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河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介绍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28730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河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河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河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河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河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河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河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介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介绍猕猴(国家级)拉丁学名 nacaca mulatta nimmermann英 文 名 Rhesus Macaque别 名 猴子 猴 黄猴 恒河猴 广西猴识别特征 体形中等且匀称,四肢粗短,前肢比后肢略短,指(趾)端有扁平的指(趾)甲。尾短,约等于头体长的 1/2。颜面及两耳肉红色,有颊囊,臀胼胝明显,呈红色。体背毛色灰棕,后背部有橙黄色光泽。猕猴体长一般 50-60cm。分布 本息地及习性 栖息地类型多种多样。河南境内太行山及中条山南端分布的猕猴主要栖息在植被条件较好、林木茂密、水源育沛的石质峭壁及河边悬崖等处,在黎明时分开始活动,上午 9时左右为觅食活动高

2、峰期,随后即隐匿于树林或悬崖峭壁上休息,下午 4时前后为第二次觅食活动高峰。食物非常繁杂,且随季节而变化。主要采食植物的果实、花、芽、叶及嫩枝、树皮与树根等。性成熟年龄,雄性为 5-6岁,雌性为 4-5岁,交配期多集中于 9-11月份,妊娠期170天左右,翌年 8月上旬分娩,产仔高峰期是 4月份。穿山甲(国家级)拉丁学名 n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英文名 Chinese pongolin别名 鲮鲤 尤鲤 石鲮龟鳞甲目 pholidota 鲮鲤科 nanidae识别特征 穿山甲 的头额、枕颈、体背、体侧、尾的背腹面及甲 肢外侧都披以鳞甲。鳞甲自背脊中央呈覆瓦状向两侧披

3、列。鳞片间杂有稀毛,体腹面自下颌过胸腹部直至尾基部无鳞面有稀毛。两平颊、眼部和耳部均被毛。四肢短,前肢长于后肢,前后足各 5指(趾),末端有黄色强爪,前足中间三爪特长。鳞片呈黑褐色,老年个体鳞片边缘光滑,鳞基有纵纹,数目不定。彡侧、前肢内侧和后肢的鳞片呈盾状,鳞片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亦有纵纹,前足鳞片自远端向近端覆盖排列,而后足则自近端向远端覆盖排列。幼体鳞片的形态与成体者相似,只是未角化时色较淡,呈黄色,随年龄增长逐渐角质化后颜色变深。分布栖息地及习性 栖息于山麓、丘陵或旷野的杂树木潮湿地带,尤喜栖息于有小石混杂的泥地,在浓密的森林地带反而少见。掘洞而居,常用泥土将洞堵塞,雌雄共同匿居于其

4、中。营夜间生活,夜晚外出觅食。在步行时,前足爪背着地行走,后足则为 行式。以白蚁为主要食物,亦取食其他蚁、蚁的幼虫、蜜蜂、胡蜂或其他昆虫的幼虫。于每年 4-5月份发情交配,12 月至翌年 1月分娩,每胎产 1-2仔。豺(国家级)拉丁学名 cuon alpinus (pallas)英文名 jackal(wild red dog)别名 豺狗 红狼 红毛狗食肉目 carnivora 犬科 canidae识别特征 豺的体型似狼而略短小,头宽,额低,耳壳末端钝贺,尾较粗而短,长度不及体长之半。通体被毛红棕色,故称红狼。头、颈、肩、背部色调较深,为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浅棕白色。四肢内侧浅灰色,外侧及尾部

5、毛色与体背相近,尾端黑棕色。分布 栖息地及习性 栖息地较为广泛,平原、丘陵以及高山都有其活动踪迹。但相对而言,较喜栖于有森林、灌丛覆盖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一般集群活动,每群 3-5只或数十只,有时亦见单独活动者。活动时间以晨昏为主。性机警,风残而贪食,以捕食活动物为主,常以围攻方式猎捕大中型兽类,多为偶蹄类动物,如林麝、小鹿、斑羚、狍、野猪等,偶而亦盗食家畜。除动物性食物外,有时也采食植物食料。每年 2-3月份发情交配,此期常嚎叫不止。4-5 月份分娩,每胎产 3-6仔,多达 9仔。黄喉貂(国家级)拉丁学名 nartes flavigula(boddaert)英文名 Yellow-throate

6、d Marten别名 青鼬 蜜狗食肉目 Carnivora 鼬科 Mustelidae识别特征 躯体细长,四肢短小,毛色鲜亮,具明显的黄或橙色喉斑。头较尖细,鼻端裸露,耳小而圆,尾圆术状,尾长不短于体长的2/3。自鼻吻、额、头顶、耳至颈背前段毛色黑褐,颈背后段至肩部毛色浇,吃不开暗褐色,背部棕褐色。约从躯体后部 1/4处向后毛色逐渐变深,腰部暗褐色,至臀部则呈黑褐色。尾及四肢亦呈黑褐色,后肢下段及尾近于黑褐色。胸部橙黄色,腹部色淡呈浅棕灰色,鼠鼷部为灰褐色。分布栖息地及习性 多栖于针阔叶混交林中,在沟谷林内亦较多见,常居于树洞,土穴或石缝中。一般独栖或成对活动。白昼活动较多,但以晨昏为甚。性情

