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三套)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02809135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1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爱这土地》教案(三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三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三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三套)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三套)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爱这土地》教案(三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爱这土地》教案(三套)(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2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3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能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二、教学

2、新课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

3、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2请同学们听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深沉。3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明确: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

4、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4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

5、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教学提示】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意象

6、象征意义土地繁衍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教学提示】象征: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3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画卷,已有动荡之势,当作者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

7、不绝的沉重雨滴”等。【学法指导】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

8、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

9、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

10、,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可取之处从朗读诗歌入手,培养了学生的现代诗语感,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认识与把握,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抗日战争缺乏一定的理解,难以体会作者寄寓在土地中的深刻情感。我爱这土地教案(二) 【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3.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能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

11、、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关于土地,端木蕻良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的土壤是香的。我想唯有对土地家园深深眷恋的人,才会有如此敏锐的嗅觉,闻到泥土的芬芳。无独有偶,诗人艾青也曾这样向土地表白:我爱这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感受那炽热深沉的情怀。二、写作背景介绍。通过读文段、看图片引发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三、“读诗”我能行。(出示朗读提示)1.老师配乐范读。2.学生酝酿感情,组内诵读。3.展示点评,生生互动:“给你锦囊”或“为你点赞”。(“送锦囊”和“点赞”都要落实到具

12、体的词句)过渡:下面我们走进诗的字里行间,通过“品诗”去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引出下一个环节)四、“品诗”我能行。屏幕出示思考交流:1.在诗中,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应该都紧扣作者“爱土地”而写,它们分别有什么特殊含义?(注意这些词前面的修饰语)2.哪些词句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组内交流后再展示)结论:1.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特殊含义(即象征意义):土地遭受侵略践踏的国土河流、风反抗精神黎明光明未来2.分析“常”、“应该”、“嘶哑”、“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词句,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过渡:当年的战火牵动着的又何止作者一人,接下来,我们来读另一首诗。(引出下一个

13、环节)五、“品读类文”我能行屏幕出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思考:1.哪句诗最触动你?为什么?2.既是“类文”,有何相同点?过渡:有多少个爱国者,就有多少个对土地的抒情者,下面我们也来“为国写诗”。(引出下一个环节)六、“为国写诗”我能行。1.鼓励学生以抗日战争或当下为背景写“三行情书”,抒发对祖国的热爱。2.展示并点评学生所写的诗歌。七、课堂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结束语:同学们,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养育了我们,不管何时,我们感恩她、守护她,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声音我爱这土地。建议再读我爱这土地,用充

14、满感情的声音,表达我们心中对土地的热爱!八、布置作业。积累抒发爱国之情的诗歌,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教学反思我爱这土地教案(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教学重难点】1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

15、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二、资料助读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被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在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