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期末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838858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257 大小: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当代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7页
《世界当代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7页
《世界当代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7页
《世界当代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7页
《世界当代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当代史》期末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当代史》期末考试重点.doc(2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当代史期末考试重点考试本无重点,老师给了,便有了重点;考试本不该猜题,老师没给,所以才有了猜题。导言名词解释:经济全球化论述题:论述二战后全球化的发展情况,及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和主要表现。第一章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历史的转折名词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论述题:1.什么是当代世界经济三大支柱?试叙述它们的宗旨和主要作用。 2.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第二章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名词解释: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冷战;遏制战略;凯南长电;“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北约”;莫洛托夫计划;华沙

2、条约组织;第一次柏林危机;简答题:1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对外政策方针。2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后果如何?论述题:1分析冷战的起因。3什么是“杜鲁门主义”、试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和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章 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名词解释:“列宁格勒案件”;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第四章 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名词解释: “旧金山体制”;“日本国宪法”;“社会市场经济”; “三环外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公平施政;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论述题:1.简评英国艾德礼政府的福利国家政策。2.战后

3、日本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3.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及其主要原因。4.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内政策及其影响。第五章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名词解释:蒙巴顿方案;四次中东战争;“非洲年”第六章 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名词解释:舒曼计划;“哥本哈根报告”;“新东方政策”; 亚非会议;万隆精神;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柏林墙论述题: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西欧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影响。2.试分析戴高乐主义。4.试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美苏最终的处理方式。第七章 从经济繁荣到低速发展的西方国家名词解释:新边疆;“伟大社会”;“滞涨”型经济危机;货币主

4、义学派;供应学派;撒切尔主义(二) 简答题1、简述从肯尼迪到里根政府美国国内施政纲领的变化及其影响。2、述评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特点、发生原因和治理对策。3.简述“里根主义”的战略思想及其表现。第八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变动名词解释: “八一九”事件论述题:1.评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内政主要政策述评。3.试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第九章 独立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名词解释:伊朗“白色革命”;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第十章 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名词解释:洛美协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新遏制战略;“星球大战”计划;“新思维”外交;史密森学会协议;牙买加体系论述题

5、:1.评尼克松主义。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主要政策述评。3.简论冷战结束后民族分离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第十一章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论述题:1.简论战后技术革命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因素。2.展现战后技术革命主要内容的标志性技术和技术群。3.战后技术革命的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试论战后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郑重声明:仅供参考2011年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名词解释21 宣政院【参考答案】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考查知识

6、点】22十三行【参考答案】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考查知识点】23法币【参考答案】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考查知识点】民国时期经济24

7、汉萨同盟【参考答案】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考查知识点】西欧中世纪商业经济和城市同盟2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参考答案】穆罕默德阿里为维护自己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建立强大帝国在1805-1849年间所进行的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富国强兵的封建改革。内容主要

8、有:经济上,发展机器工业,民族工业迅速,注重土地农业;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建立近代军队;文教,学习西方文化。19世纪40年代后期,改革以失败告终。但此次改革推动埃及统一和近代化进程,提高了其经济和军事实力。【考查知识点】19世纪埃及改革 26黑人法典【参考答案】黑人法典指南北战争后美国南部各州力图保持和恢复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制定的一系列对黑人实行种族隔离或种族歧视的法律。黑人法典使主人占有黑人劳动和对黑人使用“有节制的体罚”等特权合法化。1868年后,许多黑人法典在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下陆续废除或修改。【考查知识点】南北战争后美国黑人问题27魏玛政府【参考答案】1919年至1933年期

9、间统治德国的共和政体。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伦王朝后,1919年2月6日,国民议会会议在魏玛城召开。内容为讨论、修改和通过国家宪法草案,产生国家政府机构。艾伯特当选为总统,组成联合政府。因采用魏玛宪法,而称魏玛政府。魏玛政府在战后德国经济恢复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考查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28两伊战争【参考答案】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1980年9月22日至1988年8月20日期间以阿拉伯河边界争端为导火线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两国长期来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民族和宗教矛盾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

10、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1、埃维昂协议 又称阿法协议,即由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年3月18日,有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1905年,阿尔及利亚全境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了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1954年11月至1962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7年半艰苦的武装斗争,终于迫使法国同意谈判,以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1962年3月718日双方在埃维昂经过几轮谈判,签署法阿协议的总声明,惯称埃维昂协议。协议主

11、要内容有:自1962年3月19日12时起,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36个月之内,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是否独立;在此之前的过渡时期,阿尔及利亚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临时行政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双方政府同意的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担任;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但保留米尔斯克比尔的海军基地,租借期15年,同时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他军事基地。协议中还列有双方实行经济和文化合作的方案,法国承担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为期3年的经济援助,后者同意仍留在法郎区内。法国公司保持在阿尔

12、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并可以优先取得新租借地。同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进行自决公民投票后宣布正式独立,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2、艾森豪威尔主义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项对外政策。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近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3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3月9日由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授权

13、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3、巴鲁克计划 由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美国代表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6月14日提出的一项计划,亦称为原子能管制计划。其主要内容是:设立原子能发展总署,作为国际原子能监督机构,管制原子能的发展和利用,甚至包括原料生产,任何利用裂变材料来发展原*子DAN的违反管制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制裁;该机构可以派遣代表到各国“观察”,以确保有效的管制;该机构不受大国一致原则的约束,联合国常任理事会无否决权;在机构确立有效管制后,停止

14、核武器生产,并销毁一切现存核武器。同年12月30日,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表示同意该计划。由于这一计划要求先建立有效的管制,然后处置现存核武器,所以并不能确保销毁现存核武器,这势必有利于美国保持核垄断地位。这是巴鲁克计划的目的和实质内容。为此,苏联在1946年6月18日提出反建议,要求首先缔结一个国际公约,缔约国首先应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然后在公约生效后3个月内,销毁现存的一切核武器。但美国在同年7月1日在比基尼岛进行了战后第一次核试验,表明美国对该计划并无诚意。 4、超越遏制战略 美国总统布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1989年5月12日布什在得克萨斯州农业和机械大学发表的一次讲

15、话中正式提出。基本内容:超越遏制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目标是使苏联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美国希望苏联的改革引导它同过去彻底断绝;西方应该鼓励苏联朝着开放社会方向发展,实行持久的多元化和尊重人权;苏联拥有令人畏惧的军事力量,为了防止苏联扩张,美国必须保持强大。这一战略反映了美国对苏战略由武装对峙转向寄希望于其内部的变化,对促使后来苏联社会的剧变有很大影响。布什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超越遏制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布什上台伊始,即指定其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伯特盖茨组织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专家成立专门小组,就美国对苏政策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布什正是根据该小组提交的对苏政策审查的报告而宣布“超越遏制”战略的。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