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于公共关系学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2905292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关于公共关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关于公共关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关于公共关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关于公共关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关于公共关系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关于公共关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关于公共关系学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公共关系学论文 公共关系的组成主要有四大要素:社会组织、媒介、公众、互动下面小编整理了有关公共关系学论文!希望对写论文的你有所帮助! 摘要:“谎言的言语指征”就是指言语行为、言语方式、言语内容中能够反映出说谎者正在说谎的信息“说谎自身并没有标记”只有某些线索形成了泄漏或者欺骗迹象这些泄露、迹象就是谎言的言语指征出现的原因保罗艾克曼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思维有关另一方面是与感情有关因此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对谎言进行识别 关键词:谎言识别言语指征语言内容 1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

2、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言语行为有无意识的、有意识的两种无意识的言语行为体现出生理性的、物理性的特征有意识的言语行为体现出心理性的、社会性的特征说谎者在说谎时都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使对方信服性格外向的说谎者往往会选择最容易影响他人感觉的言语行为编造谎言例如提高声调而性格内向较为老练的说谎者说谎时则会选择与平常声音

3、表现无异的声调在对谎言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前者在说话时表现出的反常的言语行为细节就成了谎言识别的重要言语指征而后者虽然不易从声音上发现异常但却可以根据其对声音刻意的控制上进行辨别 2言语行为指征 2.1音高异常 音高指的是说谎者声音的高低说谎者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之下其说话的音高也不一样说谎者在说谎时自身会产生负罪或愧疚感这是说谎者一种独特的情绪表现在这种情绪之下说谎者往往会出现比平时说话声音较高的音高当说谎者有意控制音高时就很难察觉到其中的变化了 2.2停顿异常 停顿是语流中的中断或间歇它是语流切分的最自然的标志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说话人想强调或突出的内容是表达意义与态度的一种重要方法保罗艾克曼认为“

4、在说谎的时候最为常见的声音印迹便是停顿”这是说话人的表达未能完全受控于思维的一种表现一是在不需停顿的地方有停顿不需停顿的地方是指生理上、语法上、逻辑上、感情上没有停顿必要的地方那幺此处停顿或前或后的词语隐藏了言者的某个秘密二是情理上需要停顿的地方没有停顿某些语境要求说谎者进行或者思考时说谎者却不假思索的对答如流这就是对事先準备好说辞的表现三是停顿的持续时间异常根据不同的语境停顿的时间过短或者过长都可被视为异常 2.3语调异常 语调是指话语的高低升降变化有四种形式即:升调调子由平升高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号召等语气降调调子由平降低一般用来表示肯定、请求等语气平调调子保持同样高度推进一般用

5、来表示严肃、冷淡、叙述等语气曲折调调子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一般表示含蓄、讽刺意味或表示言外之意、赞叹等如果语调与表达的情绪相矛盾或对立那幺可能就包含了说谎的讯息 3言语方式指征 说谎者在说谎时是通过有意误导他人的手段使听者相信他的谎言谎者为了达到使对方信服的目的会尽量采取说真话时的所有表达方式在实际生活中说谎者总会选择他们自认为最为真诚的表达方式既然这一表达方式是说谎者主观选择的那幺不同的主体就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总结出以下几种说谎者经常选择的言语方式 3.1模糊词 说谎者在说谎时语句中常出现模糊词模糊词是指那些语义概念范围不明确或概念外延不确定的词模糊词可修饰话语中信息的程

6、度如“可能、也许、或许、大概、应该”也可表示说话人或作者对某一内容所进行的主观推测或提出客观依据或对话语的内容进行间接性评价或诱发人的想象力总之模糊词收缩性大、变通性强可以表达不确定的含义令听者得不到确切的信息 3.2概括词 说谎者在说谎时语句中常出现概括词概括词的意义比较概括范围比较广能用来指称更多的对象与之相对应的“具体词”意义比较具体内涵更大外延更小说谎者多用概括词避用具体词 3.3语气词 说谎者在说谎时语句中常出现语气词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谎者常常有意无意地多用语气词以增强信度、掩饰心虚 3.4歧义句 说谎者在说谎时语句中常出现歧义句所谓歧义句是指至

