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2913599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年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年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年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年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 摘要本文从考察内部控制的产生和演进轨迹入手探寻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内部控制与审计的互动与耦合并引入组织效率概念和简化的组织效率函数以便在企业组织的框架内定格出内部控制和审计的性质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为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一条更为科学、合理、开阔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组织内部控制审计组织效率 关于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历史渊源和逻辑联系的研究对于梳理二者自身的发展脉络从而准确地把握内部控制和审计的性质和功能至关重要也是科学地分析一些现实问题的关键既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内部控制和审计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两个范畴只不过是审计摆脱详细审计(账项基础审计)模

2、式之后内部控制才被纳入审计之中作为审计的对象和审计技术的基础这是比较主流的观点;另一类认为审计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控制(蔡春)由此以来内部控制与审计是此控制与彼控制的关系只不过是运用不同的控制手段作用于不同的控制对象从而实现不同的控制功能自然二者会出现交叉乃至互补应该说这两类观点出于不同的角度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笔者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参照体系和核心线索很难揭示二者本质上的逻辑联系也很难解释二者互动和交叉发展的深层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说法似乎都不能自圆其说的缘由所在 本文旨在从考察内部控制的产生和演进轨迹人手探寻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内部控制与审计的互动与耦合并引人组织效率的概念和简

3、化的组织效率函数以便在企业组织的框架内定格出内部控制和审计的性质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为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一条更为科学、合理、开阔的思路本文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内部控制和审计置于企业组织这一参照体系中进行研究并且引人组织效率这一核心概念将二者联结起来显然本文的论述并非不能推广到非企业组织之所以仅限于企业组织只不过是出于研究的侧重点和方便性的考虑 一、内部控制的产生和演进轨迹 内部控制必须与一定的组织联系起来理解即它来自组织内部针对组织内部是为促使组织实现其所赋有的全部或者部分使命(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专门的活动这里有两个要点:第一组织是相关利益(或非利益下同)主体的结合体或者说它是一干相关利益主体

4、及其相互关系的联结内部控制存在于(来自或者针对)这些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其目的在于从特定的角度协调某些关系;第二内部控制是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有意(自觉)的也可能是无意(自发)的它并不依赖于外在的称谓或者被归结出来的概念理解这两点有助于我们把组织内部的控制(control?in?organizations)和对组织的控制(control?of?organizations)区分开来(桑德2000)把概念化、程式化的内部控制和实质上的内部控制活动本身区分开来从而避免陷入混淆和曲解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组织的形成而产生的宽泛而言自从组织产生之后伴随着组织追求其目标的努力就催生了内部控制企

5、业组织的内部控制是伴随着企业组织的形成而产生的早期的分工、牵制、授权、汇报、稽查等都是内部控制活动因而可以肯定地说内部控制最初是在组织中内生的而不是外力(外部管制、规范的要求;审计)催生的 内部控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组织的演进和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变化内部控制的演进主要表现为控制目标、控制对象和控制手段的变化按照通行的概括内部控制的演进遵循着“内部牵制(internal?check)内部控制制度(internal?control?system)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control?structure)内部控制整合框架(interna

6、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的轨迹应该说这一概括大致上勾勒出了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但是必须再次强调的是内部控制的演进决不仅仅是概念的翻新我们完全可以从“自发性(无意识的)内部控制自觉性(有主观目的性的)内部控制他律性(管制、规范要求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属性演变)、“零散的内部控制专项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内部控制综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对象的拓展)、“原始的内部控制现代手段辅助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手段的进步)等很多线索去探求内部控制的演进轨迹而且沿着这些追溯线索也能够找到内部控制与审计渊源关系的一些契合点本文限于篇幅只根据通行的线索进行论述 1.内部牵制

7、阶段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这一阶段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人员配备和职责划分、业务流程、簿记系统等来完成其目标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舞弊通过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来保障组织运转的有效性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开始有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划分主要通过形成和推行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方法和程序)来实施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除了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之外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8、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并且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控制环境反映组织的各个利益关系主体(管理当局、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看法和行为;会计制度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控制程序是管理当局所确定的方针和程序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标 4.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1992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通常以其首任主席的名字命名为Treadway委员会)的主办组织委员会(C0SO)发布

