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846372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 Behavior 课程负责人:潘丽霞二、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三、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四、课程教材: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五、参考教材:1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赫尔雷格尔、斯洛克姆、伍德曼著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4程方正编著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李明德、陈维政等编著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四川大学管理学院6孙健敏、李原编著组织行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李剑锋编著组织行为管理,

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六、开课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系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课程的性质:本课为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之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由于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组织行学领域中人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存在着分歧,针对某个观点,会有正反两方面的争论,通过互相矛盾的正论和反论的形式,使学

3、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目前组织行为学的争论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上理解并掌握工作组织中各种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增强对组织活动中各种行为现象的直接感受和经验,学会从行为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组织中的管理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转变观念,真正地了解人,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中的人。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 ,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

4、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来讲,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大量借鉴了相关学科的有益成果,它把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对象组织化程度,划分为4个层次:(1)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层的单位,是组织的细胞。从人自身的角度看,人又是组织的主体,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立的人格。认识个体是了解组织行为的基础。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2)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群体是组织的基层单位,在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群体行为对组织行为有着重大影响,组织

5、行为学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做专题研究。(3)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4)对社会环境的研究。把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研究组织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领导行为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众多的领导理论。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2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求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要求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5要求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能力。十、说明十一、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十二、学时分配根据行

6、政管理系本科教学计划,本课程在四年级上期开设,总课时五十四节。具体安排如下:主要内容:第一编导论(6学时)第一章管理者的人际技能(2学时)第一节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第二节管理者的技能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体系与模型(3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分析模型第四节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第三章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与研究方法(1学时)第一节组字行为学的历史沿革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编个体行为(24学时)第一章管理的人性假设(2学时)第二章个性与行为(气质、性格、能力)(4学时)第一节气质第二节性格第三节能力第三章知觉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知

7、觉与社会知觉第二节归因第三节印象管理第四章个体决策(3学时)第一节个体决策的基本要素第二节基本的决策过程模型第三节决策偏差第五章需要、动机与激励(6学时)第一节内容型动机理论第二节过程型动机理论第三节动机的整合模型与动机理论的应用第六章组织行为学新近拓展概念:情绪、压力与满意度(3学时)第三编群体行为(12学时)第一章群体概述(3学时)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群体行为的解释第三节群体决策第二章人际沟通(6学时)第一节沟通概述第二节开发有效的沟通第三节有关沟通的当前问题第三章团队建设(3学时)第一节团队的含义第二节团队运作分析第三节有效的团队管理第四节如何塑造优秀的团队成员第四章领导(略)第四

8、编组织行为(12学时)第一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略)第二章组织变革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组织变革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影响变革的因素第三节实施组织变革第四节组织发展第三章组织文化(6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组织文化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功能、创造、维系与传承第三节组织文化的分析和测量大纲制订者:潘丽霞 大纲审定者:2005 2006 学年度第2学期教学日历课程名称: 组织行为学 任课教师姓名: 潘丽霞 课程类别: 必修课 选修课 教材名称:组织行为学 主编姓名: 张德 出版时间:1999 授课对象:贸易与行政学院 行政管理 专业 12 班 约60 人 填表时间:2006 年 2 月 10 日时数分配总时数讲课习题课

9、辅导课课堂讨论实验设计实习调查考试其他教学计划时 数54459课程总学分3课内外时数比例本学期学分3每周答疑单位数教学目的、要求: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由于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组织行学领域中人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存在着分歧,针对某个观点,会有正反两方面的争论,通过互相矛盾的正论和反论的形式,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

10、如何互相补充,从目前组织行为学的争论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要求:1要求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2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求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要求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5要求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能力。教 学 日 历周次日期教 学 方 式 及 内 容(讲课、习题课、课堂讨论、实验等)课内时数课外时数其 他(实习、参观、调查等)时数1222534第一编导论(6学时)第一章管理者的人际技能(2学时)第一节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第二节管理者的技能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体系与模型(3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第三

11、节组织行为学的分析模型第四节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第三章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与研究方法(1学时)第一节组字行为学的历史沿革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634311318第二编个体行为(24学时)第一章管理的人性假设(2学时)第二章个性与行为(气质、性格、能力)(4学时)第一节气质第二节性格第三节能力65632541第三章知觉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第二节归因第三节印象管理6748第四章个体决策(3学时)第一节个体决策的基本要素第二节基本的决策过程模型第三节决策偏差389415422第五章需要、动机与激励(6学时)第一节内容型动机理论第二节过程型动机理论第三节动机的整合模型与动机理

12、论的应用610429第六章组织行为学新近拓展概念:情绪、压力与满意度(3学时)31156第三编群体行为(12学时)第一章群体概述(3学时)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群体行为的解释第三节群体决策31213513520第二章人际沟通(6学时)第一节沟通概述第二节开发有效的沟通第三节有关沟通的当前问题614527第三章团队建设(3学时)第一节团队的含义第二节团队运作分析第三节有效的团队管理第四节如何塑造优秀的团队成员第四章领导(略)3151663610第四编组织行为(12学时)第一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略)第二章组织变革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组织变革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影响变革的因素第三节实施组织变革第四节

13、组织发展61718617624第三章组织文化(6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组织文化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功能、创造、维系与传承第三节组织文化的分析和测量复习、答疑6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的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of accountability, redress of orders and prohibitions. Strengthening the honesty and self-discipline of leading cadres honesty in politics and education work, enhance leaders ability to resis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