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枫桥夜泊》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905295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行》《枫桥夜泊》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行》《枫桥夜泊》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行》《枫桥夜泊》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行》《枫桥夜泊》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行》《枫桥夜泊》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行》《枫桥夜泊》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行》《枫桥夜泊》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行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8个生字,并且理解“坐”和“泊”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古诗。2通过反复吟诵古诗,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色,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截然不同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3学习运用对比、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吟诵古诗,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色,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截然不同的情感。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1查找描写张

2、继作诗的背景的小故事,制作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秋色(一)初读古诗,感知秋色。1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古诗两首,板书:山行枫桥夜泊2自由读诗,做到读正确。3检查能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A、“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中的平翘舌。B、纠正“斜xi”的读音。4引导读出诗的节奏。(如下标示)采取指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读好两首古诗。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3、到客船。5逐句默读古诗,思考古诗大意:每句诗描写了什么景物,整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不理解的词句用问号标出。6小组合作学习。每首诗由一位同学说说每句诗的大意,描写了哪些景物,对于疑难的地方全组同学交流。不能解决的疑难由小组长记录下来。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品味秋意这两首都是写秋天景色的诗,诗人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个景物,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秋景图,这两首是各具特色在张继和杜牧的眼中这又是怎样的秋景图?分别寄托着他们的什么情感?让我们再读古诗,品味诗中的秋意。(二)诵读山行,感受枫林美景。1理解山行第一句(1)指名读山行第一句,说说诗句意思及诗句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结合学生质疑,重点理解

4、“寒山、斜、生处”的意思。(2)结合教材插图,展开想象,在朗读中感受山中秋景。2品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爱”字。(3)指名读山行第二句,说说诗句意思。结合学生质疑,重点理解“坐、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4)结合教材插图,展开想象,山中枫林的美景,在朗读中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5)诗人对于这番美景是怎样的感受?诗句中哪一个字表达了他这种情感?(爱)默读整首诗,体会诗人对傍晚枫林的喜爱之情。(重点引导学生感知在山中行走,以至傍晚,作者还是停车观赏,留恋不舍)3创设情境,感情诵读。(6)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的使杜牧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

5、,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我们和诗人一样喜爱枫叶,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表达这种喜爱之情。请生读诗。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三)课堂作业背诵山行描红临写生字,结合预习单重点指导“霜、泊、愁、苏、寺”中点的写法。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品味秋意复习回顾:背诵山行,领略山中美景,体会诗人对美景的喜爱。(四)诵读枫桥夜泊,感受离乡之愁。1抓住诗题,整体感知诗意。“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结合学生理解,重点理解“泊”的意思,说明“枫桥

6、夜泊”其实理解为 “夜泊枫桥”)结合诗题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感知,许多古诗的题目就会告诉我们诗的内容)2理解枫桥夜泊第一句(1)指名读第一句,说说诗句意思及诗句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结合学生质疑,重点理解“对愁眠”的意思。(2)结合教材插图,展开想象,在朗读中感受江边凄清的秋景。3品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受“愁”字。(3)指名读第二句,说说诗句意思。结合学生质疑,重点理解“姑苏城、寒山寺、客船”的意思。(4)结合教材插图,展开想象,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听到“夜半钟声到客船”思乡之愁。补入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

7、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得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得着吗?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诗中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情?(愁)是的,他整夜无眠,满腹愁绪,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在他的眼中也格外的凄清。朗读诗句,体会诗人内心的愁绪。(5)创设情境,感情诵读。A默读全诗,作者在描写秋夜景物时,哪些字表达了他满腹的愁绪?(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流露的愁绪)B引读全诗,张继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

8、家乡。夜晚,他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听着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他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眼前的一切更加凄清(齐读古诗)C张继一生漂泊,当时的社会战争不断,许多地方一片荒凉,经过战乱,许多人都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这让他不由得想到,何年何月才可以回到家乡,这阵阵钟声带给他无尽的思念,再读(齐读古诗)D 这首诗通过描写伤感的凄美秋景,表达了作者幽怨浓浓的愁绪,成为千古佳作。在苏州,离寒山寺不远的枫桥也因此成为游人争相前去的景点,大家漫步桥畔,似乎还能听到张继当年的吟诵(齐读古诗)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五)回归整体,对比两首诗,初步感受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秋景。1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

9、同样是秋天,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他们眼中的秋景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心情不同,而使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2请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3拓展。今天我们跟着两位诗人去感受了截然不同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把课前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或文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六)练习设计1背诵古诗。2继续搜集阅读写秋天的诗和文章,想一想他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秋景,表达了什么情感?六、板书设计3、古诗两首枫桥夜泊(夜泊枫桥)唐 张继“愁”山行唐 杜牧“爱”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紧紧围绕“诗眼

10、”,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山行枫桥夜泊都是写秋天景色的诗,诗人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个景物,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秋景图。不同的是: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便是: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那么作者的这种情是依托怎样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呢?文章有文眼,那么古诗也有诗眼,“愁”和“爱”便是这两首古诗的诗眼。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教给

11、学生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不足之处:对于张继愁绪的理解较难,教学中仍感觉学生难以体会诗中浓浓的愁绪。教学建议:这两首诗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3课,学生还处于二年级的水平,对于本课借景抒情的写法点到为止,点到什么程度呢?同样是秋景为什么在杜牧和张继的笔下表达的是不一样的情,一个是“爱”而另一个却是“愁”,就是因为作者心情不一样,眼中的秋景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点到这个程度即可,切不可上升到借物抒情的高度。附预习单:3 古诗两首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一、读写生字词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用习字册),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然后读正确。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三、思考1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这两首诗是写什么季节的?写了那些景色?想一想,在书上画一画。2请你也来搜集写这个季节的古诗,写下来,读一读。 3收集有关张继在什么情况下写得这首诗,并读一读。4.记下你不懂的字词。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采用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两类。其中静态评价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资本金利润率;动态评价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