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前的小学课本啥模样.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834272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6年前的小学课本啥模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96年前的小学课本啥模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96年前的小学课本啥模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96年前的小学课本啥模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96年前的小学课本啥模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6年前的小学课本啥模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6年前的小学课本啥模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6年前的小学课本啥模样?王先生家珍藏的“古书”,让我们了解到“新国文”的50篇课文中,最长的35个字,最短的14字。 王先生家收藏的小学课本,由商务印书馆发行,于民国元年(1912年)首次印刷,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印刷。书中载明“经教育部审定”,系小学阶段所要学习的教材,有新修生、新国文、新算术等。昨日,王先生说,书是爷爷保存下来的,大部分在“文革”时被毁了。“新国文”第二册第一课的内容全文仅为14个字:“先生讲 学生听 先读字音 后解字意”,让刚步入学堂的孩童在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同时,又记住了讲、听、读、音、字意等文字的书写和含义。全册50篇课文中,大部分为2030字,如第四十七课,“

2、鼠 耳大 尾长 嘴尖 齿甚锐 能咬物昼伏夜出 既畏人 尤畏猫 畜猫捕鼠 鼠害可免”;此外,每篇课文都有配图,均为水墨画,重点课文的配图为彩色,翻看课本犹如读连环画。 “那时的孩子肯定不需要减负,课文内容设置很有意思。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生家长刘先生读后感慨万分。(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课文就是教学目标,一篇文章,如果教得学生都说“懂了”,课文也就完成历史使命了; 而后,课文成了练习题-那是强调语言训练的时候,我的任务就是从课文中“挖”出一个个训练题,让学生练习; 再后,课文成了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品质的“模版”,我在叮嘱孩子向雷锋学习,向董存瑞学习。也不管孩子们是不是不需要去炸暗

3、堡。 如今,新课标使我明白,课文是孩子精神的家园,是孩子进行语言实践的天地。 如今,我隐隐约约感到,课文其实是一种个性。个性的作者,个性的文章,个性的孩子,个性的老师。我得注意文章的个性,作者的个性,孩子的个性,老师自己的个性。课文,我想说这关系挺杂,似乎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也许有这么一天,我会说:“课文,其实。”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了初中语文课本中的100篇基本课文,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 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了108篇(首)基本课文。从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看, 规定基本 课文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

4、改革 的深入,规定初中语文基本课文已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一、基本课文的组合存在一些弱点。 作为整个初中语文的基本课文,应形成一个较为完美的组合,教师才好教,学生才好学。不管是前100篇还 是后108篇基本课文,在文言与白话、文章与文学、汉语作品与翻译作品等组合方面,是较为理想的。但在以下 两个组合方面,却显出一些弱点。 (一)在反映古代、现代和当代生活方面,组合不当。 基本课文既要反映古代生活,也要反映现代和当代生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中指出:“要重视选取反映建国以来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在前100 篇基本课文中,除 反映国外生活的11篇文章外,另89篇

5、中,反映辛亥革命前生活的为23篇,辛亥革命至建国时的为38篇,反映建 国以后生活的只有28篇。在后108篇基本课文中,除去反映国外生活的9篇外,另99篇中,写辛亥革命前生活的 为37篇,写辛亥革命至建国时生活的是42篇,写建国后生活的是20篇,约占20。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基本课 文中反映建国以来生活的课文所占比例过小。 (二)在训练功能方面,组合时的层次性、系统性不强。 不管是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训练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际是剧本),基本课文应体 现出分层次、成系统的组合功能,不能成为彼此不相干的、杂乱无章的大杂烩。细究前100 篇基本课文或是后 108篇基本课文,发现它们在训

6、练功能方面,层次性、 系统性不强。如剧本类的基本课文,前100 篇中是 白毛女选场龙须沟选场,后108 篇中将龙须沟选场改为陈毅市长(第五场)。以上 所选的都是属于多幕剧,而教材在介绍戏剧知识时提到了独幕剧、喜剧、舞剧等知识,如将其中一篇换成另一 类的,层次性、系统性就强一点了。又如,基本课文中有10多篇说明文,都是属于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 程序性说明文没有一篇,明显地表现出训练功能的不全。 二、基本课文中易于学生写作时模仿的文章较少。 初中语文基本课文,应体现两个特色,一是利于学生阅读训练的需要,二是利于学生写作时模仿、借鉴的 需要。 从总体上看, 所规定的100篇或108篇基本课文,基

7、本体现了第一个特色,但不能很好地体现第二个特 色。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初中学生要“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 的应用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学生要“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 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从两次大纲的规定看,除对记叙文要求不同外,对其它文体的写作要求较低, 能写“简单的”“一般的”即达到要求。 从指导初中生写作的实践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知(阅读范文)仿(模仿范文)创(带一点自己的 特色)。其中,“知”是前提,如果“知”的东西太复杂,则不易他们模仿和创新。所以说,基本课文中,必 须有可供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写各类文章

