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模块课程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293372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模块课程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必修模块课程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必修模块课程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必修模块课程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必修模块课程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模块课程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模块课程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一地理必修模块课程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 宁夏中卫中学 李学兰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既要面对会考,还要应对高考,一方面要学习必修内容,另一方面要学习选修的内容,作为基础的高一地理任务重、内容多,如何合理安排该阶段教学内容的体系,对于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校实际在这里本人就该阶段必修课程体系的安排提出一些看法,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探讨!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高一地理必修模块课程编排计划必修课程共三个模块。6 学分,设计为地理 1、地理 2、地理 3(各 2 学分)90 个学时(包括考试与水平测试)必修课程都以模块为基本学

2、习单元,学习的内容都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核心论题展开。这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 1,再学地理 2,后学地理 3三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因我校是升学型学校,面对高考必须在高一就要完成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我校的课程计划如下:第一学期学习必修一全册与必修二前两章的教学,第二学期学习后四章与必修三全册。二、 课程编排体系的依据与原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高中地理必修课程都以模块为基本学习单元

3、,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同时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必修模块 1 是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高中地理的选修模块中,宇宙中的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是侧重于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的模块,都涉及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学习本模块有利于学习这些选修模块。本模块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觉、地理观念和地理方法具有其他模块不可替代的价值。由此看出,必修模块地理 1 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地理基本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形成基本地理思维,养成地理基本素养,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必修模块 2 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个部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人文地理,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地理科学体系上看,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经济、人口、聚落、旅游、政治、社会、文化、行为等方面。其中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例如: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与人类居住地等都有直接关系,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也同样普遍,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通信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地域布局的影响,工业布局与城市区位之间的

5、关系,城市内部的商业网点与交通布局的关系等,都同人口与城市有密切的联系。而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贯穿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主线,同时也是这两个主题的学习总结。考虑到高中地理教学课时紧、也不可能、没必要讲授这么多的内容,只选择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对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逐渐形成正确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因此必修 2 对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与正确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修模块 3 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 1、地理 2 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

6、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可以这样说,地理 3 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论题,学习将地理 1 和地理 2 所阐述的人地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具体区域范例的研究过程。因此,从地理 1 到地理 2 再到地理 3 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课改开始到现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地理教学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由封闭式到构建开放式的

7、地理教学课堂转变,将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面对高考与会考如何利用新教材、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新教材更加不系统,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动眼观察等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有的教师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

8、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2、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课程的实施。现行的高一地理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 ,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在中图版中有这一节但人教版的教材却没有,针对人教版没有的内容要不要补充,但课标中要求让学生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如果补充,这样做课时又没办法保证。如果不补充,课标中又提到了。3、如何有效的衔接高初中地理教学,由于初高中地

9、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中考中的综合考试是三选 2,有的学校只选生物与历史,地理课就不开设,而且有的学校无专业的地理教师教学,学生的地理基础非常薄弱,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 4、如何处理必修教材中的活动与实验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

10、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将一些原理与规律以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最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人教版的教材中的活动太多,如何提高活动有效性问题很大。(5)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较单一。现行的评价方式还是终结性评价,评价方式的变革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可以说,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一点恰

11、恰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在课程实施初期,实验教师各施其才,试行了多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法,但学校要的是成绩,水平测试的评价也是试卷,而且难度有超高考的嫌疑,学校要的又是成绩排名。所以在改革中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四、解决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地理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

12、,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高一年级的地理教学由于承载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地理素养的合格公民,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教学中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尽量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较好地做到面向大多数学生,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为载体,通过活动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融合为一体,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为以后的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课时总容量

13、是有限的,必定要将部分传统的内容忍痛割爱予以舍弃。所以,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注意,不能将一些传统的内容任意拓展、加深,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违背了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2、依据课标,创造性地把握与使用教材用好教材和教学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要把地理教材变成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重组和整合。因为教材的编写一般遵循的是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即从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地理现象,高中地理教材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编写的,如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节,从洋流的概念到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再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束。但学生是从有渔场分布才知道是因为有洋流

14、的存在。所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一般是从地理现象入手,然后去探究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探究地理规律,最后才形成地理概念的。所以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重组。对于教材中的活动的处理应根据教学的实际灵活处理,如果活动承载着原理与规律又易于操作的话可以进行活动,如果还可以用其他的更好的活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可以不用所给的活动。3、注重必修模块的基础性,把握好教学的度,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学例如:必修模块 1 是侧重于自然地理,特别是一些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考查在高考中也占的比重较高,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遵循各章之间的联系,还要把握各章的重难点,注意度的把握。不能盲目的加深与拓展,

15、注重它的基础性。如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进行教学时,就要把握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象,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计算的思维方式,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各类图上判断晨昏线,以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在此基础上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对时差的形成、时间的计算注重时差确定的方法,要理解基本概念如地方时与区时、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从二分二至日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趋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来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房屋朝向的选择、热水器的支架,采光情况等,但在教学时我们有些老

16、师任意加深难度,以高考作为方向不仅讲述物影变化的规律,而且拓展到太阳视运动的轨迹,加重高一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引起学生厌烦学习地理。导致认为地理难学而在分科时不愿学习文科。因此高一地理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地理教学的基础性。必修 1 的一些难点可以在学期末或分科学习时在加深。在此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4、实施有效教学,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地理基本思维方式的培养。课程改革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各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各模块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注重渗透能力的培养,例如第一章的教学,根据学情因地制宜进行教学,如对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教学时,可从不同天体系统的隶属关系入手,结合天体系统图像,引导学生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