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2876656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论文 在东方比较文学领域中中韩近代文学研究部分是一片“净土”尤其是中韩近代新小说研究领域受到了长期的冷遇虽然中韩新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比较系统的研究著作韩国文学专家赵杨的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以下简称中韩新小说)一书的问世意味着填补了中韩近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缺尤其对于中韩近代新小说研究而言具有开垦意义作者先从整体上把握了中韩新小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具体的作品勾勒出中韩两国新小说的发展轨迹这是本书中的亮点中韩新小说无疑为中韩近代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中韩近代时期的小说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康有为说:“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2、1(P288)随着人们意识的开化具有了“从乡下人到国人到世界人”2(P1217)的眼光逐渐形成了“世界”及“世界文学”意识 中韩近代新小说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中韩的小说观念、文体、叙事方式及新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关系等方面都受了外国小说的影响不仅如此中韩两国近代新小说发展也有影响关系又有各自新小说的特点因此本题具有一定可比性全书有“中韩新小说的萌芽”、“中韩新小说的历程”、“中韩新小说观念和形成的变化”、“中韩新小说个性与共性的内外因素”、“承前启后的中韩新小说”共5章著者借鉴了中韩两国文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角度书中指出:“中国学者惯于在新小说中寻找现代小说的源头而韩国学者喜欢挖掘新小说

3、从传统中承继了什么一个向前看一个回头看似乎在打通整个小说史的研究中都没能做到两者兼顾这也是双方需要相互借鉴之处”与此同时著者还利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结合宏观比较文学的视角揭示出了中韩两国的近代新小说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上的特点、艺术上的特色等诸多问题为我们清晰地整理、概括、分析出了中韩近代新小说历程足迹中韩新小说对于新小说类型方面有新颖的见解著者主要论述了政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共三个方面 中韩新小说的研究对象新小说这一小说形式大致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者认为:“中国新小说开始于1902年新小说杂志创刊、止于五四小说兴起;韩国新小说起于1906年李人稙血之泪的发表、止于1917年

4、李光洙的无情时间上大体相当”从上述时间来看中韩两国的新小说“出现盛行退潮”只不过用了11年(韩国)、17年(中国)的时间可以说中韩新小说在近代文坛上是“昙花一现”式的在这短短十几年间之所以出现新小说这一小说形式是与中韩两国的近代小说观念变化有关而其观念的变化来缘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外部因素的“冲击”一个是小说自身发展的规律外部因素中以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家的影响为甚著者在第二、三章的部分章节做了详细的论述例如:梁氏的译印政治小说序(1897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等一系列主张“小说界革命”的文章影响了韩国近代文人申采浩的近今国文小说著者之注意(1908年)、小说家的趋势(1907年

5、)的小说观和李海朝的自由钟(1908年)等作品分别产生以下的小说观:“小说之国民之魂”、“小说是先导国民的精神”和“批判旧小说”等等 他们都受到了梁氏的“小说界革命”的影响注重和强调小说对民众的教化作用虽然这些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忽视了文学作品该具有的“审美感”但是从近代小说观念变化的角度来看这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与此后产生种种的“新小说”有着重要的联系由此可见带启蒙意识的政治小说如:中国的新中国未来记狮子吼等对于韩国的自由钟禽兽录等开了中韩新小说的先河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迪梁氏新中国未来记倒叙的手法对韩国新小说的影响也非常深远的可见中韩近代新文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接着著者在中韩新小说第二章第二、三

6、节中对中韩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政治小说这一小说形式慢慢退出中韩近代文坛之后新小说中的社会小说逐渐占了上风众所周知中韩两国的社会小说之所以有不同之处是因为受到各自传统文学的影响著者认为:“韩国的社会小说鬼之声雉岳山鬓上雪等也都反映了新教育、反迷信、两班贵族的没落等(社会现实)可以说融入了一些近代化的元素洋溢着对旧道德、旧制度的批判但仍然沿袭了一些惯用的传统小说主题如妻妾争端、继母虐子等围绕着家庭问题展开社会批判 而中国以清末四大小说为代表的社会小说对儒林外史的借鉴则是非常明显的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揭示某种社会弊端作为小说的创作中心由种种社会问题直接构成情节矛盾引领读者进一步认清面对的

