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浙南经济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277303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浙南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浙南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浙南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浙南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浙南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浙南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浙南经济(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浙南经济胡葛福 柳向阳 浙西南是浙江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2003 年全省人均 GDP最低的四个县:庆元、景宁、泰顺、文成均在这一区域。如何选择合适路径,加快这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主要方式之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依托这一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来集聚人气,带动第三产业,实现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发展旅游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里所说的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为目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村环境三者合为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

2、;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古老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情、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它迎合了近几年来兴起的“生态旅游” 、 “绿色旅游”的时尚潮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一浙西南山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分析由于区域条件较差,长期以来,浙西南地区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区域环境受污染程度较低,生态保护良好。浙西南有着“浙江绿谷,天然氧吧”的美誉,庆元县的森林覆盖率达 82.9%,景宁县森林覆盖率达78.8%,均位全省前例。另外因为距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交通路线长、道路等级低,造成这一区域信息闭塞,被现代文化同化的程度较低,原古文化能够得以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庆元方言

3、是中国目前保留唐代古音最完好的语言。古文化、古建筑、各种古典的风土人情在这一区域均保存的较为完好。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山川风光,为浙西南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人文资源优势明显(1)畲乡文化畲乡人口在浙南闽北地区较为集中,景宁是我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文化和畲乡风情在这里尽显风采。畲族文化自成体系,特别在歌舞、服饰、婚俗、饮食、手工艺品等方面都跟西部少数民族有很大的不同。畲族山歌曲调高吭,假嗓发音独树一帜;以悠荡步为基本动作的畲族舞蹈动作优雅欢畅,表现力强;以手编彩带为代表的畲族工艺品技艺精湛,色彩协调,深受人们喜爱。畲族风情则体现在婚俗表演上,畲家婚礼集歌舞文化、服饰文化

4、、饮食文化、风土人情之大成,其表演性和群众参与性强,游客可作为婚礼上的任何角色参与活动,在娱乐中感受畲乡风情的魅力。(2)香菇文化庆元县是世界香菇生产的发源地。庆元、龙泉、景宁三县种植香菇的历史源远流长,蕴育了浓郁的香菇文化。发明种植香菇“砍花法”的香菇鼻祖吴三公之庙就座落在庆元百山祖脚下,是全国百万菇民和食用菌专家朝拜的圣地;全国惟一的香菇博物馆和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市场座落在庆元县城;近年来,展示各种食用菌不同烹饪方式的“百菇宴”深受广大客人喜爱;以菇民生产生活为表现内容的庆元“二都戏” ,景宁“英川乱弹”等地方戏曲,至今仍然活跃在广大农村的庙会、祠堂等舞台上,其表现内容纯粹取自民间,表现方式

5、为地道的下里巴人,自然另有一番风采。(3)廊桥文化廊桥被称为古典桥梁的活化石,其中以木拱廊桥最为少见,现只在庆元、泰顺、景宁等地有少量保存,庆元县目前保存完好的木拱廊桥有 22座,泰顺 7座。庆元月山村的“如龙桥” 、五大堡乡的“兰溪桥” 、泰顺的“三条桥”是木拱廊桥中的绝品。随着反映廊桥的各种电话卡、明信片、画册的发行,廊桥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各地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廊桥列为世界濒临绝迹的遗产,庆元、泰顺等地积极为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随着廊桥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梦幻廊桥”品牌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4)红色文化庆元、景宁、泰顺、文成均为革命老区县,当年是中国工农红

6、军挺进师活跃的地方。粟裕、刘英亲自指挥的庆元“斋郎战斗”被载入军史,被粟裕誉为“关键一战” ;景宁、文成、泰顺等地红军墙、红军洞等陆续被发现,红色遗址在浙西南一带分布较广,如今也成为良好的旅游资源。2自然资源特色鲜明(1)自然保护区众多浙西南山区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泉凤阳山庆元百山祖”自然保护区、泰顺乌岭自然保护区;庆元、景宁均通过了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有庆元布子峰、景宁草鱼塘、文成铜岭山等省级森林公园,是全省生态保护最好的区域。龙泉凤阳山顶峰黄毛尖是华东地区第一高峰,山上终年云雾缭绕,四季鲜花盛开、景色十分迷人;百山祖上曾发现第四纪时代的生物“百山祖冷杉”和世界十大濒危动物“华南虎”

7、 ,使庆元百山祖闻名遐迩。四大省级森林公园植被保护良好,林相秀美,生物垂直分布明显,既是休闲圣地,又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科考者首选的野外基地。(2)水文景观丰富浙西南山区是华东地区几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瓯江、闽江均发源于庆元百山祖,温州人所仰目的飞云江源头则在景宁县境内。整个浙西南山区水文景观十分丰富,溪流众多,源短流急,水流冲刷出许多鬼斧神工的瀑布景观,如景宁的大际雪花祭、文成的百丈瀑等均十分壮观。庆元百山祖的“冰瀑” ,每年均吸引着上百名摄影家冒着严寒前来采风。(3)古迹保存完好在浙西南诸县的广大农村中,散布着一些保存十分完好的宋、元、明代古建筑和一些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的古村落。如庆元县大济