9、了一份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理地确保(reasonablyassure):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适用法规的遵循内部控制要素包括:(1)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正直、道德价值观和能力管理当局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管理当局确立权威性和责任、组织和开发员工的方法等;(2)风险评估即为了达成组织目标而对相关的风险所进行的辨别与分析;(3)控制活动是为了确保实现管理当局的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审批、授权、验证、确认、经营业绩的复核、资产的安全性等;(4)信息与沟通是为了保证员工履行职责而必须识别、获取的信息

10、及其沟通信息系统中包括会计信息系统;(5)监控即对内部控制实施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经营过程中的持续监控(日常管理和监督员工履行职责的行动等)、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的结合(C0SO1992) 二、审计模式的变革及其与内部控制的历史渊源和逻辑联系 尽管关于审计的属性有信息论、代理论、保险论等不同的诠释但不可否认的是审计是一项独立的验证活动相对于被审计的组织(或者针对内部审计而言为组织中的某一个局部)而言审计是一种外来的验证如果审计可以理解为经济控制的话它应该是对组织(或局部)的控制审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但为了简便起见本文的讨论仅限于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即19世纪中叶以后的审计 审计模式是对审计技术和方法的

11、内在结构尤其是主导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产物审计模式也处在动态的变革之中从全面(详细)审计发展到非全面(抽样)审计是审计模式变革的总体脉络;根据审计样本选取原则的进步非全面审计也在不断演进总的看来审计模式的变革大致上已经、正在或者将要经历的轨迹为:账项基础审计(transactions?based?auditing)制度基础审计(system?based?auditing)风险导向审计(risk?based?auditing)业务基础整合审计(business?based?integrated?auditing) 账项基础审计实质上是直接针对会计账目和数据所进行的详细审计它于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

12、国制度基础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程度的审计模式它大致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据此对审计进行规划它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业务基础整合审计尚在萌芽之中其核心是根据以经营业务为基础的风险/控制评价来分配审计资源也有人认为它是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或改进(胡春元) 应该说审计模式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不小的进步从账项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完成了审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即由全面审计讲变为非全面审计大大节省了审计成本但是制度基础审计和账项基础审计一样都属于程序驱动审计(proceduresdrivenauditing)即规划审计时主

13、要考虑的是遵循制度和形成账项的程序及其结果是一种后验式的方法论导向风险导向审计考虑了审计环境以分析和评价审计风险为核心来规划审计可以促使审计资源在不同风险水平的审计领域之上的合理配置然而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都是审计理论导向(auditingtheoryoriented)的由于审计理论都是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的很难与现实完全吻合因而需要以经营业务为导向针对主要经营业务进行风险/控制评价据此分配审计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风险导向审计向业务基础整合审计的转变指导思想上是一个不小的转变 推动审计模式变革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审计目标定位的变化而后者直接受到了所谓“期望沟距”(expectatio

14、ngap即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与审计所实际达到的效果或者执行审计的人员自己的期望之间的差距)、物质技术(例如抽样技术、信息技术等)、法律责任(尤其是诉讼和判例)和审计技术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一系列法律责任事件加大了其紧迫性物质技术的发展也为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可能性审计职业界自身也积极参与和推动审计技术的发展和规范这样审计目标定位经历了查错揭弊、验证财务报告的性和公允性、验证财务报告与查错揭弊并重最终转变为降低信息(财务和非财务信息)风险显然审计目标定位的变化几乎可以直接与审计模式的变革对应起来 从表面上看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历史渊源始于20世纪初早期

15、审计著作中对内部牵制理论的描述1936年美国审计职业组织美国会计师协会(AIA)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阎金锷等1998);直至40年代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核心开发了制度基础审计此后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在审计目标定位这个大前提下不断地互动、耦合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专题报告首次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刘明辉)该定义十分宽泛招来了审计职业界的非议于是审计程序委员会1953年颁布了第19号审计程序说明区分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并在此后的第33号审计程序说明中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应主要检查会计控制这种审计目标定位的窄化招致了社会公众的不满于是19

16、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55号审计准则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了内部控制取消了对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划分并且第一次把审计的目光引到分析审计环境上来孕育了风险导向审计此后1992年C0SO提出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6年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78号审计准则公告以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替代了内部控制结构此后开发业务基础整合审计模式开始被一些领先的审计职业机构提上日程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虽然是内生的但其自20世纪40年代进入审计的视野之后在审计目标定位的主导下其发展十分迅猛并且同审计模式的变革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乃至基本耦合从而呈现出外力促动发展的趋势 三、引入“组织效率”概念的分析与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