7、黑暗和无奈”同样的在中韩近代文坛上稍晚出现在中韩的作为新小说的言情小说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中韩两国的言情小说都对“婚姻爱情”自由恋爱等进行了新的探讨但是中国的言情小说常常是“郎才女貌”式的恋爱观的模式而韩国的言情小说结局也没能摆脱“大团圆”的俗套如上所述通过两国的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澄清了各自的特点如果将政治小说和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做比较的话不难发现后者大大强调了其“娱乐性”和“商业性”鉴于此著者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此时的小说观念价值取向是政治思想的启蒙宣传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小说的审美需要和人物情节等的安排都是次要的当制约小说观念的政治因素消弱之后小说又回到它的本色中来消遣娱乐功能得到了强调这一时期

8、的中韩新小说不再是单纯的政治附属品小说家们开始注意小说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艺术特征追求形式的创新两国小说从注重政治性转向注重艺术性” 可想而知新小说经历的种种历程亦遵循着社会的发展规律政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粉墨登场在强调历史地写作的时期政治小说应韵而生而在随后的发展中社会及读者对于其观赏性、艺术性、生活性的作品呼声日涨对于新小说的进步言情小说的出现可谓是众望所归从此中韩新小说的主题慢慢与通俗性、娱乐性靠拢这虽与有近代出版媒体商业性操作分不开但不可否认到了近代末期中韩新小说的“虚构性”、“娱乐性”、“商业性”都加快了他们的普及随之越来越受广泛民众的青睐新小说的这种发展趋势无疑对“纯小说”发展有

9、积极影响的著者在解释了新小说的观念渐变之后又谈论了新小说的文体渐变问题著者通过中韩两国重要历史事件与其主旨相对的思想来比较晚清的“白话运动”和韩国近代的“彦文一致”运动从而发现了其主旨的一致性:通过“革新的文体”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接受“新思想”借用小说这一工具来启蒙思想乃至改良社会中国的“半白半文”的文体和韩国的“韩汉混用体”都是“文体革新运动”的结果虽然它们都不是在现在意义上的“白话文”和“纯韩文”但是废除科举考试后出现的“过渡期”文体可以看作是一种突破中韩新小说另一个独特和新颖的分析是在“承前其后的中韩新小说”章节上在本书的末尾处作者从整体上研究了中韩新小说的“旧”与“新”问题中韩两国的新小

10、说不约而同的重要作用是承前启后、衔接古今3所谓的“旧”是在中韩两国新小说中的“传统的继承”部分所谓的“新”意味着新小说开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的道路 如上所述从文学观念上看中韩两国的新小说虽从批判“旧小说”开始但仍然沿用传统文学观念中的“文以载道”思想只不过所载道由“忠孝节义”改为“爱国之思”罢了4(P7)从文体方面看在中国林纾用“文言文”翻译外国小说后来也流行“旧文体”骈文而韩国新文学也由于受到传统文学的影响往往在小说重要的起转关尽文辞铺排之能事韵文的色彩仍然比较浓厚3在具体的创作方面中国的新小说注入了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但是“作者长期浸其中的传统写法还是在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

11、”3与中国新小说相比韩国新小说的审美更趋于传统当中国新小说、特别是言情小说已表现出自觉的悲剧意识时韩国新小说仍保持了对大团圆的偏爱3另一方面著者认为新小说的“新”(文学成就)成了后世文学的“养料”对此陈平原也认为:新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起点”中韩现代文学的大家鲁迅、李光洙等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们正因为汲取了新小说的“养料”才能创作出了一系列不朽之作当然用现代的审美观点评价中韩现代小说恐怕不能打高分但是它(新小说)尽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期”文学的责任中韩近代新小说无疑推动了中韩各方面的小说的发展虽然真正踏入“现代文学”时期之后中韩小说开始“分道扬镳”各自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中韩近

12、代新小说共同发展的足迹 纵观全书逻辑严谨在宏观把握整体面貌的基础上再微观细致地分析中韩新小说重点观念、文体、新文学中的“旧文学”传统等问题著者在新小说的核心问题上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中韩两国新小说的“蕴涵”理论概括性非常强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必将对中韩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相对而言文中涉及到的当时的文学评论、批评文的小说理论比较少尤其是韩国新小说的序、跋虽然著者重点论述了李海朝和李人稙二人的“小说观”(韩国新小说的代表观点)不过除了这两位作家的小说观之外还有著名近代作家崔瓒植之父崔永年写的序(1907年)后记(1912年)后记(1912年)后记(1912年)后记(1913年)后记(1914年)后记(1915年)等文章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也是我们日后在中韩新小说这一领域继续要做的功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