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840389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一、 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 1、社会性生理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成就需要等。社会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2、社会性的内容我国学者认为,社会性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2)友好相处的能力;(3)自律的能力;(4)表现与理解的能力;(5)对环境的适应能力;(6)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二

2、) 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 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慰劳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却占85%。智商高的人一般来说都是专家,情商高的人却具备一种综合与平衡的才能。而情商的核心就是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对社会事物或现象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认知的需要。但是。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等同与一般客体的认知,它是儿童主观观念(是非观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过

3、程: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理念,或记住现行社会的规则、规范,而是在了解它们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认识。换言之,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塑造”儿童,而在于为儿童形成自己的观念提供相应的材料,促使儿童自我塑造。如果能成功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中的某一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像得到滚雪球一样的提高。据研究表明,越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形成孩子的领导气质,也有利于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培养良好过硬的素质。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以后需要的知识才干。控制自我、倾听他人、与人合作等这些社会性技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必须具备的。二

4、、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一)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人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等。我国学者从知情意这一角度出发,认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1、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甚至到了四五个月还是物我不分。幼儿前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进入幼儿前期,儿童开始与周围人的交往,能进一步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于是开始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前期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能把自己和“别人

5、”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其次,语言的发展为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能够准确地使用代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标志,这时儿童已将自己完全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再次,表现在他们开始出现了“自尊心”。当儿童受到戏弄、嘲笑、不公正的待遇,或在别的儿童面前受到责骂等,往往引起愤怒、哭吵或反抗行为。2、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 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知道我是谁,我几岁了、我是男孩还是女孩,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能分辨自己的所有物。(2) 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

6、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其特点有如下两点: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年龄较小的幼儿,在自我评价时,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非常简单,他们一般把自己看成好或不好,聪明或愚笨,强壮或弱小,很难像成人一样做出全面细致的区分。 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进行评价。例如,评价班上哪个小朋友是最好的值日生时,有个幼儿说:“我和XX是最好的值日生。他值日就给我发带金边的碗,我值日也发给他带金边的碗。“幼儿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自

7、我评价才逐渐从主观情绪性趋向于比较客观。例如:有的大班孩子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识,于是说“我不知道我做的怎么样”或说“我不说”。(3) 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2、3岁的儿童已经有了独立的意愿,常常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动,常常说“自己来”。真正的独立性就是hi这样在幼儿期明显发展起来的。6、7对的幼儿在很多方面能够独立进行。独立性发展还变现在幼儿开始独立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能提出自己的 一些看法,开始独立地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此时,大部分幼儿可以较长时间地自己单独玩耍、看图画书,在生活中克服一些困难等。(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社会化主要包括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

8、力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拿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之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1、0-3岁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新生儿已有明显的情绪反应,“落地哭”就是hi由于身体不舒适而引起的消极情绪;到2、3个月时,经常对人发出的微笑则是婴儿第一个社会性行为,以后,表达情感的表情日益复杂起来,同语言一样成为婴儿与成人交往的主要手段。到了幼儿前期,儿童已经具备了各种基本的情绪体验,并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9、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儿童能比较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也能正确地领悟别人表露的情感,并作出相应的反应。2、 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在幼儿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个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儿童自己玩的高兴时的微笑;儿童对教师微笑;儿童对小朋友微笑。这三类微笑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学前儿童不同类微笑比例年龄自己笑对教师笑对小朋友笑总数次数%次数%次数%次数%1岁半6755.34738.8475.791211003岁11715

10、.233444.5929839.79749100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岁半到3岁,儿童非社会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2)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个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比例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被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3) 表情日渐社会化日常观察可以发现,3岁前儿童一般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

11、要求调解情绪表现方式,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情感。研究表明,从4岁到8岁的儿童情绪交往的手段也在发生变化,儿童运用的各种情绪交往手段的比例如表年龄语言眼色手势4岁19%79%2%8岁74%16%10%这个研究说明,4岁儿童主要依靠眼色作为交往手段,8岁儿童则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手段。(三)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而言,个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部分,还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等。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但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个性倾向。1、0-3岁儿童兴趣的产生和发展兴趣的早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

12、(1-3个月)。儿童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后,持续地维持着反应性。(2)相似性对象的再认阶段(4-9个月)。适当的刺激物(如光、声等)的重复出现能引起儿童的兴趣。(3)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这个阶段儿童对持续存在的刺激引起习惯性反应,不再注意它。当新异性刺激出现时,儿童主动做出重复性动作去认识它,以后又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客观事物,这能引起儿童极大的兴趣。2、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1)兴趣比较广泛,但缺乏中心世界对于幼儿来说,可谓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什么都是全新的,幼儿渴望认识世界,喜欢和周围的人们交流,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和时间活动都表现出同样广泛的兴趣。(2)直接兴趣较多由于幼儿年龄较

13、小,多数幼儿不会对比较遥远的事物或活动的结果发生间接的兴趣,幼儿的兴趣绝大数属于直接兴趣,即直接对当前的事物或活动过程感兴趣。(3)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期儿童的兴趣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如性别不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就不同。对幼儿都很喜欢的玩具来说,就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4)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以及智力水平有限,多数幼儿不会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而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特征所吸引。但时间稍微一长,这些外部特征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幼儿对他们的兴趣也随着失去或降低。总之,幼儿的兴趣很不稳定。(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社会性行为

14、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时间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幼儿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成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抓人、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等等。(五)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道德是人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儿童道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

15、要方面。学前儿童处于道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幼儿最初的道德意识很淡薄,只有道德感。学前儿童道德内容主要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同情和依恋父母等。表现在教育目标上就是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幼儿期的孩子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是非观念的,他们对某一行为的道德判断知识一句行为的结果而不去考虑行为的意向和动机,这一阶段儿童对事物的判断通常是全对与全错的对立的道德观。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的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of accountability, redress of orders and prohibitions. Strengthening the honesty and self-discipline of leading cadres honesty in politics and education work, enhance leaders ability to resis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