8、时模仿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必须符合大纲中学生写 作的要求,必须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求全部是这些课文)。但基本课文中,阳春白雪的多,下里巴人 的少,这就使学生写作时有时缺少合适的“模特儿”。例如,教材中规定学生写驳论文,基本课文中,前100 篇里只有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这篇文章背景复杂,政治色彩浓重,既驳论点,又驳论据,文末又 有补充论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已是不易,模仿谈何容易?何况是刚学写驳论的初二、三年级学生!后108 篇 中增加了一篇驳论文俭以养德,采用了驳论证的批驳方式,这种批驳方式,也不适合刚写驳论文的学生模 仿。如在基本课文中,添加一篇单纯驳论点或驳论据的短小驳

9、论文,且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则老师易教、学生 易仿了。 三、以基本课文为中考范围影响能力培养。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同一省市、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县(市)的初中采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了便于组 织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考试,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中考语文试卷以基本课文为范围。在这一政策 影响下,为了追求分数,有些学校出现了初三年级只讲基本课文的现象,复习时也只复习初中阶段的基本课文 ,系统的教材在毕业班那儿受到肢解,一些重要的非基本课文被抛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然,这种现象主要是应试教育思想造成的。但如不规定基本课文,也许不会导致出现以基本课文为考试范 围的政策和只教、只复

10、习基本课文的做法。 四、规定基本课文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有人认为,规定基本课文,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看看各地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结论却是学生语文学 习的负担日重一日。其原因有: (一)基本课文中可考的东西太多。一篇七八百字的基本课文,别看短,但需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主题结构、连贯照应,作者、体裁、背景,某个标点的用法、某个句子的妙处、某段话的理解,等等。有的答 案(并且是“标准”的)长达一二百字,学生要掌握这些,所花的时间比背下这篇课文要多得多。一学期讲读 语文的时间(除去写作)一般只有80课时,即使只教基本课文,多数学生也不敢说“学好了”。 (二)需对基本课文进行补充。对初中

11、一二年级而言,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一般主张不只考“基本课 文”,测试题在广度、深度上有时超过教材要求,因此,教师不再拘泥于基本课文。如苏教版初中第二册语 文第二单元,编进了两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这两则消息的第一则是基本课文。在课后的练习中和单元“引写”中,介绍了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 语、主体、背景、结语”,但作为课文的这两则消息,都没有这完整的结构,而这“结构”是考试的重点,因 此,教师从应试角度或从培养能力角度考虑,必须找一篇结构完整的消息让学生学习。五、基本课文不适应初中毕业生就业需要。 我国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主要是农

12、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升学而要立即就 业。初中语文教育,既要考虑到升学学生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就业学生的需要。作为初中语文的基本课文,也 要注意到升学学生与就业学生的需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中,实用文的数量较少。 从准备就业的角度看,学生需要的是阅读大量实用文和写一般实用文的能力,但基本课文却不能满足这些学生 的需要。 六、基本课文捆住了教材编写的手脚。 编写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各地提出了许多意见。如有人主张不用目前采用的这种“文选”式教材,而 采用与数理化教材类似的形式有系统地解说知识、训练能力,而根据需要选入范文,让范文作为“例题” ,为解说知识、训练能力

13、服务。但如此就不能把基本课文全部用作范文了,这种设想只好搁置一旁。 又如,有人主张设计一个多元语文教材体系,包括一个主系,两个辅系。一个主系即能力训练体系;两个 辅系,一是以语文知识及其相关的文化常识构成的知识体系,一是以文学作品构成的文选体系。这种设计,意 欲打破以书面语言形式表意的课文为体系来编教材的模式,克服以往教材重文(文字、文学、文章)轻语(口 语)的毛病。这种教材设计者认为,文选体系的语文课本着重选取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同现代社会生 活之间有着较大的时差,使课本难以摆脱滞后于现代生活的被动状态。如规定基本课文,而且占了课本的大半 ,就会使这种设计者无法突出自己的教材特色。 叶

14、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选古今现成的文章作教材,这虽已成习惯,其实并不一定是好方法最理想 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题材,分门别类地写出许多文章来,代替选文。”(关于国文 百八课)在现在语文教学改革步伐加快的今天,仍规定数量较大的基本课文,难使教材编写园地里百花齐 放。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基本课文的规定已渐露一些弊端。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有必要对基本课文作 适当变动从数量上、组合上、学习和考试要求上进一步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中已对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做了较大的变动,以后又进行过微调。这是正确的。) 在以后条件成熟时可以取消基本课文的规定,

15、而且这是主要的、必要的。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瘟神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