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校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833569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校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校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校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校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校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校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校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华大学2003年度教育质量年度分析报告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自1993年我校明确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以来,初步拟定了“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从1994到2002年,是我校调整结构,奠定基础,初步实现向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过渡的九年,我校已顺利完成创建一流大学第一阶段的工作。从2003到2011年,是我校实施第二个九年发展战略,即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力争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九年。这个九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是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最关键的质变阶段, 2003年是第二个九年的开局之年,为着力解决好规模与质

2、量、教学与科研、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跨越式发展与扎实迈进、以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我校明确提出了24字基本工作方针,即: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规范管理,重点突破,开拓创新,跨越发展。为了实现我校“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总结过去教学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通过讨论确立我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形成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主题,适度控制培养规模,着重提高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机制。进一步加速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转变,并建设一支适应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要求的全方位、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完善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一、

3、改革本科保送生选拔模式,探索自主招生方法,本科招生质量继续领先2003年,我校招生工作再创佳绩。按实考分统计,清华大学录取了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8名理科高考第一名,70%以上的各省理科前10名被清华大学录取,高分段考生汇集清华,国防定向生全部按考生第一报考志愿录取,志愿率达到了100,理科生源质量继续走高。同时,近几年清华文科的发展吸引了一批文科高分段考生,文科在各省市的调档线有大幅度提高,文科生源质量大幅上升。“非典”的到来影响了招生人员与考生面对面的咨询活动。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帮助考生填报志愿,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我校以服务考生为宗旨,推出了通过网络及时发布招生信息、每天开通网上

4、咨询服务、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开通网上预报志愿活动、开通网上录取结果查询活动等多项措施。2003年,我校选择江苏和浙江两省开展保送生选拔的改革试点,增加了专家面试环节,提高了保送生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自主招生条件,邀请部分优秀文科考生到校参加自主招生考生选拔冬令营,通过综合笔试和专家面试,发现和确定了一批具有优秀素质的考生,给予他们10分或20分不等的优惠降分认定资格。目前,2004年的保送生和自主招生工作已经开始,在2003年招生改革的基础上,我校制定了新政策,对全国各地符合条件的保送生和自主招生考生开放了大门,允许学校推荐和个人自荐。至2003年12月中旬,已收到全

5、国各地推荐的保送生和自主招生候选人材料共3000多份,目前已经确定其中590多人将进入2004年1月的冬令营选拔。二、按大类培养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得到很大发展按大类培养,就是从传统的以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培养为主,转变到综合学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在2002年经管学院已经开始按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基础上,信息学院、理学院从2003级本科生开始实行按大类培养,部分学院平台课已经开始上课;人文学院的大类培养计划在2003年入学的文科实验班中开始试行,实验班一、二年级实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三、四年级按照哲学、

6、史学、社会学专业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前两年强化共同基础,展宽专业口径,同时防止简单加法,避免负担过重。以人文和社科经典类课程为主线,辅之以文化素质课程和科学技术类选修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平台课程除校级必修课外,包括文理交叉课程,文史哲、社会学大类核心课程,逻辑与方法论类课程以及基原性课程,占课程总学分的60;理学院理科平台课及其大类培养方案实行“理科平台、学分管理、按系招生、系间流动、兼顾学生志向”的模式。前一年半,统一人文社科及理科平台教育;后两年半,分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平台课(61)、专业主修(29)、专业选修(10)构成。理科平台课程设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的课程,并参

7、考巴黎高师“重数理基础”的某些做法,体现了加强“数理基础”的培养特色。在试行统一平台的情况下,设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四个主修专业,在完成平台课学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志愿,继续完成各主修专业的最低学分要求者,可以在理科各系范围内流动,为学生自主发展留有余地。信息学院的大类培养在“按系招生,按系管理,按院培养”的前提下,构建具有各专业公共知识基础的学院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行学院统一要求基础上的专业选择和学生选择机制。培养方案框架结构校、院、专业分层次、有融合,和而不同,宽厚有度,即学院统一要求、专业各有特色,低年级趋同安排、高年级自主选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工程

8、基础,强化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并适当加强信息类公共专业基础,高年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或改变专业方向。2003年,在原有的数理基础科学班和中外文化综合班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新增化生基础科学班、文科实验班等交叉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国防和定向在校生规模均已经超过300人。三、在国内率先开设“新生研讨课”2003年,我校率先在国内推出新生研讨课计划(Freshman Seminar Program)。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我校明确提出教育教学改革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通过对国外一些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体系考察,我们了解到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在教育理念方面,注重

