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925998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荷塘月》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荷塘月》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荷塘月》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荷塘月》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导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导学案-(教师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导学案 (教师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感手法的运用。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 课 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

2、入课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

3、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矛盾心情 , 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

4、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四、检查课前预习1正音煤屑(xi) 霎时(sh) 弥望(m)蓊蓊郁郁(wn) 羞涩(s) 酣眠(hn)踱着(du) 妖童媛女(yun) 乍看(zh)敛裾(j) 梵婀玲(fn) 鹢首徐回(y)2多音字荷(h)荷花(h)负荷处(ch)独处(ch)妙处曲(q)曲折(q)歌曲 娜(nu)袅娜(n)娜拉颤(chn)颤动(zhn)颤栗 挨(i)挨着(i)挨打脉(m)脉脉(mi)血脉 差(c)参差(ch)差强人意五、初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第1段 独游荷塘的

5、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2、荷塘月共8个自然段,这8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一)1-3 夜赏缘起 “心里颇不宁静”(二)4-6 漫步荷塘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好了” 月下的荷塘 水墨荷叶 荷塘月 荷塘上的月 光影素淡 荷塘四周月 蝉唱蛙鼓(三)7-8 联想回到现实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全文层次结构(游踪): 想荷塘 去荷

6、塘 赏荷塘 离荷塘六、研读课文,1、研读全文找出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优美景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2讨论解决如下问题()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

7、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2)文章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是组织文章材料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相对于作者的游踪是一条暗线,它是从感情的角度串穿全文的。 从思想内容表达的角度来说,它具有以下作用 .为全文确定感情基调。所谓的“不宁静”是说心中有愁闷,无法排解。这自然就为全文笼罩了一层愁得彩,但这种愁似乎无以言说,故而调子显得有些低沉。.造成一种悬念,引出下文。疑问的产生自然会引起阅读的兴趣。同时,它也是下文作者漫步荷塘边的小路,欣赏荷塘月的起因。.与下文写环境的幽静形成对照,从中

8、也可以看出作者借助环境之静来求得内心平静的愿望。(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好了”?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 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4)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来描写? 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来源:高考资源网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体现了素淡,宁静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5)关于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9、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塘中的月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6)第5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7)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10、“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8)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这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由此可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

11、避难所,它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9)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10)本文是怎样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文章表达的感情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作者按游踪一路写景,一路抒情。在“淡淡的月光”下,

12、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的,此景暗合作者心中的“淡淡的哀愁”;写荷塘,作者依次写了田田的荷叶,像舞女的裙一样动人;白的荷花,呈现出各种情态,像明珠像星星一样迷人;缕缕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一样诱人。写月,则从正面、侧面来展现。月光本如流水一样明亮,但因为薄雾而有了几分朦胧,这是从正面写。以灌木丛的黑影和杨柳的倩影来衬托月。这一切构成一幅宁静清幽的美景。这自然美景,使作者产生一种淡淡的喜悦。而蛙叫蝉鸣又使作者产生一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愁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七、主题探讨1、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

13、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李国平讲解2、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

14、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吴周文 谈3、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里就外化为“荷塘月”与“江南采莲”两幅画,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4、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