7、凶猛残忍,可单独或数只集群袭击较其身体大数倍的偶蹄类动物。有较强的爬树能力,可顺利捕捉在树间活动的动物。食物以动物性为主,食性较为广泛。除取食昆虫外,亦食鱼、蛙、小鸟、雉鸡,或集群围猎林麝、果子狸、青羊、儿野猪等。尤喜食蜂蜜,故有“蜜狗”之称。秋冬季节尚采食松籽等植物性食物。水獭(国家级)拉丁学名 Lutralutra(Linnaeus)别名 獭 水猫 水狗英文名 Common Otter食肉目 Carnivora 鼬科 Nustelidae识别特征 水獭体型细长,头扁,眼小,耳小而短圆。裸露的鼻垫上缘呈“W”形。鼻、耳内均具小圆瓣,潜水时关闭,可防止水流灌入。四肢较短,指(趾)端具侧扁的爪,

8、长而稍锐利。指(趾)间具蹼,以趾蹼发达。下颌中央有数根短的硬须。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尾基部较粗。全身被毛短而密,通体背面棕褐色,有油亮光泽,腹面毛色较淡,呈灰白色,额及头顶暗褐色,颊部白色,颊部白色,颊喉部有较为明显的纯白色斑块,四肢外侧暗褐色,内侧白色沾褐。分布栖息地及习性 半水栖兽类,主要栖息于水流缓慢、水中植物稀疏,清澈而鱼类较多的水域或河湾处。除哺乳期的母子獭外,一般无固定的洞穴。昼伏夜出,善于游泳和潜水。成年水獭一般营独栖生活,有时可见母獭带着幼仔活动。以鱼类为主食,同时也取食蟹、虾、青蛙、水鸟、水生昆虫及在其活动和取食范围内的多种啮动物等。没有明显的繁殖季节,一年四季都有发情交配现象

9、,但以春、夏季繁殖为主。常于晚间在水中露出的土石或浅水处进行交配。每胎产1-4仔,一般为 2例子。哺乳期 2个月左右。小灵猫(国家级)拉丁学名 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英文名 Small Civet别名 斑灵猫 七节狸 香狸 乌脚狸 香猫 笔猫食肉目 Carnivora 灵猫科 Viverridae识别特征 吻部尖突,颜面狭窄,耳囊背瓣上下缘均与耳壳边缘相延续,四肢较短细,会阴部有囊状香腺,雄性者略大。通体为棕黄色,额、两颊灰棕色,唇白色。眼下及棕黑色,耳内侧浅棕色。喉部和颈侧有两条黑色波状领纹,但较窄或不明显。体背有 5条连续或断续的黑褐色纵纹,往后部趋于

10、清晰。体侧毛色稍淡,有不规则排列的黑色斑点。体腹面棕灰色。四肢乌褐色,故又名“乌脚狸”。尾部有 6-8个黑白相间的封闭或不封闭的环纹。尾端的色调常有个体差异。分布栖息地及习性 广泛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多生活在浅山、丘陵台地、灌木丛、高草、山麓林缘、农耕地及村庄附近。巢穴位于乱石堆缝隙、墓穴、树洞、石洞、民房墙洞等处,洞口较狭窄,有出口 2-3个。领先行性,粪便分节,呈圆柱状,黑褐色或褐色,无固定的排粪场所。性怯懦,嗅觉非常灵敏。觅食广而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植物性食物为辅。觅食范围和食性有季节性变化。一般每年春季 2-4月份发情交配,也有 2次者,即秋季 8-9月份交配2次。一般 5-

11、6月份分娩,每胎可产 4-5仔。大灵猫(国家级)拉丁学名 viverra zibetha linnaeus英文名 Large Indian Civet食肉目 Carnivera 灵猫科 viverroidae识别特征 体形细长,四肢矮短,尾长超过体长之半,鼻吻部较法,耳短小,额部相对较宽,沿背有一列黑色鬣毛,一般终止于第一或第三黑尾环。唇部灰白色,额、两颊及头顶灰褐色。颈背黑褐色。体侧及体背的金钱斑或波形斑,在夏季明显,冬季则较为模糊。体腹面灰白色,无斑纹,尾部有 4-6条黑褐色宽环和白色窄环相间排列,尾部黑色,前肢外侧毛色较深,为暗褐色,内侧色淡。后肢毛色似地前肢。但体色、斑纹、尾环数,背鬣

12、毛的起止位置等常有季节性变化或个体差异。分布栖息地及习性 主要栖息于亚热带北缘的中、低山林缘、灌丛、草丛之中。昼伏夜出。活动的范围大小,时间长短与季节、植被、月光及人为影响等相关。活动时很机警。当其活动时,常用尾巴香腺分泌物涂擦于离地 20-30cm的小树枝、树干、草茎、石壁棱角等处,有御敌,引诱异性及领域标志的作用,有在固定场所排粪的习性,一般排在小土坑或低洼处,常形成较大的粪堆,有时可达 4-5kg。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兼食植物性食物。每年 2-3月份雌雄交配,4-6月份产仔,每胎产 2-4仔。金猫(国家级)拉丁学名别名 原猫 狸豹 芝麻豹 乌云豹 红春豹英文名食肉目 猫科识别特征 体型与家猫相似,但略大。体长 75-110cm,尾长 40-56cm,体重 10-15kg。眼大而圆,四肢粗壮,体强健有力。体毛棕红色,背呈棕黑色,背具 4条条纹。体侧色浅,有较多棕黄玟点。两眼有一白纹延伸至耳基下部,其上、下缘均具明显黑线。耳背呈黑色,耳基具灰色毛。喉和前胸部有淡黑色横纹或花斑点。头部花纹衡定,但毛色变异很大。颈、胸、腹面为浅灰棕色,尾浅黄白色,尾尖栗黑色。分布栖息地及习性 生活在温带、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中,行动灵敏。夜行性,白天多在树洞中休息。独居,善攀缘,主要在地面活动,性凶猛。主要以啮动物、鸟(雉鸡)、麂、麝、兔等动物为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