们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求知欲。第三、树立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作为父母,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要做好每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让孩子做到的,我们却做不到。例如

5、:要求孩子把学习用品摆放整齐,我们就要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要求孩子衣着整洁,我们就要穿着得体大方;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我们就要谈吐文雅、举止大方;要求孩子诚实守信,我们就要信守诺言;要求孩子读书学习,我们就要看书读报等等。试问,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能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吗?所以我们家长必须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忍痛割爱,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现有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不管了;有的对舞蹈感兴趣,

6、但是觉得太苦,就中途退学了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孩子怕吃苦,缺少恒心,缺少坚强的意志力。彦氏家训中教子三岁读书,岳飞的严厉教子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第五、严格要求,与教师密切配合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依靠孩子多次反复的实践,所以家长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家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但不要只讲要求,忽视做法。不防在家里给孩子指定一下计划,应结合孩子身边的真人真事进行教育,让孩子敢于表达对事情的不同看法,要求孩子对每个真实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孩

7、子通过事件检讨自己哪些行为习惯做得好,哪些行为习惯有待改进。通过这些谈话,家长既可以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想些什么,也可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表现时,要循序善诱,鼓励引导,切忌简单粗暴,放任自流或暴风雨骤下,双人混合而打,还可以与教师及时沟通,共同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教育效果,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总之需要我们家长时时处处做教育的有心人。从小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好习惯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这是家长应该重视的事。“孩子不好好吃饭、睡觉该怎么办?”“孩子太黏人怎么办?”“孩子的好习惯到底该怎么培养?”“多大开始练他

8、立规矩?不听话可不可以打?”孩子出生后,各种养育问题都会接踵而至。1. 孩子一出生就要立规矩“爱孩子难,还是给孩子立规矩更难?”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说“立规矩更难!”为什么立规矩更难?因为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规矩。爱和规矩应该是在一起的,不是分离的,很多父母往往是在爱的时候没了规矩,立规矩时没了爱。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会慢慢懂事了,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真正的爱应该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应该是带有爱的规矩。真正的爱和规矩需要有正确的父母观。每一个规矩,第一次立时对父母都是一个重大考验1岁多的约翰与爸爸妈妈分床睡的第一天晚上,超级保姆(在国外,超级保姆受到过许多

9、育儿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妈妈:把约翰放到他的小卧室的小床上,然后侧过身坐在床边低头给约翰念故事书,只让约翰看到妈妈的半边脸,不让妈妈与其有目光交流。读完故事,妈妈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挪到房间门口,最后出来关上门。可当妈妈读完故事还未挪动脚步时,小约翰就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开始大哭,并从小床的围栏上翻越出来,跳在地上。妈妈在超级保姆的指导下,不动声色地又把小约翰放进小床里,重新坐在床边读故事,可小约翰又大哭,再次翻越出来,这样反复三次。小约翰声嘶力竭地大哭大闹,约翰的妈妈这时坚持不住了,低着头开始抹眼泪。超级保姆不得不出动,进屋与妈妈并排坐在床边,闭着眼静静地就这样坐着,小约翰又哭了一会儿倒头就睡

10、了有了第一次的规矩,接下来就好办了。许多家长在第一次立规矩时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或者因为孩子做不到而大声呵斥孩子,这都不足取。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孩子长大后可不可以打?当然可以。王涛认为,这是有效的惩罚手段,也是让孩子承担做错事后果的一种方式。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做错事后认个错往往下次照犯,就是因为没有让他及时承担后果所致。当然,打孩子要等孩子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至少应在2岁半)之后。2. 孩子可以打,但不能瞎打、乱打,打孩子是要讲艺术的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带有愤怒。否则孩子被打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愤怒,他这时要么是愤怒,要么是恐惧,而孩子在极度的情绪中是没有任何学习能

