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96826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党委发201267号 签发人:张开银中共定宁镇委员会 关于报送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的报告县扶贫开发办:现将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报来,请审示。 二一二年五月二日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根据县委关于对扶贫开发“四下四进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镇党委、镇政府结合我镇实际,组织专门力量,以东山三村为重点,围绕“四下四进”和县外移民模式,进村入户,深入调研,全面摸底。通过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充分掌握了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移民搬迁的意愿,目前移民情况,以及当前进行生态移民需要解决的问题

2、等,为进一步挖掘我镇移民潜力,探索移民搬迁模式,开展生态移民工作提供了依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调研概况将此次调研活动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紧密结合,在半个月的调研过程中,组织干部入户800余次,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详细记录,分类汇总,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当前的主要移民途径进行考察,对下山入川、下山进镇、下山进城、下山进园及县外移民的发展潜力和存在困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调研。二、现状分析(一)移民潜力我镇需生态移民的农户主要集中在东山三村(晓光村,星光村,丰光村):1、晓光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 580户3081人,劳动力1919人,现有开山初级中学、晓光完

3、全小学各一所。总耕地面积776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67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004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580户3081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44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低保户95户326人,占总人口的10.6%,其中:一类低保户14户38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55户200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三类低保户26户93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55元。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350元。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402户2089人。2、星光村:共辖6个村民小组,246户970人,劳动力450人。年均降雨量230毫米,年蒸发量3

4、642毫米。人畜饮水主要靠庭院水窖贮存水和井水解决,条件较差。总耕地面积586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6.04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101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246户970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27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低保户50户174人,占总人口的18%,其中:一类低保户15户50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24户85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三类低保户11户39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55元。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350元。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148户741人。3、丰光村:全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215户1154人,劳动

5、力450人。年均降雨量230毫米,年蒸发量3642毫米,人畜饮水主要靠庭院水窖贮存水和井水解决,交通十分不便,封闭落后,条件较差。总耕地面积4501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64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088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215户1154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18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低保户34户122人,占总人口的10.6%,其中:一类低保户4户8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30户114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500元。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152户658人。(二)移民现状1、在黄花滩生态移民项

6、目中,晓光村报名搬迁的有12户51人,目前已确定7户36人搬迁至6号移民点。按照相关政策,每户补助4万元,后续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尚需贷款等惠民政策的扶持。2、近年来,通过外出务工,逐步在外地定居,最后将全家迁移出去的情况,在我镇各村也比较多,主要移民方向是新疆、青海、玉门等地。2012年截至目前,我镇通过外出务工途径搬迁移民的已有3户16人,迁向酒泉等地,主要在当地承包土地发展种植谋生,农闲时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这种移民模式的制约条件是需要家里有充裕的劳动力,且要有一定的经济储蓄,在他乡异地,在较缺少政府帮扶的情况下,能够相对独立地谋生发展,且短时间内因生活环境的变动和不稳定,会对不少家

7、庭的子女教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3、部分农民通过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务工等方式,在县城或其它城市立足发展,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近年来,我镇每年约有15户农民举家搬迁至县城或其它城市。搬迁的原因,主要是为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经济收入等,主要通过企业务工或个体经营获得收入,从事的职业有开出租、修鞋、理发、焊工、修车、砖瓦工等等。跟城市原住居民相比,从事职业的技术和文化要求低,收入相应偏低且不稳定,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也完全未平等享受。(三)群众意见1、经调研汇总,40.7%的山区农民对以下问题尚存顾虑:移民搬迁后,农田是否肥沃,家庭收入是否有保障,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否得到真正

8、改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是否变得更为复杂等。2、目前山区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家庭储蓄极少,移民搬迁所需费用较高,超出承受能力。经调研汇总,有搬迁意愿的农户,95.3%以上的家庭都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搬迁以后,在发展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务工等方面需要技术、资金、信息诸方面的帮助。3、23%的被调农户因家里缺少劳动力不愿搬迁;5%被调研农户表示目前生活安定,家庭收入尚可,已经繁衍生活数代人,不愿意离开故土。三、需要解决的问题1、移民搬迁需扶持的项目多,资金缺口大。目前计划移民搬迁的家庭基本都是贫困农户,家庭储蓄几近为零,实施移民搬迁,从住宅修建、农田平整、就业发展等多方面,都需要政府帮扶。若要大

9、面积搬迁,必将需要较多的资金扶持和全方位的政策保障。经调研,初步预算每户需前期帮扶资金4万元,后期扶持发展生产约需10万元。2、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欠缺。一是当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掌握的技术、技能有限,能够自主创业和自谋出路的人相对较少,严重制约了移民途径的拓展。二是部分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少,老弱妇孺多,举家搬迁后,需要多方扶持,方能立足,对移民搬迁和增收致富会造成诸多困难。三是部分群众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依赖心理严重。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约67%的被调研农户有明确的搬迁意愿,但大多数人希望政府能够全额支付搬迁费用,且对谋生发展更多寄希望于政府帮扶。3、移民政策和社会服务相对滞后。目前,除政府

10、规划的移民工程外,各地在户籍政策、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自发移民尚有诸多障碍。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社会服务,基本都跟户籍挂钩,零星的自发移民,很多时候不能按时在新的居住地取得户籍,对子女教育、就业发展等造成诸多不便,使搬迁户顾虑重重,进退难决。四、对我县生态移民工作的建议1、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移民搬迁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命运、实现增收致富、惠泽子孙的民生工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在扶贫开发移民搬迁中,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切实把这项关乎贫困群众利益的好事办好办实、办到位,最大限度使移民搬迁户及广大贫困群众

11、舒心满意。2、突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工作实践表明,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就为成功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前期基础,也为彻底改善移民居住环境及其生产生活现状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中,需通过整合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建、国土等方面的资金,集中捆绑,统一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难题,确保移民集中安置点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达到通水、通路、通电、地面平整的要求。3、强化服务,保障移民质量。在通路、通电、通水、上学、就医、就业等

12、方面,尽最大可能为搬迁农户考虑周全。在房屋建设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因村、因户制宜。另外,在已搬迁户的农民就业问题上,应采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等措施,做好贫困群众的外出务工及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村制宜,创新工作思路,帮扶贫困人口从条件较差的山区,搬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川区,并通过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等专项扶贫资金,帮助移民就业和发展特色产业,使其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结合“双联” 行动,采取领导联村、干部联户的方法对口帮扶,帮助移民户建设家园,发展生产。4、积极探索,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把人口转移作为推进城乡融合的突破口,全力推进农民主动有序转移进城,将人口转移与城市化、工业化

13、、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积极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差异,逐步取消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差别政策,促进人口自由有序向城市流动。二是工业园区建设与移动工程统筹规划,工业布局与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谋划,让各类人群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向真正的产业工人转化。三是我县缺水,山区群众向城区、集镇、川区迁移,对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势必增加,城乡融合发展规划,需要生态和水利建设先行,探索节水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主题词:生态移民 调研 报告 定宁镇党政办公室 2012年5月2日印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这些大大小小经济细胞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形成了经济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生态平衡”。作为以适应环境而生存、自保甚至做强做大作为理由的企业,面对这局面惟一办法就是转型“健身”找出路。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