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素材(人教选修)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02775169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素材(人教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素材(人教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素材(人教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素材(人教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素材(人教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素材(人教选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1课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素材顾颉刚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吴县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诚明文学院等校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

2、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应毛主席、周总理之请,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等。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徐旭生徐旭生(18881976)原名炳昶,后以字行。笔名虚生等。河南唐河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早年留学法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研究员等职。夏文化1977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在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闭幕式上讲话时指出:“

3、夏文化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有人以为仰韶文化也是夏民族的文化。纵使能证明仰韶文化是夏王朝的祖先的文化,那只能算是先夏文化,不能算是夏文化。夏王朝时代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能称为夏文化。不仅内蒙、新疆等边区的夏王朝时代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不能称为夏文化,如果商、周民族在夏王朝时代与夏民族不是一个民族,那只能称为先商文化先周文化,而不能称为夏文化。”随着二里头遗址大规模发掘工作的开展,发现这个遗址的文化层堆积相当典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因此,夏鼐同志于1962年将它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以后二里头遗址不断有重要的新发现,夏鼐同志在碳14测定年代与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中把它正式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4、洛阳铲20世纪20年代,河南洛阳邙山盗墓之风盛行。当时,盗墓者用厚实锐利的钢锨在地上捣出方形洞穴,鉴别锨头沾带出来的土样,以此寻找墓穴。但钢锨经常带不上土来,也不能探得太深。邙山南麓马坡村的村民李鸭子,家境贫寒,以刨古墓为生。1923年,他到孟津县赶集,见集上搭棚子的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坑插棚杆。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时就带出不少土。李鸭子琢磨,用这种铲子探墓肯定比钢锨效果好。于是,他用纸贴着铲子撕出一张图样,回家后找铁匠打造了一把类似的铲子。一试,U形的铲子果然好用。每次带出三四寸深的土样。铲子的柄接长了,地下几米、十余米的土都能带上来。不久,这种铁铲在盗墓者中间流传开来,并

5、有了一个特殊的名称洛阳铲。老练的盗墓者,通过眼观鼻闻手搓,从土的颜色、结构、包含物,就能知道地下有没有墓葬,是什么年代的墓葬,墓穴有多大等。后来,“洛阳铲”被运用到考古发掘中。这种用洛阳铲进行考古探寻的方法,称之为铲探。今天,虽然考古发掘中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但“洛阳铲”依然是考古工作者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二里头遗址的地理环境、沿革和现状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的东部。西距洛阳汉魏故城约5公里、隋唐东都城约17公里、洛阳东周城约24公里,东距偃师商城约6公里。这一带北面有邙山,南面是伊阙,西部的周山与豫西的丘陵地相连,东部岗峦起伏连接着嵩山,四周环山,中部是狭长形盆地,境内有伊、洛、

6、湹、涧四河,沟渠纵横,适于农业耕作。洛阳盆地背介黄河,面对汝、颖;东行出黑石关、虎牢关直达郑州,连接华北大平原;西行出函谷关和潼关可抵西安,连结八百里秦川。洛阳盆地位居其间,山河控戴,制约四方,形势极为险要,这里不仅适宜人类休养生息,而且也是历代建都和兵家必争之地。二里头遗址隶属河南省偃师县,为古代豫州之地。国语周语记:“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记吴起列传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这里是夏代都邑的所在地。诗经商颂记:“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史记殷本纪正义记:“亳,偃师城也。商邱,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商汤灭夏桀以后,也在这里建都。周武王克殷以后,曾

7、在这里偃旗息鼓,稍事休整,故称此地为偃师。及至春秋为东周畿地,战国属韩,秦为三川郡,汉隶河南郡,三国时归魏,西晋入缑氏,北魏复置偃师,以后时入缑氏时为偃师,北宋以后一直设置偃师,古时曾多次为京畿要地。洛河源于陕西,流经河南西部诸县进入洛阳,汇集涧河、湹河以后经偃师,至巩县注入黄河。二里头遗址北临洛河,在遗址南面有一条东西向的干渠,据说是洛河的故道,现河道是北魏以后改通的。二里头遗址南部分布有仰韶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取用临近洛河的流水。伊河源于熊耳山和外方山之间,流经栾川诸县过伊阙入洛阳,再东北流入偃师县,自二里头遗址以南3公里处通过,至岳滩附近注入洛河。如今二里头遗址恰好

