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2桃花源记 语文版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02924766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2桃花源记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2桃花源记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2桃花源记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2桃花源记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2桃花源记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2桃花源记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2桃花源记 语文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像,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世宦家庭,曾祖陶侃为东晋大司马,封长沙郡主。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时,家道已衰落。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决心去职归田。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苦闷和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著

2、有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阅读导引之一 “忘路之远近”与“渔人甚异之”这两句中,“之”字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芳草鲜美”中的“鲜美”,与现代汉语中“鲜美”的含义一样吗? 前一个“之”字,当“的”讲,助词;后一个“之”字,指渔人见到的桃林景象,代词。 “鲜美”,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是(指色彩)鲜艳美丽;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是指食物味道好,浓。 在本文中像这样古今意义不同的

4、词还有几个,如“交通”“妻子”“无论”“绝境”等,阅读中要它们之间的区别。,阅读导引之二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答文:作者从桃林之长、桃林之纯、草之鲜美芳香,花之缤纷飘落,描写出桃林之美。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了铺垫。,阅读导引之二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作者从桃林之长、桃林之纯、草之鲜美芳香,花之缤纷飘落,描写出桃林之美。写桃林之美有两个

5、作用: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了铺垫。,阅读导引之三 (1)“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如本段中的“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本段中还“俨然”“怡然”,下文还有“欣然”,试注意它们各自的意义。(2)“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是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在古汉语中,不直接称某人或

6、事物,而是借用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它,这种借彼代此的修辞手法,叫作“借代”。“黄发垂髫”就是用老人和小孩头发的特征,来代替老人和小孩的。这种修辞手法在古汉语中很常用,如“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中,用“帆”代船。,阅读导引之三 (1)“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如本段中的“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本段中还“俨然”“怡然”,下文还有“欣然”,试注意它们各自的意义。 (2)“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是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在古汉语中,不

7、直接称某人或事物,而是借用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它,这种借彼代此的修辞手法,叫作“借代”。“黄发垂髫”就是用老人和小孩头发的特征,来代替老人和小孩的。这种修辞手法在古汉语中很常用,如“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中,用“帆”代船。,阅读导引之四 古人写文章,为了使文章精炼,常常省去某些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词语,语法书上称作“省略”。阅读文章时要清楚它省略了什么,翻译时有的还需要补译出来。试看下面几句话中括弧处省略了什么词语: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

8、鸡作食。,阅读导引之五 作者一再描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要表现些什么? 表现桃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阅读导引之六 这里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中人听后为什么“皆叹惋”? 联系上下文,可以推知,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以及当前社会状况。这些是桃源中人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事,如果一一写出来就显得累赘了。桃源中人听过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阅读导引之七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语,读y),告诉。“语”字后面省略一个“之”字;“语云”,告诉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为”字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为”字、“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为”字,意义各不相同,阅读时要留心加以比较。,阅读导引之八 “诣太守,说如此。”“诣 ”,到.去。“如此”,古今意义不同。在现代汉语中当“这样”讲,在古汉语中当“像这样”讲。 新课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