9、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训练基本研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方面,强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和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的精神。这与我们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从而使如何将研究融入到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新生研讨课旨在为新生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启发新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初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新生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建立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

10、的学习模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它还为新生与教授沟通创建了一条新型渠道,为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机会,缩短了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它使新生在大学一年级这个特殊的至关重要的人生转折期,能够有机会亲耳聆听教授的治学之道、为人之道,亲身感受他们的魅力风范,确立为学为人的目标。同时,教授也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新生研讨课是由知名教授专门为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每班限制在15人以内。主要教学方式是,学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协作训练。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授课方法,以师生互动、小组探讨、探索学习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1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它是我校由讲授型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尝试,也是学校进一步要求各位名教授继承我校既教书又育人优良传统的一个具体体现。在首批开课的教授中,有受人尊敬的院士,“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代表我校高水准教师队伍的学者教授。2003年秋季学期共开设31门,2004年春季计划开设39门,其中包括顾秉林校长在内的8位院士组织了不同题目的研讨课程。四、以精品课建设和教学名师培育为重点,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是确保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环节之一,建设一

12、批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上能体现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示范性课程是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采取的措施有:加强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作业、实践训练、考核以及教材等六个主要教学环节的改革和规范化建设。鼓励教授、副教授承担课程讲授特别是基础课教学工作;规范讨论课设置,要求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都要配备助教开设小班讨论课,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开展交互式、参与式的教学讨论;规范作业管理,把习题、案例和训练项目的设计和管理水平列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大课程设计、项目训练等实践环节的比重,本科生参加SRT活动的比例增加到50以上;进一步规范课程考核,加强阶段考察,推进考试改革,提倡多样

13、化考核方式;加强教材建设,采取专设岗位和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等方式支持精品课程的教材编写和出版,扩大国外优秀教材和参考书的引进。通过组织对已经立项建设的本科精品课程105门进行中期考核,发现了其中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队伍整齐、教学要素完整、教学效果优秀的精品课程,以及一批热爱教学、学科造诣深厚、学术成果丰富的优秀教师。2003年,教育部和北京市首次开展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的评选,我校有5名教授获得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嘉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之首;6名教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分别有9门和19门课程被授予全国和北京市精品课程称号,获奖总数均列全国和全市第一。结合本科教学情况,提出加速建设

14、一支适应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要求的高素质、责任心强、全方位的教学队伍的目标,包括讲课教师队伍、教务管理队伍以及教学辅助人员三支队伍的建设任务。本年度主要进行队伍状况分析,通过与人事处协商,出台了公共基础课教学附加津贴方案,为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争取到了一些附加津贴。五、推进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水平2003年,我校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14177人(不含留学生),其中,国防定向生330人,核能定向生365人,二学位学生1027人,学生培养出现多样性。自清华与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办学后,2003年协和新生并入我校统一招收、两年半基础课教学纳入医学院统一培养自我校2001年春开始本科生转系工作以来,每年都

15、有100多人成功转系。新的培养方案给学生留有很大的自主选修空间,为学生构造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了机会。然而,学生类型的多样性、学生培养方案的柔性向学籍和教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为此,学校为配合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水平。完成全校范围的转系生问卷调查和在校生对双学位的需求调查,为今后转系工作更加有效开展提供了部分参考,也为今后设置双学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在原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上,为了促进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构建研究型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自主选择空间,围绕教学改革需要进行了多项管理功能的开发。 今年春天突发的非典疫情给全校教学管理提出了很大挑

16、战。针对非典疫情的变化,根据教务信息系统的基础教学数据,教务处制定了科学的三级教学预案,并带领全校各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动态调整教学方式、教师力量、上课人数、考试时间、上课教室等,沉着应对变化的疫情,保持了全校教学有序进行,稳定了师生的心态。严格、有序、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队伍经受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为我校取得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六、教学质量状态分析我校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开展了多方位调查,下面,以这些数据来评价说明当前教学质量状况。2003年秋季学期,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收集到每一个同学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教务处推出了一年级本科生课程网上教学评估的新举措,在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意识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为下学期全面实行网上教学评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它课程仍然采用问卷评估。本次调查覆盖全校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的全体任课教师,且第一次对816周开设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发放的调查问卷有三大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