7、少具有两种意义的句子歧义的产生主要源自同音词、多音词歧义词与歧义结构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谎者喜用歧义句的原因与喜用歧义词的原因一样是因为理解上至少存在两种可能方便事后自圆其说 3.5强调句 说谎者在说谎时语句中常出现强调句这里的“强调”是个语用概念它是指说谎者为了特别的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意突出某个信息的表达策略言者强调方式的选择影响强调的强弱度、强调域的大小、强调点的多寡 4言语内容指征除此之外语言内容线索也是言语指征中识别谎言的重要线索之一许多研究者认为使用语言内容线索会比使用非语言线索获得更高的谎言识别正确率通过谎言的实质内容来分析判断真伪主要包括基于标準的内容分析和监控

8、两种方法研究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识别谎言的正确率较低是由于他们忽略了语言的内容线索并且过度或者错误使用其它两种线索所导致的 4.1内容复杂程度 说谎者在说谎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信服所以在说谎的过程中他们尽可能地提供充足的信息避免他人的怀疑但是当他们在编造谎言的过程中不知道该提供什幺信息时他们就会选择替代信息作为掩饰这些替代信息有可能是与主题无关的信息混淆视听而这些多余的信息很可能已经偏离了谈话的主题 其实说谎有时候比讲真话更为困难说谎者要花费更多的心思编造谎言使之听上去更为合理因此说谎者为了避免出错他们给出的虚假陈述有时可能更为简短而且在陈述的内容当中往往缺乏他们的个人体验说谎者编造谎言的内容

9、复杂程度也是判断谎言的重要标準之一 4.2笼统的表达 说谎者在对谎言进行编造时依靠的是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力在编造的过程中不可能与事实完全一致往往会有疏漏或考虑不周的地方因此为了避免谎言败露说谎者一般选择笼统的模棱两可的说法在其表达过程中常表现出缺乏关键信息或缺乏具体信息的特点 4.3消极的陈述 说谎者在说谎时自身会产生负罪或愧疚感这是说谎者一种独特的情绪表现说谎者在说谎的过程中自身的负罪或愧疚感会使得他们不愿把自己与谎言联系起来因此说谎者往往采用间接、不明确或过分概括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消极的情绪有可能导致说谎者出现消极的的陈述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言语指征与欺骗之间的关系比非言语指征与

10、欺骗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楚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识别谎言与欺骗时考虑到言语指征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当说谎者同样掌握了言语指征与欺骗之间的关系他们可能会尝试着避免出现上述的言语指征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能排除说谎者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可能性 5影响言语指征的因素 5.1主观因素 5.1.1年龄 编造谎言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语言能力许多研究发现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与说谎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当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发展不完全时儿童很难做出一致性和逻辑性的陈述 5.1.2事件的熟悉度 一般说来人们对经历的事件比想象的事件更为熟悉这也是谎言和真话在语言内容上表现出差异的原因之一熟悉度不仅影

11、响陈述者的表达还影响判断者判断的正确率 5.2客观因素 5.2.1询问策略 不同的询问策略也会影响陈述者讲述事件的内容和方式不同的策略要求说谎者提供的信息量不同因此也会影响对谎言的可信程度 5.2.2人际互动 IDT理论提出应该从人际交互的角度来研究谎言行为该理论认为除了说谎者动机和自身因素能影响说谎者的行为外接受者的行为以及说谎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也能影响说谎者的行为研究者发现不论对于说谎者还是诚实者随着访谈时间的延长其语言卷入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陈述的内容也更多并且访谈者的语言卷入度也会影响陈述者当访谈者具有较高卷入度时陈述者也会提高自身的卷入度水平 6基于言语指征的谎言识别在公共安全领

12、域的应用 谎言识别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但这种应用更多依赖于实践经验的积累缺乏可靠的理论支持和实证研究同时这种实践经验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人化色彩因此往往不具有操作上的推广性和可传授性自艾克曼等研究者在欺骗识别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之后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开始在海关查毒缉私、边境保卫、机场安保、犯罪司法以及反恐等公共安全或国家安全领域对欺骗识别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应用开发和推广此外类似的行为侦测技术如今也在美国的海关缉私、边境保卫、犯罪调查以及加拿大的航空安保、英国的捷运系统等领域得到推广使用 在公共安全领域中许多研究者认为使用语言内容线索会比使用非语言线索获得更高的谎言识别正确率研究发现当单独使用语言内容线索作为判断依据时被试识别谎言的正确率会达到70%75%此外研究者还认为语言内容线索比非语言行为线索更容易掌握最近有研究者把言语线索与非言语线索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来进行欺骗识别研究以面部表情与言语表达之间的一致性作为指标研究者发现结合在一起分析时欺骗识别的有效率达到90%之高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如何有效的把言语线索与非言语线索相互结合从整体上把握欺骗行为线索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