8、历史文化村,宋代二百年间曾出过 26位进士,又称“进士村” ,南孔子神像曾在该村供奉八年,至今该村古民居还张贴着当年朝廷下发的进士“黄榜” 。景宁大际乡时思寺,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 年) ,属国家级文保单位,为江南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式布局的古建筑群,是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建筑奇观。这些古民居、古村落,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二浙西南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必要性分析1当前我省正处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期2003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18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4708元,位列全国第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已从基本消费型逐步向以住房、旅游、文化为主的享受消费型转

9、变。2003 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36.6和38.2,文化、教育、旅游支出比例明显提高。2003 年我省旅游业总收入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8.34%,列全国第五。可以说,旅游经济在我省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1年 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明确提出了“规划建筑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旅游度假区”的工作任务。2004 年 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 ,提出“支持和引导农家乐旅游区的建设、农业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农民旅馆、农村特色餐饮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加速脱贫致富。 ”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10、,人们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居民空前追求返璞归真,亲近泥土,乡村旅游已成为 21世纪都市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一种流行趋势。我国 2002年南京“五一”期间 10下访乡村田园、南充市蔬菜之旅接待几万人,烟台长岛县“渔家乐”每年接待游客 20多万人次,这些实例证明了乡村旅游已迎来了高速发展期。2发展乡村旅游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

11、灵活的特点。同时,农民依旧保留这些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治理成本低、产权回报直接。农民作为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投入自主经营,创造财富,从乡村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而导致贫困的问题。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 6到 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未来五到十年我省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格局不会改变,就业压力将持续增大,而乡村旅游具有“离土不离乡”的特点,可以为大量文化程度不高、技术能力缺乏、家庭依赖大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近年来,农副产品产量增长很快, “绿色食品” 、 “无公害食品”生产渐成规模,

12、但由于交通不便,保鲜困难等原因,农产品产销矛盾一直困扰着农民,如丽水的柑桔、庆元的锥栗这几年都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消费者直接到产地享受“原汁原味”的农副产品,不仅解决了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的问题,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3发展乡村旅游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1)加快城乡之间人流物流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游客定位是城市居民。厌倦了被钢筋水泥、汽车尾气、噪声污染的生活环境,以及背负的生存和工作的巨大压力,城市居民热切渴望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到乡村享受奇特的山水风光,清新的田园景色和浓郁的乡土文化。 “吃、住、行、游、购

13、、娱”是旅游的六要素,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必然带来大量的消费,形成人流带动物流和信息流的效应,最终有效推动城市财富向农村的转移。(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对住宿、餐饮等生活条件提出要求,从而促进广大农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道路整治、河道清理、改水改厕、垃圾填埋等,客观上加快了农村的发展。(3)加快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 思想观念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乡村旅游成为城乡之间思想观念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的平台。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是为寻找失落的清静空间和远去的古典文化,农村农民在提供纯净的空间和演绎古朴的乡土风情的同时,也接受城市居民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意识。知识的积累和观念的更新能

14、更有效地推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之,城市化的进程与城市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密切关联,相辅相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民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对城市集聚、辐射作用的积极回应,反作用于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4发展乡村旅游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浙西南一流的生态环境成了浙江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和改善环境无疑是个核心问题,乡村旅游业能够较好地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首先自然的农村特色和淳朴的乡村风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农民在参与旅游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很快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保护生态意识。其次,乡村旅游的开发、生产和消费主要依靠稍加改变的现实物质基

15、础,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并且其发展动力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生产系统和乡村生态系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的生产过程。国际上如日本的观鸟旅游、澳大利亚的牧场旅游、德国的“森林轻舟”旅游等都是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典范,丽水莲都开发的九沟桃花节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三浙西南山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1概念认识不足,思想观念陈旧对浙西南而言,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而乡村旅游对许多人来讲更是完全陌生的。由于认识不足可能会产生了众多思想误区:一是将青山、绿水、纯净的空气定位为旅游资源,有人认为是“痴人说梦” 、 “存在几千年,未见一分钱”等等;二是对乡村旅游业

16、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乡村旅游只是传统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只能吸引少量好奇心强的闲散游客驻足一二,难以形成气候。另外在政府层面上,至今尚没有对乡村旅游做出科学的规划、详细的论证和理论性的分析,因此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尚未真正树立起来。2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欠缺浙西南地区北距上海、杭州,南距福州、厦门,交通线都很长。近几年来,县外进入县城的交通状况有所改观,但县城到各景点的公路等级很低, “行大于游”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村的食宿条件跟不上去,容量小、卫生条件差是餐饮和住宿中的两大问题,休闲娱乐设施不足,游客游兴不浓,购物开发没有针对性,缺乏创意。3政府各自为政,缺乏区域协作浙西南乡村旅游的各景色布局分散、重复较多,如古廊桥资源,在庆元、泰顺、景宁各县都有分布,且特色各异,各有所长。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自我吆喝,各县市之间缺乏协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既浪费财力物力又影响宣传效果。亟需将各自的优势整合包装起来,形成整体推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