8、坐落在洛、伊之间的夹河滩上面。这里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北边树木成林,南面苇草盖地,自然环境十分怡静。二里头遗址的范围很大,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二里头村北滨临洛河,村东地势低洼,西、南两面地势较高,村南有一高大土冢。圪垱头村位于二里头村的东南面,相距约075公里,村东地势低洼,以西全部为高地,圪垱头即西来高地尽头之意。四角楼包括六个小村落,分布的位置是西起西喂羊庄、四角楼和凤岭砦,经老四角楼、新庄至下王村,略呈半圆形。村以南地势低洼,村以北全部为高地,与二里头以南的高地相连,两村相距约1公里。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三村略呈鼎足之势,北、东、南三面地势低洼,中部地势高并与西部高

9、地相连,平面略似半岛形状,占有耕地约为4 500亩,现在居住人口近万人。这片高地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较北、东、南三面高约23米。在高地东南面的断崖上,暴露着二里头文化层和大量的遗物。二里头村北地面遗留有零散的二里头文化陶片。这里的田间地头普遍暴露有二里头文化遗物,地面下堆积着二里头文化层。这片高地一般为海拔102米,在高地上有四块隆起的地段,其中最大的一块在圪垱头和四角楼之间,即遗址的中心地带,面积约为120 000平方米,较四周高051米,为宫殿基址分布区。一块在二里头村东南面,面积约为20 000平方米,高约05米;一块在圪垱头村北面,面积约10 000平方米,高约05米;为中型墓葬分布区

10、。另外一块在新庄村以南,面积较大,高115米,发现有冶铸青铜器的遗存。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经过正式发掘自1959年秋季开始,至1978年春季告一段落,共计二十次。工作分前后两个阶段。1959年秋季至1964年春季,发掘九次。前三次为试掘,发掘地点较多,力争对二里头遗址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六次主要是清理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东半部分。1972年秋季至1978年秋季,发掘十一次。前五次主要是发掘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的西半部分,中间三次是钻探和发掘几座中型墓葬,后三次发掘第二号宫殿建筑基址。通过上述发掘,我们对二里头遗址有了全面的了解。该遗址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2公里余,地下普遍堆积着四个时期的文化层。遗

11、址中部为宫殿分布区,已探出34块夯土基址,发掘了其中最大的2座,即第一、二号宫殿基址。遗址北部发现有烧制陶器的窑址,南部发现有铜碴、陶范和坩埚残块、北部和东部发现大量骨料和制骨工具。中型墓葬主要分布区在二里头村东南和圪垱头村北的高地上面。二十个季度的工作获得大量的文化遗物,其中完整和较为完整的有石器375件、骨器1 006件、蚌器179件、陶器689件。特别是这里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和玉器,多为前所未见,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文化遗物。二里头遗址是一处都邑故址,现在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国务院颁布法令,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二十年来的发掘资料,内容相当丰富,然而与整个遗址相比,过

12、去的工作还是很有限的。从发掘面积方面来看,二里头遗址总面积约为400万平方米,过去二十次发掘共揭露2万余平方米,不足总面积的1%。从发掘区方面来看,过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区,其他区的工作很少,甚至有的区还没有开展工作。另外,二十次的发掘工作主要是发掘了2座属于三期的宫殿建筑遗址和一部分中小型墓葬,至于一、二期有无宫殿建筑,宫殿外围有无防护建筑设施,四周手工业遗址的具体内容如何,与遗址相应的大墓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还没有来得及考查,还有待今后的工作去探索。学术观点20世纪3080年代探索夏代文化的十种意见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这五十年中,学术界根据日益增多的考古资料,探索夏代文化主要形

13、成了十种意见:即1仰韶文化为夏文化说;2龙山文化为夏文化说;3灰色绳纹陶文化为夏文化说;4河南龙山文化为夏文化说;5齐家文化为夏文化说;6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为夏文化说;7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为夏文化说;8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为夏文化说;9二里头文化全四期为夏文化说;10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或其某个类型与二里头四期文化为夏文化说。当然这十种意见中,许多意见都带有科学的假设和试探的性质,作者本人并未作为定论,而且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积累,有些意见或者已经放弃。但是即使如此,这些意见在整个夏文化的探索史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意见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在探索夏文化的发展史中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尊重。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