11、力的。父母要学会“轻声轻气说重话”。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需要用杖(古时候所说的家法)。这样做有三点好处,第一,是给自己时间冷静;第二,说明规矩在施打者之上,意即“不是我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惩罚你”;第三,产生震慑力。打孩子前需要语言的交流。交流是爱的通道,是立规矩的手段,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3. 打孩子需要爱,父母要先学会爱孩子曾有一个家长听了王博士的方法后,回家就做了一个“家法”挂在门上,并指着“家法”一板一眼地说:“以后如果你不守规矩,就要用这个家法惩罚你,不是我要惩罚你,是规矩要惩罚你。”可谁知第二天,“家法”就不见影了,王博士告诉这位家长,给孩子立“家法”

12、是要讲究氛围的,不能随便说说了事,应让孩子意识到“家法”的威严。刘先生9岁的儿子经常惹是生非,一次儿子又犯错,他便质问儿子怎么办,谁知儿子嘟囔了一句:“打呗!”听了这话,刘先生吃了一惊,他进屋思索良久,然后叫来儿子,说:“爸爸爱你,但是爸爸爱你也不能把规矩拿掉,你做错事你有责任,爸爸也有责任,以前你做错事,都是爸爸打你,今天你又做错了事,我也有责任,因为我是教育的执行者,今天我受罚!”于是这位父亲平时打孩子多重,这次就打自己多重。儿子见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说:“爸爸,是我错了,请你打我,不要打自己。”事后,儿子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后来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王博士提醒说,对孩子要用

13、情千万不要用计,要不然孩子会把你看得透透的,以后他也会对你用计。4. 心被驯服自然会做出正确选择美国一个叫Monty的西部牛仔,从小看他的父亲驯马。一匹野马刚开始是不让人们给它套上马鞍的,如果想要驯服它,需要21天的时间,而且每天都要被吊起来驯,Monty不忍看到这种残酷的驯马方式,就想尝试一种比较温和的办法把野马驯服。野马是喜欢群居生活的,Monty与几个牛仔骑着马,尝试着在一群野马奔腾的时候慢慢把一匹野马引开,离开大部队,这匹野马与大部队走失后不停地向前跑,而Monty就一直跟随它的左右,就这样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跑了一天一夜,野马的速度渐渐降了下来,Monty试着慢慢接近它,每当这匹马对Mo

14、nty的接近有积极的表现时,Monty就会给它食物作为奖励,并不时拍拍它的头,抚摸一下它的身子,慢慢地,Monty和他的伙伴尝试给它戴马鞍,一点一点,轻轻地,马鞍戴上了,笼头套上了,但这匹马还是拒绝别人骑上它,几次尝试,几次安抚后,牛仔终于骑上马背,Monty成功了。Monty说,按照马的意愿,以它能接受的方式与它交流,及时对它的进步给予奖励,它的心被驯服了,它会依照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威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后来,Monty把这种方法用于教育孩子身上,也屡获奇效。王涛认为,理念是第一位的。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会有正确的方法。作为家长,先要理解、明白孩子的需要,然后用恰当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慢

15、慢培养孩子好的习惯。提示: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习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对孩子非常有利,家长不要忽视培养孩子的习惯。致家长:7个影响人生的好习惯致家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还包括道德习惯、卫生习惯、认知习惯等等,这些串在一块儿最终形成一个人的性格。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最终收获成功。倾听的习惯再聪明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行。父母在家就可以培养孩子这个习惯,跟孩子强调:“妈妈爸爸和你说话,你眼睛要看着我们。”家长和孩子说话时,也要看着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倾听的习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上课时眼睛不看老师,而是东张西望。要求孩子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对于他注意力的培养是相当有好处

16、的。从电视、书本等二级介质中得来的经验给大脑皮层留下的烙印较浅,不如亲身体验。一个人的大脑表层褶皱越多,智商越高。而亲身体验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留下更深的记忆。观察的习惯十多年前,教育部曾经派出了由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的博导组成的调研组到中科大蹲点了整整八个月,和少年班的大学生同吃同住,研究他们如何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就成为大学生。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孩子的聪明之处各不相同,但他们通常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在这里,既能享受大城市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每天接收巨大的信息量,同时又能接收大自然灵气的滋养。两者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缺一不可。正如古语所言,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很多家长在督促孩子读书方面特别上心,但少有人让孩子到一个新的地方,接触新鲜事物。因为成人对于身边的刺激已经麻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